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人物作文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历史人物作文五篇
历史人物作文篇1
历史的波涛仍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文人诗
你披着发,走在汩罗江边,看着如血的残阳渐渐西沉,在夜晚,江风吹散你的孤寂,但吹不散你满腔的爱国之情。
所以渔夫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你却只会“哀民生之多艰。
”于是你抱石带着满腔爱国热忱沉入江底。
可千百年后,谁曾去拾取你撒落在汩罗江畔的叹息?谁又曾去要撷你遗落汩罗江畔的梦絮?但你却写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篇章,绘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深邃而幽远。
英雄泪
刘邦是帝王,而你是英雄,所以你让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望着滚滚的乌江水映着残阳,虞姬粉颈迸出的鲜血,你泪下,吟着“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骓也随之悲鸣……
你的泪浸染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温婉而多情。
女子风
女子是一阵风。
有一个女子在国破家亡中用生命保护着一堆蘸满清泪的金石;有一个女子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中高举着抗争的大旗;有一个女子在黄沙万里衰草连天里背负着美丽远走大漠;有一个女子担负起男儿的'重担,如同日月统御天下黎民,最后以一块无字碑来述无限风华。
这阵风写满了幽怨、悲愤与顽强。
看似如莲萼般柔弱,却能横扫一方。
她们用柔美的水袖舞出一段遒劲的灵魂。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她们舞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柔美而坚毅,正是那种历史天空所透析的蓝。
历史就是一片蓝色的天空,显出无限的生机。
深邃、幽远、多情、坚毅织成那一片湛蓝的天空。
千百年后还有人听到屈子在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人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人振臂高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片蓝得深邃的天空在人们心中沉淀……
历史人物作文篇2
厚重的历史长卷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文化,而在这一页页黄纸上,总有一刻让后人铭记心中。
——题记
秦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却因为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而迅速消亡。
之后,便是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个晚上,乌江边,天空黑压压的`一片,乌云密布,暗流涌动,月亮不知为何多在云层下方不肯出来,可能是不愿看到即将上演的这场闹剧吧。
远处,传来了汉军的厮杀声,近了,近了。
慢慢的,整个乌江边都布满了人影,地上早已被鲜血浸红。
此时的汉军将士目光紧锁着项羽的项上,只要拿到了它,便可高官俸禄,锦衣玉食。
乌江上,江水流动,江面有一人,一船,那人看着岸上孤军奋战的身影,不知焦急地在等待着些什么。
岸边那人影,摇摇晃晃,满身疮疤,遍体鳞伤。
他手操长剑,即使步伐已经逐渐不稳,但依旧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前方。
人群已把他包围,即使这样他还是想要杀出重围,他早已看不清楚眼前的事物,血,沿着他的额头,流向颈上,流向手臂,再流向掌心,滴落在地。
月色朦胧,江上雾起,船上的人只得焦急地等待着,看着地面早已分不清是江水,还是鲜血。
忽然,岸上那人走了过来,托付给船上那男子了一匹马,又走了回来。
项羽把突然用力把长剑架在脖子上,奋力一挥,这一刻,他在回想自己的一生:
儿时,指着秦始皇的座驾,说了一句:“彼将取而代之”而震惊众人。
青年,带领着江东一带子弟发起起义,反抗秦的暴政。
灭秦后,不甘屈居于刘邦座下,而与其对抗四年之久。
如今,当年成千上万江东百姓随自己而来,爱妃虞姬随自己一生,现在只
剩他一人。
让他回江东东山再起?这当然能成功。
但是,他是项羽,他的尊严和性格不让他这么做,只剩一句“我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剑,是一代枭雄对生命的决断,更是他项羽对自己一生不甘的结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翌日日早晨,只剩下一具睁着饱含不甘的双眼的尸体。
历史人物作文篇3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
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
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
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
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
《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
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如“三个臭皮
历史人物作文篇4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在我刚入学时便学会了他的一首诗:《石灰吟》。
当时也不怎么注意这首诗,在脑海中记住了名字和诗句就草草背下。
此时,我只是知道于谦是一位诗人,对这首诗没有一丝丝喜欢,并不能产生共鸣。
到了四年级,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看第一遍时看到了于谦竟是主角。
不过我眼睛一目十行,才草草的明白了于谦的功劳。
但,诗还是没有使我产生共鸣。
看了第二遍,我开始细细阅读。
这时我才明白,于谦是如此伟大!
一个看似软弱的文人,却看淡生死,镇定自若指挥。
面对蒙古的军队,他本可以仗着自己文官的身份,将保卫祖国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却并不这么做。
他承担起了保护祖国的责任!
他,指挥着军队,向也先的军队发起猛烈攻击,不仅保卫祖国,还将侵略者赶出中原外!
从这首诗,我看到了于谦的一生。
徐有贞的狡诈,朱祁镇的天真,石亨的'贪财……他做官清廉,两袖清风。
却被“还乡团”的一句话“意欲”。
“莫须
有”杀死了岳飞,“意欲”杀死了于谦。
他死后,平时懒得出奇的明神宗给他“忠肃”的称号。
但于谦所组织的北京保卫战就足以证明。
任何帝王都不足以到夸奖于谦的资格。
明朝两百年,于谦只有一个。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对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人物作文篇5
唐宋文明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
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
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
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后来还要加入佛家(释家),但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
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
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想象力和直觉。
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
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
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曾经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欢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
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社会而言,不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可以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
在思想上是可以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
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
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欢杜甫的诗歌。
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
天下间,伤心
人多,更尤在乱世。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
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
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
杜甫是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但是他可以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
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
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不过数十里之遥(曾经算一个市的)。
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
(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
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
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
苏轼的悲剧也在于他的才情。
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
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
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相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喜欢,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典故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
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
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
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者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
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因此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
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同的路径。
在不同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
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欢杜甫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