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启发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启发式)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理解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而不是介质的迁移.
2.理解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知道什么是横渡,什么是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什么是疏部和密部.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概念的建立.
2.分析波传递的是运动形式和能量.
3.波动和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1.机械波的形成.
2.机械波的特点.
【教学媒体】
波的演示器、柔软长绳、投影仪.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规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远处,用手拿着另一端,上下抖动,又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正确描述上述两种现象)
生: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这种振动并不停留在一点,而是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绳上出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由一端向另一端
传去(图1).
师:上述水波和绳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式——机械波.
板书课题:波的形成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板书:1.波的形成.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水波和绳波是怎么被激起的?
生:水面的某处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激起了水波;用手拿着绳的一端上下抖动激起了绳波.
师:想象一下,如果仅有某点的振动,而脱离开它周围的介质,能形成波吗?
生:不能.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板书:(l)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有机械振动(有波源).有介质.
师:有振动是否一定有波动?有波动是否一定有振动?
生:不一定;一定.
师:为什么机械振动能沿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机械波呢?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段.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两点)
(l)从介质本身的性质看,介质可以看成由大量质点组成,而相邻的质点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2)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受到某种作用而振动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它会牵动邻近质点振动起来.这邻近的质点又会带动它邻近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就会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教师出示波的演示器,说明波的演示器上的各国片代表了介质中的各质点,并慢摇演示器的手柄,让学生观察质点被依次带动,从而形成机械波的过程)
板书:(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
师:(再次慢摇手柄,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沿波的传播方向,后面质点的振动情况与前面质点的振动情况有何差异?
生:远离波源的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于靠近波源的质点.
(教师继续演示,让学生观察).
师:(l)某一时刻的波形——
(2)另一时刻的波形——
(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
(1)在同一瞬间,各质点到达的位置不同(即位移不同),从总体上形成该瞬间的波形.
(2)不同时刻的波形不同.
板书:(3)机械波是大量质点依次振动的总体表现.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形成过程,在此举一模拟例子)
师:如果我们请十位学生上讲台来做体操,每个学生都做同样的一种动作;
一跷起脚使身体变高,二还原,三直体蹲下,四还原.要求从排头开
始,依次每一个学生比他前面的一个慢一拍,十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后,
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生:会看到此起彼伏的情况.
师:再如全运会的团体操也是一幅波的生成图.
板书:2.波的传播.
师:波在传播过程中能否把振动质点传播出去?
生:不能.
师: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怎样运动?
(教师用波的演示器演示后,学生总结出答案)
生:各质点只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师:从运动学角度来分析,波传播的是什么?
(教师用波的演示器演示,启发学生得出)
生: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
板书:(正)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介质中的各质点并不随波向传播方向迁移,各质点只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师:大家知道振动起来的物体具有能量,那么,在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开始振动起来,这说明了什么?
图2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要重点掌握:
(l)波动的物理实质.
(2)波动与振动的区别和联系.(在板书中用红笔画出)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