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
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为什么而乐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④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羲之第五子。
②眠觉:睡醒。
③剡(shàn):剡县,今绍兴嵊州市。
④经宿:经过一夜。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造门不前而返________
②吾本乘兴而行________
(2)从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课内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拥毳衣炉火:鸟的细毛
B.余拏一小舟:撑(船)
C.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C.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生动形象,不加渲染,是用了白描手法。
D.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2处)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②客此(________)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写赏雪,却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西湖雷景的奇特迷人这一主题。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5.课外文言文阅读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②。
,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平!”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衣帛之妾/解衣欲睡
B.不闻以妾与马/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在昼犹昏
D.子为鲁上卿/为人谋而不忠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文子有哪些“德”是值得称颂的。
6.课内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下列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②连月不开(________)③沙鸥翔集(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的景象做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方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幅动态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 -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7.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耶?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微斯人②必先富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掉小舟入湖。
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⑤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
③洛神:洛水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②是日更定
③余拏一小舟
④草章领略,未及遍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
【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之情跃然纸上。
(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
)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
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物价上涨。
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
④忤(wǔ):逆,不顺从。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限断三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
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
B.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
C.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
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越明年 1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射者中,弈者胜
③佳木秀而繁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抱负。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梦寻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②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①阒(qù):形容寂静。
②缁(zī)流:僧徒,僧众。
缁,黑色。
僧尼多穿黑衣。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能久居________
②问及九溪十八涧________
(2)翻译句子。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3)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心,身临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九溪十八涧是一处人迹罕见的世外之地?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遮盖;水(酒)清;以……为乐;情趣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②他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3)乐;更欲久而忘归也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2.(1)上前;兴致、兴味、兴趣。
(2)王子猷是个率性而为的人。
他乘着小船经过一夜到了戴安道门前却不进门拜访就返回,只因兴致已尽,可见其率性。
3.A
解析:(1)A
(2)C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①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4.B
解析:(1)这;客居;哪能
(2)①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B
5.C
解析:(1)C
(2)妾不衣帛 / 马不食粟 / 人其以子为爱 / 且不华国乎
(3)季文子身为相国,因为“人之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他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他以身作则,反对奢华,这些都是值得赞颂的。
6.D
解析:(1)壮丽景象;指天气放晴;停息
(2)①(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指责的心情,满眼萧条凄凉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3)D
7.(1)如果没有;使……富裕
(2)①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都表明了治理国家要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8.(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2)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
【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9.A
解析:(1)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A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10.(1)到了;景象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悲喜观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11.D
解析:(1)寄托;投壶;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D
12.(1)居住;到,至
(2)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3)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