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毓文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毓文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月考历史试题1.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2.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
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C. 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D.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
3.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为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5.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

”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6.梭伦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

美国宪法第2条第l 款规定,总统宣誓就职的誓词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由此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
A.注意树立法制的权威B.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C.体现了宪法至上的原则D.蕴含着三权分立的理念
7.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

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这里西塞罗旨在强调
A.罗马法的普遍适用性
B.上帝权威的不可动摇性
C.法律体系的永恒性
D.罗马法和雅典法的相似性
8.“英国人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暴力革命’和‘激进主义’的观念传播向欧洲的时代,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下列最能够体现当时英国人“自己的方式”的是A.1688年“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建立现代工厂制度D.1832年议会改革
9.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
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

这一事件反
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宰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

在会议的闭会期间,
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11.梁启超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
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

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
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

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
也。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B.梁启超认为美国共和政治不宜推广
C.梁启超看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D.粱启超赞成在中国仿行共和政体
12.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天下为公”
1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15.1941年12月24日至1942 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
取得大捷。

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
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1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17.“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18.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19.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

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

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20.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
B.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
C.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D.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21.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中叶中英闻名世界的商业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据此,关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是不列颠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建立的商业机构
B.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其唯一职能是对外贸易
C.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促进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D.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22.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
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23.有学者认为,中世纪以来的大国兴衰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基本上都是由金融中心的潮涨潮落所决定的。

近代金融中心的演变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

由此可知,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多次出现并存的金融中心
24.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为7000吨至10000吨。

“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中国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D.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25.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B.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加强
C.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初步形成
D.推动了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6.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27.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大生纱厂
28.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
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下列有关宁波帮企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传统
B.宁波开放较早,与外国联系较多
C.受一战期间出现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

……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对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
C.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现象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30.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土■(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C.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31.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
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33. 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34.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

”其中“转换阶段”包括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②初步建立市场经济
③撤销人民公社体制④启动城市经济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35.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

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

……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

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

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

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

“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

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

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
(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10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

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

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

”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资本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

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

”……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
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

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征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5 BACBA 6-10 AADBD
11-15 CACDA 16-20 BCDCD
21-25 CBBBC 26-30 DBCCA 31-35 DDCDD
36. (1) 5分影响: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

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
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世代传习;
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2) 10分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

异:①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
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②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
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37.(1)5分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
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

(2)5分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
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3)5分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
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
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