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合集下载

双腔起搏器参数设置

双腔起搏器参数设置

双腔起搏器功能的不断完善,双腔起搏心电图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解释日趋困难。

分析每一例双腔起搏心电图时,必须重温双腔起搏各种定时周期和数据。

(一)双腔起搏时间周期1、下限频率为程控基本频率,即起搏器连续发放脉冲之间的最长周期。

起搏器设计的下限频率误±2bpm。

起搏器频率低于下限频率,应注意电极有无脱位,电池有无耗竭。

2、上限频率起搏器设置的最高起搏频率,窦房结功能正常,活动时,DDD及VDD能保持1:1房室跟踪起搏。

上限频率设置限制了快速房性心动过速被感知后下传心室的次数。

当心房率大于起搏器上限频率时,起搏A—V间期出现文氏现象,使心室率限制在上限频率以下水平。

3、A-V间期A-V间期是房波与室波之间的时间。

包括:(1)感知P波后至心室起搏间期(SAV)。

(2)起搏的心房刺激至心脏自身QRS间期。

(3)心房起搏到心室的时间间期;心房起搏到心室起搏的A—V间期略短于感知P波至QRS波A-V间期。

因P波感知需要达到一定高度和斜率时方被起搏器感知,所以,感知P波后的A-V间期略长于起搏心房后的A—V间期。

(4)频率自适应A-V间期,P—R间期随心率加快而逐渐缩短。

4、心房逸搏间期心房逸搏间期=A-V+V-A间期。

是起搏基本频率。

5、心房不应期为A-V间期+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一般在400ms左右。

在此间期内心房不发生感知。

上限跟踪频率=60000/心房不应期(ms)。

若要提高上限跟踪频率,应缩短心房不应期。

6、心室不应期感知QRS波群后的一段时间内心室不发生感知。

7、心室空白期心房脉冲发生后,为避免心室感知心房脉冲而抑制心室脉冲发放,在心房脉冲发放后心室感知电路内设置10~60ms的空白期。

8、安全起搏心室感知心房脉冲后110ms内发放的心室脉冲,称之为安全起搏。

安全起搏的A—V间期短于房室顺序起搏的A—V间期。

9、回退频率当心房率1:1下传超过上限频率时,便出现回退频率,使心室率限制在上限频率以下。

起搏器基础参数

起搏器基础参数
尚健慧
北美起搏电生理协会(NASPE)与英国起搏电生理协会 (BPEG)用五个字母来表示起搏器的各种功能,称为NBG 代码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第四个字母 第五个字母
起搏腔 O=无
感知腔 O=无

反应方式 O=无
可程控性 O=无
抗快速型心 率失常功能
O=无
A=心房
A=心房
T=触发
P=简单程控 P=抗心动过 速起搏
感知到自身下传的心室激动,起搏器便认为所设置的AV间期 太短,自动延长AV间期,延长后再搜索,如此反复;
负滞后AV间期:
目的:主要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肥梗心脏失同步心衰植入 永久起搏器/三腔需心室完全起搏;避免自身心室激动;
原理:与正滞后相反搜索;在一定时间内如发现自身心室激动, 则认为设置的AV间期太长,而将自动缩短后再搜索,直至没 有自身心室激动;
相对不应期:可感知心电信号外的干扰信号,并自动转 换为干扰频率,一直持续到干扰消失为止;
心室不应期可定义为任何信号都不能重整下限频率的一 段时限,不管该信号是否被起搏器感知;
设置VRP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对上述非QRS波信号的过感知;
双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下限(低限)频率间期(LRL) 上限频率间期(MRTI) 房室延迟(AVD) 心房逸搏间期(AEI) 心室空白期(VBP) 心室反坳期(不应期) 心室安全起搏(VSP) 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RAP) 总心房反坳期(TARP)
V=心室
D=(心房+心 室)
V=心室
D=(心房+心 室)
I=抑制
D=(触发+抑 制)
M=多程控功 能 C=遥测通讯
R=频率应答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②VVT或AAT起搏可用于胸壁刺激
用吸盘导线固定于胸壁,两极与临时起搏器相连,临时起搏器发放的脉冲被体内永久起搏器感知后抑制其脉冲发放,可显示自身心律。
也可将VVT或AAT模式用于电生理研究,用一个不适当的间期刺激或超速起搏来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
③将起搏器临时程控为VVT模式,利用感知后发放的脉冲来了解感知情况及感知的时间。
⑴基础起搏周期
当无自身心律时,起搏器按程控的频率发放刺激脉冲,随后开始不应期。在不应期之外为感知期,若有自身心律被感知则抑制输出并重设起搏周期。
非频率应答起搏器基础周期是不变的,无上、下限频率之分。
⑵不应期
不应期开始于起搏或感知心脏事件后,对任何外来信号不感知。
现在所用VVI起搏器的不应期分为两部分:
⑴在AAI或VVI起搏中,当自身心律快于起搏频率时,采用磁频率可以了解起搏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⑵在AAI或VVI起搏患者中发生过感知时,如肌电干扰可导致起搏器输出功能抑制。将VVI程控为VOO模式可避免过感知现象。
1.2 按需型起搏器
1.2.1 触发型起搏器
⑴VVT(AAT)起搏器计时周期
频率应答起搏器的技术周期是在SSI起搏器计时周期基础上的改进,SSI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有基础起搏周期和心室(房)不应期,而频率应答起搏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上限频率。因此,频率应答起搏器有3个计时周期:
⑴下限频率间期(LRL):下限频率间期也称基础频率间期,一般出现在休息时,为最长的起跟踪频率,而在频率应答双腔起搏器中除心房跟踪频率外,又增加了感知器驱动上限频率。
如起搏频率超过所设置的上限频率时,起搏器有3种方式加以限制,即起搏文氏现象、起搏阻滞或模式转换。
3. A-V间期

【程控课堂】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与计时间期

【程控课堂】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与计时间期

【程控课堂】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与计时间期心脏起搏器自身具有复杂而完整的“计时器”功能,控制着心房、心室起搏脉冲的发放时机,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模式及心脏跳动。

计时周期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包括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和双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掌握计时周期对了解心电活动及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工作状况至关重要。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蔡迟医生将为我们简单的介绍起搏模式与计时间期的基本概念。

一、起搏器NBG代码1974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联合专门委员会首次提出描述起搏器基本功能的三位字母代码,此后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以及英国起搏和电生理学会(BPEG)负责定期更新代码。

此代码被指定为起搏名称的NBG代码。

▲北美和英国起搏及心电生理学会代码(新修订)二、单腔起搏计时间期1. 单腔起搏模式如下:2. 单腔起搏器计时间期(1). 下限频率间期:下限频率间期(LRI)决定了起搏器发放脉冲的基础频率周长,是保证心脏起搏的最低频率,通常为1000ms (60bpm)。

VVI起搏器在心电图上的具体表现为:①连续的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最长时限(如下图);②感知自身信号至下一次起搏脉冲之间的最长时限。

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下限频率间期以心房(AAI)或心室(VVI)脉冲发放为计时起点。

(2). 上限频率间期:单腔上限频率间期(URI)一般指传感器驱动的起搏最短间期(最高频率),存在于AAIR、VVIR 模式中。

(3). 心室不应期:起于自身心室QRS波或心室发放脉冲后一段不应期,避免感知QRS后电位、T波及室性早搏,分为绝对不应期(空白期)及相对不应期(又称噪声取样期)。

由起搏的或感知的事件开始的间期,用来防止心脏事件引起的抑制心室不应期=心室空白期心室相对不应期噪音转换功能:当连续的心室相对不应期感知干扰信号后,起搏器自动转为抗干扰频率,将引起以低限频率驱动的频率起搏心室空白期与相对不应期区别(4).滞后频率:起搏器在感知自身QRS波后可使起搏频率降到设定的下限频率以下,以鼓励自身心肌激动,同时可节约电池电量。

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 郭雪娅
计时间期
• 从感知至起搏,或从起搏至起搏的时间间隔

可以是仅心房或心室通道的计时 也有触发对侧通道的计时 “游戏规则”
起搏器计时间期
纯粹工程考虑,避免心房/心室通道间的互相干扰
名称类似
正常心脏 • 自律性-窦房结控制 • 传导性-PR间期 • 不应期
SAV = 200 ms
2:1 阻滞
DDD / 60 / 120 / 310 SAV150ms TARP460ms PP 440ms UTR500ms
模式转换频率(>170bpm):不跟踪
AMS ON
起搏器传导性间期小结
基础频率
上限跟踪频率
TARP 2:1阻滞
1:1跟踪 60bpm
文氏现 象
多层阻 滞
A-A 时间间期
起搏器自律性间期小结
起搏器传导性间期
心脏房室间期-PR
• 范围:120-200ms
• 特点:递减性 • 表现

• •
起搏器房室间期-AV
• 范围:可程控
• 特点:通过不应期模拟 • 表现

• •
文氏传导
2:1传导 三度AVB
文氏传导
2:1传导 三度AVB
起搏器房室间期-AV delay
范围:28ms,可程控 意义:避免感知远场的心房起搏 脉冲(不会感知到发生在AV间期 早期的室早,不会发生自身心房 远场感知)
• 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 •
范围:可程控 意义:避免感知心室起搏脉冲或R
波(自身的或夺获)避免感知逆
传P波,引发PMT
起搏器不应期小结
A
V
警觉期:空白期之后,对刺 激或事件可感知,无反应。

起搏器

起搏器

起搏器一、适应症:1.窦房结功紊乱---窦性心动过缓频率:55bpm P-R间期≥0.18秒单腔起搏器2.窦性停止:2.8秒频率:75 bpm P-R间期≥0.18秒停止>2.8秒3.窦房阻滞频率:52 bpm P-R间期≥0.18秒间歇>2.1秒4.快慢综合症心动过缓时F=43 bpm心动过速时频率=130 bpm二、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房室传导延长,而且P-R间期>0.2)P-R间期=0.34秒Ⅱ°AVB 莫氏Ⅰ型和Ⅱ型:: Ⅰ心室频率不规律,心房率90 bpmP-R间期逐渐上升.Ⅲ°AVB心房率=130 bpm 心室率=37 bpm P-R间期可变双束支和三束支阻滞三、起搏器的功能:单腔起搏器: WI—心功能起搏AAI—病窦优点: 缺点:植入一根单导线单心室导线不提供房室同步,导致起搏器综合症如房室传导丢失,单心房导线不提供心室起搏长期房颤者不用双腔起搏器,而用单腔双腔起搏器:心房和心室都植入导线.心肌病流出道梗阻时,安装,三腔起搏器DDDR双腔频率应答(也称频率调节)起搏器,当窦房结不能提供适当频率时,可给病人提供心率的改变的能力.适应症:1.患慢性性功能不全的病人(在活动时心率达不到适当的水平或满足其他新陈代谢的需求)1.患慢性房颤,心室率反应慢者,当有氧血液需求增加时,起搏器保证心率以提供更多的人体输出量.三腔 ,四腔ICD 体内除颤器,起搏节律识别常定在60次/分,频率80次/分,电流5mA灵敏度1mV(换办术后患者、数值越大,灵敏度越低),常用起搏方式,代码.起搏心腔感知心腔反应方式其它(频率跟踪)V V I RVVI 单心腔起搏心室按需起搏VVIR 频率应答式心室起搏AAI 单心腔起搏斗心房按需起搏AAIR 频率应答式心房起搏DDD 双心腔起搏DDDR 双心腔频率应答起搏VDD 单电极房室顺序起搏四、术前准备:1.做好卫生宣教,(1)手术类型(2)攘袋在右侧(3)术后卧床72小时(4)练习床上大小便.2.备皮:右侧.胸大肌及腋窝处3.PG皮试4.术前排空膀胱5.V应照输液(左下肢)五.术后护理:1.术后回病房:移动病人时,保持上身不动, 以防电极脱位2.沙袋局部伤口压迫6-8小时,观察有无出血假象.3.绝对卧床72小时4.运用抗生素三天,糖尿病5天,术后感染者发热者用至体温正常为止.5.术后7天折线出院六、术后指导:1.1个月后复查(保证卡,胸片,就诊卡)2.上机场时要出示保证卡3.微波炉,手机,开汽车,不会影响起搏器4.要注意离开强磁场5.伤口折线一周后可洗澡,要由家属协助,一个月后可自由活动,如打高尔夫球,健身6.不能拍背和用力排痰,以防导线脱落7.术前有咳嗽,要告知医生。

起搏器基础篇(一)起搏时间间期

起搏器基础篇(一)起搏时间间期

起搏器基础篇(一)起搏时间间期本号后续会推出一系列起搏器基础知识的普及型的文章,而时间间期是学习起搏器中重要而重要的内容,因此,小编再次为大家推送这篇时间间期的文章,如果各位看官对本号有任何建议和需求,请在文章后或后台留言,小编感激不尽。

第一部分时间间期基础了解起搏器的功能,时间间期是一个绕不过的山头,借用行业中一位资深前辈的话,起搏器是一个江湖,时间间期就是这个江湖的规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起搏器这个江湖的江湖规矩。

在时间间期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起搏江湖中常见的代号和这些代号的含义,也就是“北美起搏及心电生理学会”为起搏器制定的代码。

NBG Codes我们来举一个栗子,起搏模式VVIVVI模式,低限频率60次继续这个例子:到这里,我们遇到了起搏器的第一个间期低限频率间期也叫基本频率间期。

低限频率是起搏器发放脉冲起搏心脏的最低频率。

除此之外,前面的图形中也隐藏着另外两个间期在工作,那就是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空白期)。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间期是怎么工作的:绝对不应期:起搏器处于“聋子”状态,不接收外界任何信号;相对不应期:起搏器处于“装聋”状态,能接受外界信号,但不做反应。

有低限频率间期自然也就有上限频率间期,上限频率间期分两种,一种是有频率应答功能起搏器用来约束传感器最大起搏频率的高限(上限)传感器频率间期,即高限传感器频率,另一种则是约束心室跟踪心房起搏时的最大频率,即最大跟踪频率(也叫高限跟踪频率)。

高限(上限)传感器频率间期在单腔起搏模式下,例如VVIR模式下,决定了起搏器在患者所能达到的最大心室起搏频率,在DDDR和AAIR模式下则决定了患者所能达到的最大心房起搏频率。

最大跟踪频率(高限跟踪频率)间期则只会出现在双腔起搏模式中,而且只作用于心室跟踪心房的VAT模式时,例如患者处于房性心律失常时,心室起搏往往会处于较快的频率下。

为了鼓励自身心率,起搏器还提供了滞后功能,在时间间期中也就有了滞后频率间期。

起搏器时间间期及特殊功能

起搏器时间间期及特殊功能

起搏器时间间期及特殊功能引言起搏器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心脏疾病中的节律紊乱问题。

在心脏起搏器的设计中,时间间期和特殊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起搏器时间间期和特殊功能的含义、作用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起搏器时间间期起搏器时间间期指的是起搏器发送电信号的时间间隔。

它通常分为两个部分:起搏信号发送的时间间隔(基本周期)和心脏反应的时间延迟(安全期)。

基本周期基本周期是指起搏器发送起搏信号的时间间隔。

这个时间间隔由各个起搏器厂商事先设定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基本周期的长度取决于患者的心脏状况和治疗目标。

通常情况下,基本周期的长度会根据患者的心脏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安全期安全期是指心脏接收到起搏信号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出心脏搏动的时间延迟。

这段时间的长度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心脏状况和起搏器设备的设置进行调整的。

安全期的存在是为了避免起搏器和心脏自身节律的冲突,确保心脏在正确的时间内收到起搏信号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起搏器特殊功能除了基本的起搏功能外,现代起搏器还配备了一些特殊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心脏监测功能起搏器可以监测患者的心脏活动,并记录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疾病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起搏器的心脏监测功能通常包括心率、心电图和心律失常等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活动感应功能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起搏器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活动水平进行主动调整。

通过内置的传感器,起搏器可以感知患者的体位和运动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起搏信号的调整。

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舒适感。

心脏同步功能起搏器的心脏同步功能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脏自身节律进行灵活调整。

当患者的心脏自身的节律恢复时,起搏器可以暂时停止发送起搏信号,使心脏能够自主地恢复节律。

一旦心脏节律再次紊乱,起搏器会及时发出起搏信号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结论起搏器的时间间期和特殊功能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起搏器计时周期

起搏器计时周期

双腔起搏的四种表现形式
z 心房起搏,心室起搏 (AP/VP)
AV
V-A
AV
自身窦律慢, PR长
V-A
DDD
心房起搏 心室起搏
心房起搏 心室起搏
频率 = 60 bpm / 1000 ms A-A = 1000 ms
双腔起搏的四种形式
z 心房起搏,心室感知 (AP/VS)
自身窦律慢, PR正常
AV
V-A
P: 频率和/或 输出程控
M: 频率、输出、 灵敏度、方式 等多项程控
C: 通讯遥测
P: 起搏
S: 休克 电击 (转复/除颤)
D: 双 (P+S)
O:无
S: 单
(A 或 V)
O: 无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
(A 或 V)
O: 无
R: 频率调整 O: 无
O: 无
单腔时间间期
单腔时间间期术语
z 低限频率 z 不应期 z 空白期 z 高限频率
TARP
TARP
心房起搏 心室起搏 PAV PVARP TARP
窦房结频率 = 109 bpm (550 ms) LR = 60 bpm (1000 ms) UTR = 100 ppm (600 ms)
SAV = 200 ms
PAV = 230 ms
PVARP = 300 ms
文氏现象与 2:1 阻滞
AS AR
心室起搏
AV PVARP TARP
2:1 阻滞
DDD / 60 / 120 / 310
文氏现象与 2:1 阻滞
z 如果上限跟踪频率间期比心房总不应期长,起 搏器首先表现文氏现象行为
高限跟踪频率
P 波阻滞(未感知的或未使用的)

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起搏器之因此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方式,是由于其内部含有较复杂而完整的控时电路系统,使起搏脉冲在发放之前含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而,起搏器的控时系统犹如一种“控时器”,控制着心房、心室脉冲的发放时机。

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比较简朴,而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既是各自独立的又互相制约。

计时周期是以 ms 为单位计算的。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很重要,它对理解起搏心电图,判断与否有起搏故障以及理解本身心电活动状况都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几乎涵盖了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因而下面将介绍常见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一、下限频率间期是起搏器的基础频率周长。

心电图上体现为持续的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最长时限,或感知心室电信号后至下一次脉冲之间的最长间隔,相称于程控的最低频率。

下限频率周期的目的是使起搏器的起搏搏动保持在规定的速率之上,当心脏的本身心率低于规定的低限频率时,起搏器予以起搏。

在起搏器的正常运转下,心搏速率不应低于规定的低限频率。

但这个参数,不能起限制本身心率的作用,心脏的本身心率完全能够超出起搏器规定的低限频率。

能够用心室激动或心房激动作为低限频率周期,但大多数设计是以心室激动为基准。

二、上限频率间期为起搏器高限频率时,心室或心房激动最短时间间期。

设立上限频率间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起搏器对快速的心房激动触发过快的心室刺激,藉以限制心室起搏频率过快。

DDD 起搏器有下列几个频率反映方式1、心室起搏以 1:1 的反映方式本身心房频率间期快于起搏器的下限频率间期,但低于上限频率间期,同时本身的 PR 间期长于起搏器设立的 AV 间期时,心室起搏则以 1:1 的反映方式,即以 VAT 的工作方式(感知本身心房 P 波后触发心室起搏)。

此时心室率与本身心房率相一致,即现有房室次序,又有频率反映性,是抱负的起搏方式。

此时的频率反映性是依靠正常的窦房结功效,因此,必须有正常的 P 波。

2、起搏器的文氏反映(Wenckenbach response)当本身 P 波的频率超出起搏器的上限频率,同时 PP 间期又长于总心房不应期(TARP)时,则出现起搏器的文氏反映现象。

起搏器计时周期的相关概念

起搏器计时周期的相关概念

起搏器计时周期的相关概念起搏器计时周期(timing cycle)是起搏器发放脉冲或感知自身激动后至下一次发放脉冲的时间间隔。

它包括了一个完整起搏周期中所有可能的变化:从起搏(或感知)的心房激动到下一次心房激动(可以是起搏的,也可以是感知的)的时间,或者从起搏(或感知)的心室激动到下一次心室激动的时间。

现代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时段:警觉期(alert period)、不应期(refractory period)、空白期(blanking period)、噪音采样期(noise sampling)、房室间期(A V interval)与交叉感知检测窗(crosstalk detection window)等。

特定的计时器一旦启动后,有两种结局:①一直运行到周期完成而发放一个起搏脉冲或(和)启动另一个计时周期;②被心脏的自身激动重整而重新开始计时。

1. 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固率型(AOO或VOO)起搏器仅有一个计时周期即下限频率间期,由于没能感知功能,计时周期不被任何自身事件所重整。

按需抑制型(AAI或VVI)起搏器的计时周期由下限频率间期和不应期所组成。

VVI起搏器的计时周期由下限频率间期与心室不应期所组成,感知或起搏的心室事件同时启动下限频率间期和心室不应期(图1)。

当下限频率间期结束而没有感知到自身心室事件时就发放起搏脉冲。

心室不应期由空白期和噪音采样期两个时段组成。

在空白期内起搏器无感知功能;在噪音采样期内起搏器具有感知功能,但所感知的事件不会重整下限频率间期而是延长心室不应期。

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VVIR起搏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感知器上限频率间期的设置,心室起搏事件或在心室警觉期内的感知事件将启动心室不应期和感知器驱动频率间期(后者取代了下限频率间期)。

2. 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比单腔起搏器更复杂,这里以DDD起搏器为例进行剖析。

总体上,DDD起搏器的基本计时周期包括下限频率间期、上限频率间期、房室间期(A V间期)以及心房、心室的各段不应期(图2、图3)。

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 起搏房室间期(PAV) • 感知房室间期(SAV)
双腔起搏的四种形式
• AP-VP AS-VP AP-VS AS-VS
上限跟踪频率(UTR)
起搏器按传感器的指令发放脉冲的最短间期(最高频率) (AAIR、VVIR 模式 )
文氏现象:TARP < PP间期 < UTR
DDD 窦性频率 = 109 bpm (550) LR = 60 bpm (1000) UTR = 100 bpm (600)
SAV = 200 ms
2:1 阻滞
DDD / 60 / 120 / 310 SAV150ms TARP460ms PP 440ms UTR500ms
模式转换频率(>170bpm):不跟踪
AMS ON
起搏器传导性间期小结
基础频率
上限跟踪频率
TARP 2:1阻滞
1:1跟踪 60bpm
文氏现 象
多层阻 滞
范围:28ms,可程控 意义:避免感知远场的心房起搏 脉冲(不会感知到发生在AV间期 早期的室早,不会发生自身心房 远场感知)
• 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 •
范围:可程控 意义:避免感知心室起搏脉冲或R
波(自身的或夺获)避免感知逆
传P波,引发PMT
起搏器不应期小结
A
V
警觉期:空白期之后,对刺 激或事件可感知,无反应。
起搏器不应期
A通道不应期
• 心房不应期(房室间期) • 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 • 意义 避免心房电极感知、远 场R波或V脉冲、逆传P波、提 早P波触发AV间期、心室快速 跟踪
V通道不应期
• 心室不应期:用来防止如 T 波
感知之类的自抑制
双腔起搏器心房空白期

DDD双腔起搏器

DDD双腔起搏器

DDD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感知,心房、心室起搏功能,为房室顺序起搏。

它可根据自身心率,P-R间期变化自动以AAI、VDD、DDD、DDI及皆被抑制的不同起搏形式进行工作。

无论起搏形式如何变化,但它始终保持良好的房室同步性,维持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为防止过快心房率经心房线路感知后下传心室导致过快心室率,可呈文氏型或2:1传导。

部分双腔起搏器还具有频率回退、频率平滑及A-V间期自动调整功能。

1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1.1 下限频率为程控的基本频率,即起搏器连续发放脉冲之间的最长周期。

1.2 上限频率DDD起搏器具有感知心房激动的功能,当感知过快的心房率或外界信号时,通过起搏器下传心室,可引起心动过速,且药物治疗无效。

为此设置了上限频率。

当心房率以1:1下传心室超过上限频率时,起搏器便出现文氏反应或2:1传导,使心室率保持在这个极限水平以下,不致过快。

1.3 A-V间期亦称房室延迟。

房室延迟反映心脏房室收缩的生理特性,通常房室延迟为1 40~200ms时,房室顺序收缩的协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好。

房室延迟始于心房起搏或感知心房搏动后至心室起搏,其数值可通过程控仪调节,需根据病人心房率、房室传导功能和起搏方式而具体选用。

1.4 心房逸搏周期又称V-A间期,指心室激动(心室起搏或自搏)至下一次预置的心房输出脉冲之间的间期。

V-A间期取决于下限频率(V-V间期)和A-V间期,V-A间期=V-V间期—A-V间期。

1.5 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指心室起搏或感知在心房对任何信号不感知的一段时间。

PVARP可以程控调节,其功能防止误感知由心室逆传至心房Pˉ波而引起的心动过速。

1.6 总心房不应期(TARP)为A-V间期+心室后心房不应期,通常设置在400ms左右,此期间心房不发生感知。

1.7 心室不应期感知QRS波群后的一段时间内心室不发生感知。

1.8 心室空白期心房脉冲发生后心室感知电路内设置10~60ms的空白期。

人工起搏器的技术参数

人工起搏器的技术参数

人工起搏器的技术参数一、常用技术参数(一)、起搏频率1、基础频率即出厂频率,60-70±2/min2、干扰频率起搏器受电磁干扰时自动转为V00模式,此时的固定起搏频率称干扰频率,比基础频率快20-30%或相等,并可与自身心律竞争。

如果磁强度不够,可能出现起搏功能抑制而不出现干扰频率。

磁频率也可看作干扰频率。

3、更换频率指起搏器电源即将耗竭时的脉冲频率,多数采用比原起搏频率下降5%-10%为更换指标。

(二)、脉冲周期脉冲周期指两个脉冲间的时间间隔,以ms表示。

脉冲周期=60000ms/起搏频率(三)、自动间期和逸搏间期1、自动起搏间期又称自动间期(automatic interval),指起搏器按需工作时,连续两个刺激信号间的时距。

2、逸搏间期(escape interval,or stand-by interval)是自身心律与刺激信号间的时距,指从感知QRS波或P波初始部到其后的脉冲信号之间的时距。

但由于感知并非发生在QRS起始部,且自身心肌除极波到达起搏器需要一定时间(一般约50ms),故实际上大多数逸搏间期略长于自动间期。

(四)、脉冲幅度(pulse amplitude)脉冲幅度指输出脉冲的电压强度(即起搏脉冲电能),以伏特(V)为单位。

调节输出电压的节能作用比调节脉宽作用大。

当有胸大肌或膈肌抽搐时可通过降低电压来减轻。

电压程控参数范围在不同种类起搏器是不同的,高档起搏器程控参数较多,可程控范围从,每档左右。

低档次起搏器只有两档或不能程控。

(五)、脉宽脉宽指单个脉冲的电流持续时间,以ms为单位。

程控脉宽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能源和避免肌肉刺激与膈肌抽搐。

测定脉宽可了解起搏器电源耗竭情况,如脉宽延长表明电源已接近耗竭,应予更换。

脉宽参数程控范围在不同厂家的起搏器是不同的,程控范围可从,递增值。

脉宽阈值试验可确定夺获心脏所需的最小脉宽值,以利于更合理地应用能量输出。

应注意的是,在永久起搏器,如脉宽值小于时,在运动期间有可能不能夺获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2009-11-25 16:29:31 作者:杨杰孚来源:心电生理及心脏起搏专科医师培训教程浏览次数:92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起搏器之所以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方式,是因为其内部具有较复杂而完整的控时电路系统,使起搏脉冲在发放之前具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而,起搏器的控时系统犹如一个“控时器”,控制着心房、心室脉冲的发放 ...关键字:心律失常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房颤(AF)室颤房扑猝死(S CD)心衰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室性早博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张澍黄德嘉王方正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起搏器之所以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方式,是因为其内部具有较复杂而完整的控时电路系统,使起搏脉冲在发放之前具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而,起搏器的控时系统犹如一个“控时器”,控制着心房、心室脉冲的发放时机。

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比较简单,而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既是各自独立的又互相制约。

计时周期是以ms为单位计算的。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很重要,它对了解起搏心电图,判断是否有起搏故障以及了解自身心电活动情况都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几乎涵盖了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因而下面将介绍常见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一、下限频率间期是起搏器的基础频率周长。

心电图上表现为连续的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最长时限,或感知心室电信号后至下一次脉冲之间的最长间隔,相当于程控的最低频率。

下限频率周期的目的是使起搏器的起搏搏动保持在规定的速率之上,当心脏的自身心率低于规定的低限频率时,起搏器给予起搏。

在起搏器的正常运转下,心搏速率不应低于规定的低限频率。

但这个参数,不能起限制自身心率的作用,心脏的自身心率完全可以超过起搏器规定的低限频率。

可以用心室激动或心房激动作为低限频率周期,但大多数设计是以心室激动为基准。

二、上限频率间期为起搏器高限频率时,心室或心房激动最短时间间期。

设置上限频率间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起搏器对快速的心房激动触发过快的心室刺激,藉以限制心室起搏频率过快。

DDD 起搏器有以下几种频率反应方式1、心室起搏以1:1的反应方式自身心房频率间期快于起搏器的下限频率间期,但低于上限频率间期,同时自身的PR间期长于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时,心室起搏则以1:1的反应方式,即以VAT的工作方式(感知自身心房P波后触发心室起搏)。

此时心室率与自身心房率相一致,即既有房室顺序,又有频率反应性,是理想的起搏方式。

此时的频率反应性是依靠正常的窦房结功能,因此,必须有正常的P波。

2、起搏器的文氏反应(Wenckenbach response)当自身P波的频率超过起搏器的上限频率,同时PP间期又长于总心房不应期(TARP)时,则出现起搏器的文氏反应现象。

即PV间期逐渐延长,最后心室波脱落。

若上限频率间期程控为和总心房不应期相等,则不可能出现起搏器的文氏现象或叫做文氏上限频率反应。

因此,只有当自身PP间隔长于TARP,而又短于上限频率间期时才能出现起搏器文氏上限反应。

起搏器的文氏现象是防止心室起搏频率突然改变的一种方法。

3、起搏器的2:1或3:1阻滞当自身P波的频率比出现起搏器文氏现象的频率更快时,也就是当PP间期短于TARP时,可能出现每二个P波中,有一个P波落在心房不应期内而不被感知,因此表现为心室2:1起搏反应方式,此时的起搏频率突然下降一倍。

由于频率下降太快,病人可能感心悸等不适。

如自身P波频率140bpm, 当出现2:1现象时,心室起搏频率降到70bpm。

如果每三个P波中,有二个落在心房不应期中,则表现为心室3:1的心室跟踪形式。

4、其它反应方式(1)心室起搏频率回降(fall back)为了减少出现2:1或3:1的心室反应时,起搏频率骤降引起病人心悸等的不适症状,有的起搏器设置了心室频率回降功能。

即当P 或P′达到或超过高限频率时,起搏器的心室起搏与P 或P′波脱钩,其频率自动降至规定的回降频率,实际上这时起搏器呈VVI 的工作方式。

待P 或P′的频率降到回降频率之下时,起搏器又按照房室跟踪的机制运行。

(2 )频率平滑化( ratesmoothing)此功能同样是为了避免当自身心房频率太快而出现2:1或3:1的心室反应时导致起搏频率骤降。

如果开启此功能,当自身心房频率超过上限频率时,心室起搏频率缓慢下降,从而可减少或避免由于起搏频率的骤降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原理是设置一个心率平滑控制值,心室跟随起搏周长的逐搏差值不超过规定的控制值。

(3)自动模式转换(automatic mode switching)现代起搏器均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当出现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起搏器自动转变为VVI 或DDI 工作方式,起搏器对心房激动不起触发跟随反应,而是以低限频率起搏。

心房激动频率降低后,起搏器自动恢复DDD 工作方式。

三、房室间期PR间期是房室时间,成人正常值为0.120~0.20s。

在双腔起搏器中同样存在房室传导时间,但不叫PR间期,而叫AV间期,二者有等同的生理意义。

1、AV间期的表现形式AV间期随心房起搏(Ap)或心房感知(As)开始,至心室起搏(Vp)或心室感知(Vs)而终止。

在双腔起搏器中,由于自身的PR间期、程控的AV间期以及心房、心室感知事件出现的时间不同,因而AV间期可以出现以下四种表现形式:(1)Ap~Vs:心房起搏至心室感知间期。

(2)Ap~Vp:心房起搏至心室起搏间期。

(3)As~Vp:心房感知至心室起搏间期。

(4)As~Vs:心房感知至心室感知间期。

2、AV间期的类型(1)起搏AV间期(PAV):PAV是所有AV间期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

PA V的时间是由心房脉冲发放后到下传心室或起搏心室的时间,这一时间长于感知AV间期。

因为心房脉冲发放后要经过约40~60ms的延迟才能激动心房,因此实际的心房激动到心室激动时间要晚于程控AV间期约40~60ms,所以在程控AV 间期时,PAV要长于感知AV间期4060ms。

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多数房室结功能尚可,即使房室阻滞者,也有部分患者间断房室传导正常。

因此适当延长PAV间期有利于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传导,这样不仅符合生理要求,减少房颤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

(2)感知AV间期(SAV):表示感知自身心房P波至心室脉冲发放的时间间期。

由于心房激动后其电位上升达一定幅度才能被感知,通常是P波达峰值时才能被感知,而不是P波的起始处。

这就存在一个感知延迟过程。

因此,临床上在程控起搏器时,感知AV间期必须短于起搏AV间期,这样才能使二者处于同一时距上。

如二者时间一样,实际上将导致心室充盈时间的不等同,从而影响心脏排血量。

(3)频率适应性AV间期:正常人心脏的房室传导时间,即AV间期随心率的增加而缩短,当心率减慢时,AV间期延长。

通常是心率每增加10bpm, PR间期缩短5ms,这一动态变化使房室收缩时间分配更合理,有利于血流动力学。

起搏器固定的AV间期不利于心脏排血,因而现代起搏器,如kappa700系列DDDR、DDD及VDD等起搏类型具有频率自适应AV间期功能,即在一定程控范围内的AV 间期能根据心率的快慢自动调整,模拟人体生理反应。

此外,还能自动搜索AV 间期,在适当范围内自动延长起搏AV间期,使更多的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到心室,这不但有利于恢复生理性房室激动顺序,而且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4)滞后AV间期:滞后AV间期分为正滞后及负滞后。

正滞后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以减少心室起搏。

其搜索原理为在设置的一段时间(如5分钟或256个心室事件)内,如未感知到自身下传的心室事件,起搏器便认为所设置的AV间期太短,因此自动延长AV间期。

延长后再搜索,看是否有无自身心律事件,如此反复进行。

而负滞后用于特殊人群,如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安装了起搏器以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

此时,需要心室完全起搏,其搜索过程与正滞后相反,在一段时间内如发现自身心室事件,起搏器认为设置的AV间期太长,因此自动缩短到一定值。

缩短后再搜索,看有无自身心室事件。

(5)非生理性AV间期:非生理性AV间期即心室安全起搏(详见下面心室安全起搏)四、心室安全起搏心室安全起搏即非生理性房室时间( non physiological A V delay ,NPA VD),起始于心房脉冲,一般规定为110 毫秒(包括心室空白期在内) ,这段时间内,除了心室空白期以外,心室电路是有感知功能的,称为“交叉感知窗口(cross talk window) ”,但这时心室电路如果感知到心室自身激动(QRS 波) 或者心外干扰信号(例如肌电) ,则于心房脉冲后110 毫秒处发放心室脉冲。

设置非生理性房室时间(110ms) 以及心室触发反应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 如果感知的是心外干扰信号,它可避免心室电路被心外干扰信号所抑制而不发放心室脉冲的风险,因此叫做心室安全起搏,由于所设置的AV间期比正常的PR间期短,因而又叫做非生理性AV间期。

(2) 如果感知的是心室自身搏动的QRS 波,则触发的心室脉冲发生在自身搏动QRS不应期内,因此不会引起心室激动。

五、心室空白期( ventricular blanking period) :这实质上是心室的一段绝对不应期,它开始于心房发放脉冲的同时,持续至心房除极后很短一段时间。

心室空白期的时限各厂家的设计不同,一般10~60 ms,是可程控的。

在这段时间内,起搏器的心室电路无感知功能。

设置心室空白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心房脉冲被心室电路感知(称为交叉感知)而抑制心室脉冲发放。

假若心房脉冲被心室电路感知,则起搏器不但不按照AV 间期释放心室脉冲,而且以这心房脉冲为基准,重整VA 间期。

假若在VA 间期内没有心脏自身的激动出现,则在VA 间期终了时释放心房脉冲。

这心房脉冲又被心室电路感知,仍然不释放心房脉冲,而且重整VA 间期。

这样心室电路连续处于抑制状态,称为起搏器的自我抑制( self inhibition) ,如果心脏没有自身的搏动出现,又得不到心室起搏的支持保护,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要设置心室空白期,以避免这种自我抑制。

在心室空白期内,其它信号(包括心脏自身的信号及外源的干扰信号)也不能被心室电路感知。

六、心房不应期心房不应期是心房脉冲发放后或感知P波后,心房感知放大器关闭而不感知任何信号的一段时间。

双腔起搏器的心房电路中总的不应期(total at rial re f ractory interval ,TARP) 包括两个成分,其一是房室延迟时间,其二是在心室脉冲后或自身的QRS 波后有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ost ventricular atrial refractory period PVAR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