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积极地学习理论,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下便是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
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在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机械照搬等问题。
教师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我认为要想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开始。
1、目标要善于取舍。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善于取舍,这是一种智慧。
假如课文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扬崇高道德,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2、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材中知、情、能训练点的准确提炼,为敲定课时目标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体课时目标的设立,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做到难易适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目标的表述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便于检测。
在目标具体表述时,我们应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目标要凸显语文味。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
因而,有人指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应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凸显出“语文味”。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
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时,我就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所谓训练扎实,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与合作学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个性表达的机会,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甚至争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积累语言,在据理力争中思维碰撞,激发灵感。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例如,我校郑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就精心安排了很多语言训练的环节。
当读到“哥哥姐姐咬它,公鸡啄它,猫吓唬它。
”这一段时,郑老师巧妙设计了三个问题:“你觉得哥哥姐姐会咬它的哪个部位?”“公鸡的嘴尖尖的,啄会怎样?”“猫怎么吓唬它?还会说什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了,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
而学完这段时,郑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题目:“丑小鸭临走前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你们猜猜它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替丑小鸭诉苦。
这样以写信的方式既巩固了本段的学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语文课,指导到位,训练扎实,读得充分,说得透彻。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能这样扎扎实实地教,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愁提不高吗?
四、关注生成,展示语文教学的智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
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
于是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
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总之,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我们老师要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