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讲义-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
注意事项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茂)
前言
海洋生态系统由水层和底层两大子系统组成。
水层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底层生态系统的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是我近海海洋生物监测的主要对象。
本讲义简要说明了上述监测对象的样品采集、处理和信息整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海洋生物的种类鉴别是海洋生物监测的核心问题,讲义扼要介绍了我们近海水层和底层生物的主要类群和常见物种,目的是促进大家对我国近海水层和底层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为进行监测对象的种类鉴别提供参考。
上篇样品采集整理
1 术语和定义
1.1 浮游生物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弱,只能随水流移动,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1.2 鱼类浮游生物
营阶段性浮游生活的鱼卵和仔、稚鱼的总称。
1.3 底栖生物
生活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生物的总称。
根据与底质的关系,底栖生物可划分三种生活类型,即底表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和底游生活型。
1.4 大型底栖生物
凡被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
1.5 小型底栖生物
凡能通过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宽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
1.7 潮间带
潮区最高高潮线到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
该地带在涨潮时淹没在海水中,退潮时又暴露在空气中,受到陆、海双重复杂的影响。
1.8 潮间带的划分
根据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1.9 潮间带生物
在潮间带营附着、固着、底埋和匍匐活动的一类动、植物的总称,这其中不包括鸟类。
2 调查方式
2.1 大面观测
2.2 断面观测
2.3 连续观测
3 采样方法
3.1 采水
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等项采样。
3.2 拖网
适用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等项采样。
3.3 采泥
适用于微生物、底栖生物采样。
4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样品采集
4.1 网型选用
当进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样品拖网采集时,应注意到网型的选用,在30m以浅海域,应采用浅水І型、Ⅱ型浮游生网采集大、中型浮游生物,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网采集小型浮游生物;在30m以深海域应采用大型、中型游生物网采集大、中型浮游生物,采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小型浮游生物。
当进行鱼类浮游生物的定性样品采集时,30m以浅和30m以深海域都应选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水平拖网取样。
4.2 垂直拖网水层
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拖网深度为200m,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拖网深度从底至表。
4.3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定量拖网采样
4.3.1拖网速度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采样时,应控制落网和起网速度;落网为0.5m/s;起网为0.5-0.8m/s;或根据海况进行调整。
4.3.2 网具冲洗
网具冲洗不当,将使得样品收集不够充分;应对网具进行冲喷,收集粘贴在网衣和网底管套绢上的标本。
4.3.3倾角
垂直采样过程中,若纲丝绳倾角>45o,所获样品不作为定量样品,若需定量样品,应重新采样。
4.4 鱼类浮游生物定性拖网采样
4.4.1 拖网时间和速度
一般在海洋表层(0-3m)进行水平拖网10-15min,船速1-2 kn。
4.4.2 拖网水层
在拖网过程中,可根据水流速度和风浪大小,使用沉锤或适当调整船速,使网口完全置于表层(0-3m)中;如在网口系流量计,该采样方式所获样品可作为定量样品。
4.5 网采样品充分收集与保全
样品采集是海上生物调查的核心环节,网衣和底管套绢的认真冲洗;网底管的仔细检查;相应固定剂的及时添加是样品充分收集与保全的3个基本环节。
4.6浮游植物的定量采水采样
4.6.1 采水量
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每次采水不少于1 000cm3;水深小于200m 的海区不少于500cm3。
4.6.2 采水层次
采水层次见表1。
5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5.1 大型底栖生物采泥采样和处理
5.1.1 采泥器的选用
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采样面积为0.1m2的采泥器,港湾调查可酌用0.05m2的采泥器。
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使用采样面积为0.25m2采泥器。
5.1.2 采样面积与次数
使用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次;0.1m2的采泥器,每站至少采2次;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2次。
应注意到,若在上述采样中出现采不到样品的情况,应补充采样,直至满足要求的采样次数。
5.1.3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应注意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5.1.4 样品处理
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
定量采泥样品应全部取回,选用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或甲醛乙醇混合液固定。
5.2 大型底栖生物拖网采样和处理
5.2.1 网具选用
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5m-2.0m,港湾调查网口宽度为0.7m-1.0m ,大洋深海调查一般选用网口宽度为
2.5m-
3.0m。
5.2.2 拖网时间和速度
调查船航速低于3 kn,航向稳定后投网。
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三倍以上。
水深1000m以上的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1.5倍-2倍,拖网时间30min-1h。
5.2.3 样品处理
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
定性拖网所获的样品数量过大时,可取总重量的一小部分称重,计算每个种的个体数,经换算得到总个体数,对于数量大且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
留用样品选用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或甲醛乙醇混合液固定。
6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6.1调查地点、断面和生境的选择
6.1.1 调查地点和断面
通常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滩面底质类型相对均匀、潮带较完整、无人为破坏或人为扰动较小且相对较稳定的调查区布设断面。
断面位置应有陆上标志,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6.1.2生境
在调查海区内必须选择不同生境(如泥滩、泥沙滩、沙滩和岩石岸)的潮间带断面(不少于3条断面)。
6.2 采样站位数和采样次数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岩石岸每个站不少于2个定量样方,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6.3 取样方法(以岩石岸潮间带生物为例)
岩石岸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框,每站取2个样方,若生物栖息密度很高,且分布较均匀,可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
确定样方位置应在宏观观察基础上选取能代表该潮区生物分布的特点。
取样时,应先将框内的易碎生物(如:牡蛎、藤壶等)计数,并观察记录优势种的覆盖面积。
然后用小铁铲、凿子或刮刀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同时进行定性取样与观察。
定性取样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至少分别取1个样品。
7 样品信息整理
海洋生物样品信息及相关记录的规范整理,是开展样品(标本)分析和鉴定的前提。
整理内容包括海洋生物样品的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
7.1海洋生物样品信息的共性描述
7.1.1 项目名称:承担项目、课题或任务。
7.1.2 样品保藏编号:参照任务确定的调查范围名称
7.1.3 样品/标本编号:每份(号)海洋样品/标本的样品类型名称。
7.1.4 调查时间:采集该样品的时间。
7.1.5 承担者:项目或任务承担单位(部门)的名称
7.1.6 原始编号:现场采样记录提供的样品(标本)编号。
7.1.7 采集区:调查范围名称。
7.1.8 样品类型: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和小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7.1.9 保藏介质:甲醛、乙醇等或其他。
7.1.10 采样站位:采样站的经纬度。
7.1.11 采样时间:样品采集的时间。
7.2海洋生物样品个性信息的描述
7.2.1 浮游生物样品
●调查船:调查船船名。
●水深:采样站的水深,单位米。
●采样水层:采样水深,单位米。
●采样方式:垂直采样,分层采样。
●采样网具:采水器、大型浮游生物网,中型浮游生物网,小型浮
游生物网,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和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
●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
7.2.2鱼类浮游生物样品
●调查船:调查船船名。
●水深:采样站位的水深,单位米。
●采样方式:水平拖网。
●采样网具:大型浮游生物网,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
●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
7.2.3大型底栖生物定性(拖网)样品
●调查船:调查船船名。
●水深:采样站位的水深,单位米。
●采样设备:三角型拖网,阿氏拖网、双刃拖网。
●拖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样品总数:每站采得各类别生物分离后的瓶数(包数)及其编号。
●底质:底质类型。
7.2.4大型底栖生物采泥样品
●调查船:调查船船名。
●水深:采样站位的水深,单位米。
●采泥器:0.05m2采泥器,0.10m2采泥器,0.25m2采泥器,箱式采
泥器。
●取样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样品号:每站采得各类别生物分离后的样品及其编号。
●底质:底质类型。
7.2.5 潮间带生物样品
●地点:具体采样地地名(包括所隶属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
县),断面名称和站号。
●取样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样品(标本)号:每站采得各类别生物分离后的样品(标本)及
其编号。
●生境:泥滩、泥沙滩、沙滩和岩石岸
8 样品(标本)分析和计数
8.1 浮游植物
水采样品每次实际标本镜检数不少于100~200个,当标本镜检数达不到不少于100~200个时,应重新静置浓缩,再取样镜检;网采样品每次实际标本镜检数不少于500个。
8.2 底栖生物
鉴定时发现某号样品中出现两种以上,应即分开,另编新号,并
及时填写相应记录表,同时投放鉴定标签;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数量大时,可取其中一部分称重计数、换算。
8.3 样品分析和标本鉴定
镜检分析的标本(幼体除外)原则上鉴定到种,并按种计数;未能鉴定到种的标本,应按类群计数。
8.4 种类记录
标本分析所鉴定的种类都务必以生物学名形式记录。
下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主要种类
1 浮游植物
中国近海已记录的真核浮游植物约88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Bacillariophyta、甲藻Pyrrophyt、蓝藻Cyanophyta、金藻Chrysophyta、定鞭藻Haptophyta、黄藻Xanth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裸藻Euglenophyta等。
中国近海的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甲藻种数最多,两者的种数占我国近海浮游植物总种数的90%。
1.1 硅藻Bacillariophyta
中国近海记录的浮游硅藻约433种,约占我国近海已记录浮游植物总种数49%。
硅藻细胞壁外壳分上、下两部分,套在外面、较大的
为上壳,套在里面、较小的为下壳。
硅藻的形态分类以壳面花纹为主。
中心硅藻纲以细胞主体为一级特征,细胞突出物为二级特征。
羽纹硅藻纲以行动器官为一级特征,细胞的对称为二级特征。
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原名:日本星杆藻)、派格棍形灌Bacillaria paxillifera(原名:奇异菱形藻)、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大西洋角毛藻Chaetoceros atlantic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海洋管角藻Cerataulina pelagica (原名:柏氏角管藻)、佛朗梯形藻Climacodium fraueufelldianum、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锯齿指管藻Dactyliosolen Blavyanus (原名:锯齿几内亚藻)、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 (原名:斯氏根管藻)、环纹劳德藻Laudera annulat、北方劳德藻、地中海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editerraneus (原名:地中海指管藻)、活动齿状藻Odontella mobitiensis (Bailey) Grunow(原名:活动盒形藻)、高齿状藻Oontella regia (原名:高盒形藻)、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原名:中华盒形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原名:具槽直链藻)、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原名:翼根管藻)、柔弱伪菱形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原名:柔弱菱形藻),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原名:尖刺菱形藻)、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
Thalassiosira subtili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 (伏氏海毛藻)和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ussima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硅藻。
1.2 甲藻Pyrrophyta
中国近海记录的浮游甲藻约350余种,约占我国近海已记录浮游植物总种数40%。
短角角藻Ceratium breve,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梭角藻Ceratium fusu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三叉角藻Ceratium trichocero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e,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 (原名:多边膝沟藻),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原名:短裸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原名:米氏裸甲藻),厚甲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rassipes (原名:厚甲多甲藻),扁平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depressum (原名:扁平多甲藻),叉分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deivergens (原名:叉分多甲藻),优美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elegans (原名:优美多甲藻),海洋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oceanicum (原名:海洋多甲藻),五角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pentagonum(原名:五角多甲藻),纺锤梨甲藻Pyrocystis fusiformis(原名:矛形梨甲藻),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 (原名:新月球甲藻),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 noctiluca (原名:拟夜光梨甲藻)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甲藻。
1.3蓝藻Cya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定鞭藻Hapt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裸藻Euglenophyta
中国近海记录的这些浮游植物共有100左右种。
薛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汉氏束毛藻T. hildebrantii、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六等刺硅鞭藻D. speculum (原名:六异刺硅鞭藻)、海球藻Halosphaera viridis和波罗地海粉隐藻Rhodomonas baltica (原名:波罗地海隐藻)等是我国近海常见的物种。
2 浮游动物
中国近海已记录的多细胞浮游动物约2000种,水母类Medusozoa、栉板动物类Ctenophora、异足类Heteropoda、翼足类Pteropoda、枝角类Cladocera、介形类Ostracoda、桡足类Copecoda、糠虾类Mysidacea、端足类Amphi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十足类Decepoda、毛颚类Chaetognatha和被囊类Tunicata是我国近海游游动物主要类群。
中国近海的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种数最多,两者的种数约占我国近海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数的60%。
2.1 水母类Medusozoa
体形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大多数具世代交替,有刺细胞(图1)。
我们近海已记录浮游水母类4纲(图2)86科238属约500种,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5%。
Bougainvillia britannicca、半口壮丽水母Aglaura hemistoma、宽膜棍手水母Rhopalonema velatum、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爪室水母Chelophyes appendiculata、扭歪爪室水母C. contorta、尖角
水母Eudoxoides mitra、螺旋尖角水母E. spiralis、多面水母Abylopsis tetragona、小拟多面水母A. eschscholtzi、巴斯水母Bassia bassens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ericum、不列颠高手水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是我国近海的常见种。
图1 刺胞的外部构造及不同功能刺胞
A 未释放刺胞,
B 释放刺胞,
C 刺胞盖,
D 无顶突刺胞anacrophore,
E 有顶突刺胞anacrophore,
F 无柄卷丝刺胞desmanemus,
G 基宽刺胞stenoteles,
H 等丝刺胞isorhiza,
I 旋刺短柄丝刺胞microbasic mastigophoras,
J 短柄端宽刺胞microbasic euryteles
图2 刺胞动物门浮游水母分类概况
2.2 栉板动物类Ctenophora
体形为两辐对称,有粘细胞。
我们近海已记录浮游水母类约13种。
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我国近海常见的栉板动物。
2.3异足类Heteropoda
我国已记录1目4科9属22种, 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
强棬螺Agdina stimpsoni、明螺Atlanta peroni是我国近海常见的
异足类类动物。
2.4翼足类Pteropoda
我国已记录2目10科20属41种,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
长吻龟螺Cavolinia longirostri s、胖虎螺Linacima inflata、马蹄虎螺L. trochiformis、棒笔帽螺Creseis clava、尖笔帽螺C. acicula、芽笔帽螺 C. virgula、拟翼管螺Firoloida desmaresti和拟海若螺Paraclione longicaudata是我国近海常见的翼足类。
2.5 枝角类Cladocera
成体没有分节,可分为头部和躯部。
共记录1目8科16属30种,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
常见种为:鸟喙尖头蚤Penilia avirostris、肥胖三角蚤Evadne tergestina和史氏圆囊蚤Podon schmackeri等。
2.6 介形类Ostracoda
身体不分节,被两瓣背甲覆盖。
我国近海共记录8科60属233种, 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3%。
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肥胖吸海萤Halocypris brevirostris、长拟浮萤Paraconchoecia oblonga、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葱萤Porroecia porrecta、刺喙葱萤Porroecia spinirostri、短形小浮萤Microconchoecia curta、尖头毛浮萤Conchoecetta acuminata、贞女刺萤Spinoecia parthenoda等是我国近海常见的介形类。
2.7 桡足类Copecoda
成体分节,包括前体部和后体部。
我国近海共记录50科148属726种, 约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6%。
奇桨剑水蚤Copilia mirabilis、狭额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tenuis、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强次真哲水蚤S. crassus、帽形次真哲水蚤S. pileatus、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平滑真刺水蚤E. plana、精致真刺水蚤E. concinna、长角海羽水蚤Haloptilus longicornis、丹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x danae、缘齿厚壳水蚤S. nicobarica、长刺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cella long-ispinosa、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异尾宽水蚤T. discaudata、丽隆水蚤Oncaea venusta、瘦乳点水蚤Pleuromamma gracil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近缘大眼水蚤Corycaeus affinis、达氏宇哲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是我国近海常见的桡足类。
2.8端足类Amphipoda
身体分节,没有背甲。
我国近海已记录15科49属130种, 约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数的6%。
西巴拟泉虫戎Hyperioides sibaginis、长足拟泉虫戎H, longipes、佛氏小泉虫戎(Hyperietta vosseleri、半月喜虫戎Phrosina semilunata、刺拟慎虫戎Phronimopsis spinifera、中间真海精虫戎Eupronoe interineda、三宝拟狼虫戎Lycaeopsis zamboangae、拉氏海神虫戎
Primno latreillei、孟加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优细近慎虫戎Paraphronima gracilis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端足类。
2.9糠虾类Mysidacea
背甲没有覆盖整个头胸部。
我们近海已记录4科39属115种, 约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
常见种为: 太平洋疣背糠虾Lophogaster pacificus、光背糠虾Paral- ophogaster glaber、东方原糠虾Promysis orien-talis、园缺刻囊糠虾Gastrosaccus hibii、漂浮囊糠虾G. pelagicus、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cauda、美丽拟节糠虾Hemisiriella pulchra、单节古糠虾Archaeomysis kokuboi、小红糠虾Erythrops minuta、光臂拟双眼糠虾Euchaetomeropsis mero-lepis、汤氏节糠虾(Siriella thompsoni和中华节糠虾S. sinensis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糠虾。
2.10 磷虾类Euphausiacea
背甲覆盖整个头胸部,具有指状足鳃和发光器。
共记录2科7属48种, 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数的2%。
隆柱螯磷虾Stylocheron carinatum、近缘柱螯磷虾S. affine、柔嫩磷虾Euphausia tenera、小型磷虾E. nan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宽额假磷虾P. latifron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三刺燧足磷虾Thysanopoda tricuspi-data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磷虾。
2.11 十足类Decepoda
背甲覆盖整个头胸部。
我国近海已记录4科39属110种, 占中国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数的3%。
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正型莹虾L. typus、刷状莹虾L. penicillifer和东方莹虾L. orientalis、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磷虾。
2.12 毛颚动类Chaetognatha
我国近海已记录1纲2目5科7属41种, 占中国近海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2%。
飞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百陶箭虫S. bedoti、太平洋箭(S. pacifica、微型箭虫S. minima、拿卡箭虫S. nagae和美丽箭虫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毛颚类。
2.13被囊类Tunicata
我国近海已记录2纲4目4科23属53种,占中国近海已记录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3%。
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双尾纽鳃樽Thalia democratica、东方双尾纽鳃樽T. orientalis、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异体住囊虫O. dioica和红住囊虫O. rufencens等为我国近海常见的被囊类。
3 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海洋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在生活历的某一阶段营浮游生活,通常为它们的卵和幼体,我们称之为阶段性浮游生物。
我国近海常见的阶段性浮游生物有:海绵动物幼体、刺胞动物幼体、多毛类幼体、软体动物幼体、长尾类幼体、短尾类幼体、异尾类幼体、口足类幼体和棘
皮动物幼体等。
鱼类浮游生物(鱼卵和仔、稚鱼)也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
4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
在中国近海,生活于底层的海洋生物种类丰富。
在海洋动物界中,已知物种数超过1000种的有6门,它们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 (1667种)、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1295种)、环节动物Annelida(1203种)、软体动物门Mollusca(4589种)、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6126种)、脊索动物门Chordata(4471种),此外,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 已记录634种,苔藓动物门已记录Bryozoa 568种,线虫动物门Nematoda中营自由生活的线虫已记录283、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已记录264种。
海洋植物界的红藻门Rhodophyta 已记录565种,褐藻门Phaeophyta 已记录265种,绿藻门Chlorophyta已记录163。
上述门类约有2万余种,它们大多营底栖生活,加之其它门类,中国近海的底栖生物近2万种。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生物主要门及其常见的物种数如下:
4.1 动物界
4.1.1多孔动物门Porifera
我国近海已记录264种,常见的物种有:
4.1.2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我国近海已记录约1100种,常见的物种有:
4.1.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我国近海已记录1295种。
4.1.4纽形动物门Nemertea
我国近海约已记录78种。
4.1.5环节动物门Annelida
我国近海已记录1203种,常见的物种有:
4.1.6星虫动物门Sipuncola
我国近海约已记录46种,常见的物种有:
4.1.7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我国近海已约记录4450种,常见的物种有:
4.1.8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我国近海约已记录5000种,常见的物种有:
4.1.9苔藓虫动物门Bryozoa
我国近海已记录568种,常见的物种有:
4.1.10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我国近海已记录634种,常见的物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