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篇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
《开天辟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出世间万物。
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字、词、句推敲,语段理解以及__的写作特色,之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因此,在本课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
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和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开始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读故事、听故事,然后再把有关的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这样做,能巧妙地运用语文课外资源,拓展了学生视野,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
这样做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复述是要花一番思考和组织的功夫的。
这样做也让学生再一次认识了神话的本质,并相
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了要为人民造福的道理。
又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轻的一半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一半缓缓下沉,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总之,课堂教学除了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外,还要拓展学生视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2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__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__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
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
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反思《《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__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
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__的始末。
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
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3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
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
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
并利用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并标出疑难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而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互相学习学习方法。
同时,针对本课特点,我将识字写字分别穿在了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中有机地穿插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研读课文时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进行感悟和体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拓展,从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读中品,读中悟。
把识字学词、阅读融为一个整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和识字教学的综合性。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说对盘古的印象时,学生积极自主,各抒已见,其中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辟地才有了光明。
听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有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当有个别同学说“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时,大家都感觉很残忍、不恰当,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遵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这样才能针对其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4
陶行知有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课本,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的起因;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
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
学生找到了最后一小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
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让学生读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
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
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之中。
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
”“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
”“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
”我说:“是
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
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
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
”“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
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
”“我看到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
我想他心地很善良。
”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让我们感动。
盘古临死的时候,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
”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
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
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受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以及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但没能仿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__,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
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5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他是用什么来开辟天地的,你能不能直接
从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在揭示答案的同时又指出了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
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在教学时,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
“头顶天,脚踏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
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
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
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
再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以此揭示盘古奉献的品质。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在学生找出盘古是用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后,提出盘古如何用神力开天辟地这一问题时,忘记先让学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再去回答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准确找出答案,虽然随后在引导下找出了答案,但是走了弯路,课后细
想才知道在上课时要细心尤其是要注意细小环节,如果一个小小的环节出错,就会影响下面的教学。
二、在教学的最后过于重视盘古奉献的品质,花费的时间较长,后面部分只能忍痛割爱了,忽视了进一步去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虽然在下一节课把这个环节作了补充,但是感觉如果能连接到一起完成效果会更好。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
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
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
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
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
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7
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盘古这个“大神”在学生心里神奇地站起来呢?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讲讲故事,还孩子们一个“神”
开课伊始,抓住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实现了对当下课堂的颠覆和重构。
而讲故事的同学,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书面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
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的魅力、听故事、讲故事何尝不是课堂的一种享受?
2、读读文本感受神奇
首先,在“开辟天地”这一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词句中感受盘古的神力。
“咔嚓一声”和“猛劈猛凿”两个词的着力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感受盘古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在盘古“顶天立地”这一部分则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让学生用双手演示天和地的变化来直观感受盘古长高的神奇过程;在“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等具体语境的导读中,盘古的身高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呈现,
学生接口读的过程,就是盘古的形象在他们心里长高的过程;直至最后“巍峨”的出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盘古“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形象。
这样的教学,力图体现盘古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接着,在“化身万物”处,教学中我首先以画面给学生的感观强烈的冲击,这部分的内容,重在“变”,因“变”而神奇。
如何导好这个“变”?先看变什么——记忆文中的优美词句;再看怎么变——由此,引发对神话故事想象的思考: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上乘的想象。
最后,设计友情卡环节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8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盘古怎样开天辟地,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作为重点讲,其中以朗读、表演、想象表达等作为辅助手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习课文2-7自然段,我先给出三个简单的词语填空:()天()地。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接着再小组交流,综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词语。
小组的力量是强大
的,六个小组,基本都准确了概括出了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出了三个句子填空:
1、“开天辟地”这部分,()这些词句,写出了盘古力大无穷的特点。
2、“顶天立地”这部分,写出了盘古()的特点。
3、“改天换地”这部分,他的()变成了(),突出表现了盘古()的精神。
交流第一个填空时,通过抓关键词句、表演读、想象表达,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
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在读到“猛劈猛凿”时,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想象比较丰富,有的说看到了火光四溅,有的说听到了轰隆的震裂声,有的说看到了盘古挥动着凿斧,流淌着汗水,等等。
说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学习交流第二个填空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学生们能感受到盘古巍峨高大的特点。
交流第三个填空时,学生们读着读着,都背了出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顺利感悟出来。
总之,填空的形式,顺利地引导着学生们纵观课文、潜入文本、体悟精神。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