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设施。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针对的自然灾害有()
①地震②滑坡③崩塌④山洪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A.加快径流流速B.保持水土C.促进蒸发D.美化环境
【答案】1.B 2.B
【解析】1.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御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危害,②③④正确;图中的防护工程并不能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①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挖方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A错误,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正确,对促进蒸发、美化环境作用较小,CD错误。

故选B。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形成一般位于沟谷,有水的参与,且夹带有大量沙石。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有“中国粮仓”的美誉。

但是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制约河南农业的发展。

下图为河南水旱灾害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河南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东部旱灾整体大于水灾B.西北部水灾大于旱灾
C.水旱灾害均较大区主要在南部D.水旱灾害均较大区主要在北部
4.为了保证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门应该()
A.利用RS技术加强灾害监测B.利用GPS技术监测水灾
C.利用GIS技术监测旱灾D.利用RS技术分析水旱灾情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部的濮阳市、新乡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等都是水灾大于旱灾,A错误;西北部的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等都是旱灾大于水灾,B错误;水旱灾害都较大的主要是集中在南部的南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C正确,D错误。

所以选C。

4.可以利用遥感技术(RS)获取地物的信息,进行灾害监测,A正确;GPS、GIS不具备监测功能,BC错误;RS不具备灾情分析能力,D错误。

所以选A。

【点睛】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

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

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6.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5.D 6.A 7.C
【解析】5.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

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

故选D。

6.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
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7.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

故选C。

【点睛】融雪洪水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简称雪洪,融雪洪水在春、夏两季常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

影响雪洪大小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积雪的面积、雪深、雪密度、持水能力和雪面冻深,融雪的热量(其中一大半为太阳辐射热)积雪场的地形、地貌、方位、气候和土地使用情况。

雷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灾害性天气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

我国雷电灾害多发生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新疆雷电发生频数少、雷电灾害弱,但受独特地貌和地理位置影响,夏季常常出现雷电活动,对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危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新疆雷电发生频数少、雷电灾害弱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B.日照强C.海拔高D.水汽少
9.受雷电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
A.电力、通讯业B.农林牧业、制造业C.居民服务业、金融业D.公共管理和服务业
10.为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新疆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雨天安排人员在户外值守B.雷电发生时减少使用电器
C.为所有建筑安装避雷装置D.禁止在雷电多发区活动
【答案】8.D 9.A 10.B
【解析】8.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水汽较少,导致积雨云较少,雷电发生频次少、雷电灾害弱,D正确;气温、日照、海拔对于雷电灾害的影响较小,ABC错误。

所以选D。

9.雷电波入侵、雷击电磁脉冲干扰而导致的电力系统、通信系统、雷达天线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故障或失效,所以电力、通讯业受雷电灾害影响较大,A正确;农林牧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服务业受雷电灾害影响较小,BCD错误。

所以选A。

10.雨天安排人员在户外值守,可能会威胁值守人员安全,A错误;雷电发生时减少使用电器,可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B正确;新疆雷电灾害发生频次低,不需要为所有建筑安装避雷装置,C错误;禁止一切活动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

所以选B。

【点睛】因直接雷击而导致的人员或动物伤亡、火灾,因雷电波入侵、雷击电磁脉冲干扰而导致的电力系统、通信系统、雷达天线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故障或失效而产生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的现象统称为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作为自然界中影响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灾害之一,已经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

雷电灾害的损失包括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2021年8月23日,云南元江县气象局发出全县强降水天气预警,当地政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部署,使元江县风险隐患区域182人免受泥石流灾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GIS)B.遥感技术(R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12.与本次元江县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关联性最强的是()
A.降水强度较大B.岩层结构复杂C.土壤质地疏松D.植被覆盖率高13.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
A.顺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B.爬上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
C.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D.向泥石流沟两侧高处躲避
【答案】11.B 12.A 13.D
【解析】11.RS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理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RS遥感技术可用于植被资源调查、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预测、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所以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B正确。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管理、查询、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不能监测泥石流受灾范围,A错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也不能监测泥石流受灾范围,CD错误。

故选B。

12.由于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所以降水强度较大,易发生泥石流,关联性强,A正确。

岩层结构复杂,土壤质地疏松与泥石流形成的关联性较小,BC错误。

植被覆盖率高,则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

故选A。

13.当发生泥石流时,顺泥石流沟谷向下逃跑,易被泥石流及山上落下的滚石击中,带来更大的风险,A错误。

在强大的泥石流冲击下,泥石流周边的树木有倾倒的风险,B错误。

由于泥石流的流动作用较强,在泥石流的沟谷中原地等待,可能会被泥石流卷走,C错误。

泥石流是山上泥沙伴随流水在沟谷中流动的现象,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泥石流沟谷两侧的高处进行躲避,D正确。

故选D。

【点睛】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1986年第16号台风“韦恩”侵袭我国台湾、海南等地区,其运动轨迹形成多个封闭的圈,存活时间长达20天(8月16日至9月6日),打破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存活长度的记录。

在更早的1972年,台风“丽塔”于7月上旬在西北太平洋发育,路径的复杂程度逊于台风“韦恩”。

下图示意两次台风的路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台风“韦恩”的海上路径比起“丽塔”更加难以预测,与之相关性较弱的是()A.副热带高压位置西移B.北方冷锋南下干扰
C.其它热带气旋的干扰D.多岛屿山地的阻挡
15.与台风“韦恩”相比,“丽塔”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主要是因为()
A.海水温度更高,台风强度更大B.登陆时间更长,灾害持续更久
C.摩擦力更小,风力更加强劲D.影响地区的防灾设施落后
【答案】14.D 15.D
【解析】14.由材料可知,“韦恩”发生时间在8月16日至9月6日之间,此时副热带高压位置西移,推动台风向西移动,相关性较强,A错误;夏季我国多形成冷锋,冷锋势力强劲时南下至南海,干扰台风路径,相关性强,B错误;此时太平洋海域台风形成数量多,不同热带气旋之间干扰,会影响台风路径,C错误;由题图观察可得,台风“韦恩”在经过岛屿山地时方向没有大幅度改变,故岛屿山地的阻挡与台风路径变化莫测相关性较小,D正确。

故选D。

15.台风“韦恩”形成于8月,而“丽塔”形成于7月,北半球海洋在8月时达到最高温,故“丽塔”形成时海面温度更低,A错误;台风“韦恩”一直在南海周边地区游荡,且打破了太平洋台风存活时间记录,持续时间更长,故B错误;“丽塔”和“韦恩”形成时摩擦力差异较小,故C错误;由题图可知,“丽塔”主要影响1972年时的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少,防灾意识较弱,相关防灾设施落后,会放大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严重程度、受灾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受灾地的防灾设施和防灾能力等。

暴雪后形成的积雪,对可见光是差的吸收体,但对于来自地球表面的红外(热)辐射是很好的吸收体和放射体(吸收率可达95%),因此会影响地温和气温。

完成下列小题。

16.积雪对当地气温和地温的主要影响是()
①导致白天气温较低②导致白天气温较高
③加快夜间地温下降④延缓夜间地温下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7.暴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可能是()
A.加剧农作物病虫害B.增加农区沙尘天气
C.减小农田土壤湿度D.破坏农业基础设施
【答案】16.B 17.D
【解析】16.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积雪对可见光是差的吸收体,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积雪反射可见光,大气吸收较弱,导致白天气温较低,①正确,②错误;夜晚地面向外辐射出地面辐射,积雪对于来自地球表面的红外(热)辐射是很好的吸收体和放射体,使得低温下降较缓慢,积雪延缓夜间地温下降,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暴雪天气气温低,能够杀死害虫,减少农作物病虫害,A错误;降雪天气能够覆盖地表,减少沙源出露,减少农区沙尘天气,B错误;雪融化成水,能够增加农田土壤湿度,C错误;积雪过多,会压坏房屋,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暴雪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越冬作物:持续的低温雨雪天气,使前期正常偏湿的农田土壤增加了过多的水分,不利于越冬作物根系生长,同时对一些早播油菜造成冻害。

2、大棚蔬菜:降雪时间过长、积雪过厚,降低了棚内温度和透光性,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大棚蔬菜受冻,用于早春栽培的幼苗冻死。

3、牲畜家畜:寒冷天气使牲畜大量失热,增重速度下降,幼畜、病弱畜、家禽往往经不起寒流降温而造成死亡。

一些简易圈舍坍塌,牲畜被砸死。

4、林木:因积雪过厚造成竹、木、果树枝条被雪压裂、压断和压倒。

我国西北一县城气候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沙尘天气多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2010年某日,天气晴朗,该地经历了一次特强沙尘天气过程,据亲历者描述,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北方天空黄尘翻滚,遮天蔽日,天空瞬间暗淡了下来”。

下图示意该日近地面风向(0°为正东风,90°为正北风,以此类推)和风速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该日当地出现特强沙尘天气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较干旱B.冷空气入侵C.沙源较充足D.气温回升快
19.图示当日该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最多的时间段为()
A.8-12时B.12—16时 C.16-20时D.20—24时
【答案】18.B 19.D
【解析】18.气候较干旱、沙源较充足属于沙尘天气发生的基本条件,而当日特强沙尘天气需要较强动力条件,故A、C两项排除;据图可知,大约在北京时间18—19时左右,该地风
力明显增大,风向转偏北偏西风,说明气压梯度增大,结合材料“北方天空黄尘翻滚”可判断可能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导致出现特强沙尘天气,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获知当日特强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故无法判断当日气温状况,D项不选。

故选B。

19.当日该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最多的时间段应为特强沙尘天气出现之后。

据图可判断大约北京时间18—19时左右出现特强沙尘天气,此时风力最大;北京时间20—24时风力减弱,但风力仍较大,且距离特强沙尘天气出现不久,故此时间段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最多。

故选D。

【点睛】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及过程:沙源、强风及热力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产生沙尘天气的3个主要因素。

沙尘源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强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动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大风把沙尘吹起,通过地表热对流将沙尘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在运输过程中沙尘沉降,给沿途地区带来沙尘天气。

下图示意2022年9月超强台风"南玛都"移动路径。

受此次台风影响,日本受灾严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台风“南玛都”的移动方向是()
A.先向东南再向东北B.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1.台风“南玛都”导致日本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台风强度大,破坏力强②移动路径与日本本土重合度高
③台风的监测预报不及时④木质房屋抵抗台风的能力较差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20.C 21.A
【解析】20.台风生成于热带海域,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盛行风、高压脊等因素的影响向较高纬度地区移动。

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东南季风和夏威夷高压影响,台风“南玛都”移动方
向是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从文字材料中可知,“南玛都”为超强台风,破坏力强,造成损失大,①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玛都”移动路径与日本本土重合度高,两次登陆本州岛,造成的损失大,②正确;目前,日本台风灾害能及时预报,③错误;木质房屋抵抗台风能力差不是主要原因,④错误。

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中国把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雹暴是一种发展速度快、生命期短、局地性强的固态降水过程,常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具有极强的致灾性。

2019年8月16日上午,鲁西北、鲁北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伴有雹暴,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弱,未造成大的灾害。

当日14时前后,在临朐县西南部的山区新生的对流云发展迅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形成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

下图为2019年8月16日14时~16时30分降水量和冰雹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根据材料判断此次降雹区域内受灾最严重的地点是()
A.蒋峪B.柘山C.贾悦D.许孟
23.和上午相比,下午受灾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下降,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利于形成大雹
B.对流云发育,为冰雹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
C.南北温差增大,强劲的东南风增大了降水量
D.山地地形抬升湿热气流,对雹灾有增强作用
24.加强雹暴研究,减轻雹暴灾害。

下列有关我国雹暴灾害说法合理的是()A.多雹区选择抗雹性强的土豆等农作物B.在多雹区农田搭建防雹网并及时展开C.高纬度地区多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D.冬季多于夏季,高原山地多于平原
【答案】22.C 23.B 24.A
【解析】22.雹暴发生时伴有强降水,由等降水量可见,贾悦位于降水高值区,说明其降水强度大,伴随的雹暴强度大;由图可见,贾悦附近冰雹调查点最多最密集,说明其遭受灾害情况严重,多点调查受灾情况,综上可知,受灾最重的应为贾悦,C正确;蒋峪虽然降水量较大,但其未在冰雹发生区域内,说明其受灾不是最严重,A错误;柘山和许孟虽然处在冰雹发生区内,但是冰雹调查点分布较少,因此其冰雹强度不如贾悦,AD错误。

故选C。

23.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要形成冰雹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向云层输送充足的水汽,当上升气流比较强时,水汽大量上升,凝固成小冰晶,逐渐形成冰雹胚胎。

由于气流升降变化很剧烈,冰雹胚胎上下翻滚,附着更多的水体(过冷水滴)发育变大,当冰雹足够大时,对流气体托不住时,冰雹降落。

由材料可知,上午鲁北和鲁西北地区发生对流天气时,产生雹暴强度弱;下午西南形成的新对流云向东南运动时提供充足水汽加强了雹暴强度,雹暴灾害较强,所以B正确;一天中的最高温一般在下午出现,且气温下降对流减弱,不利于形成冰雹,A错误;图中涉及范围较小,小范围温差不明显,且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对流云向东南移动,而不是东南风,C错误;山地是强对流天气初始出现区域,对流云是由于地形导致增温上升形成,非地形抬升形成,所以D错误。

故选B。

24.根据当地冰雹易出现季节,选择适宜作物,以躲过冰雹危害;在多雹区,可选择抗雹性能较强的作物,如山芋、土豆等块根作物,所以A正确;搭建防雹网的投入大,不适合多雹区大面积使用,所以B错误;雹暴是强对流天气,其形成是气流强烈抬升造成,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夏季容易形成强对流,而不是高纬度地区多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上升气流强,雹暴夏季多于冬季,高原山地地区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在同样天气条件下弱于平原地区,CD错误。

故选A。

【点睛】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17.2m/s)、冰雹、短时强降水
(≥20mm/h),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气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突发性,约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2021年2月,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几百万人受到停电停水影响,灾情非常严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一般而言,寒潮对同纬度亚洲东部的影响强于美国中南部,其原因是()A.离极地冷气团更近B.地形更利于冷空气南下
C.海陆热力差异更大D.盛行西风影响更强
26.受寒潮影响,美国中南部出现暴雪的概率高,其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地形分布有利于冷空气南下
B.美国中南部地形有利于冷空气抬升
C.五大湖为南下冷空气提供充足水汽
D.墨西哥湾暖流为中南部提供充足水汽
27.美国中部地区出现龙卷风的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A.中部平原东西交汇的干湿气流造成的
B.中部平原北下南上的冷暖气流交汇所致
C.东部大西洋登陆的飓风发展演变而来的
D.西风带的西风翻过落基山脉形成干热风造成的
【答案】25.C 26.D 27.B
【解析】25.结合所学可知,亚洲东部和美国中南部离极地冷气团距离相差不大,A错误;美国中部为中央大平原,其中南部地形更利于冷空气南下,B错误;亚洲东部东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更明显,导致冬季温度比同纬度更低,受寒潮影响更严重,C正确;亚洲东部不受西风带影响,D错误。

故选C。

26.美国中部地形平坦,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但在寒潮的影响下,要形成暴雪还需要暖气团提供水汽,A错误;美国中南部地形平坦,不利于冷空气的抬升,B错误;五大湖为南下冷空气提供充足水汽,但没有抬升运动,形不成降水,C错误;美国中南部靠近墨西哥湾,墨西哥湾暖流为中南部提供充足水汽,暖湿气流受到寒潮的影响,快速冷却凝结形成暴风雪,D正确。

故选D。

27.龙卷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冷暖气团相互碰撞形成。

中部平原北上南下的冷暖气流交汇所致,B正确,A错误;与东部大西洋登陆的飓风、西风带的西风翻过落基山脉形成干热风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B。

【点睛】龙卷风是冷暖气团相互碰撞的结果,碰撞中形成了积雨云,积雨云内部也分高空气流和低空气流,强烈的上升气流不断跟下降气流纠缠,就会发生强烈的水平轴的涡旋。

涡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