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②联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4)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
③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
哲学并不等于真正的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例1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
这是因为:B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例2.“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之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的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下列表述一致的是:C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C.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有自知之明的是哲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领域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
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
”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①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
④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和艺术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有人曾经问过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你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回答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哲学
①能够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②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③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④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例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想象的------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普朗克(德国)
讨论:没有学习哲学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建树?(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
3.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退得失名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从哲学的任务来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聚在哲学思想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论离开理论思维的。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例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思维与存在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第二方面问题回答的基础和前提,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因为它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方向,也决定着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一方面问题回答的延伸和深化,这一回答有助于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
第二方面虽说是次要的,但它也作用第一方面,因为如何回答第二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
联系:根本观点一致,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2)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无论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有其不正确的一面。
唯心主义并非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总体上看,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
就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
它们看到了和肯定了人的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和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是把这种能动性和反作用夸大了。
所以,对唯心主义不应该全部否定,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意象”反映了:D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性
4)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还是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要求客观符合主观,实际上就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作出的不同回答。
5)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判断: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结合⑤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⑥事在理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朱熹⑦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⑧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⑨上帝创造世界⑩我思故我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信则有,不信则无
判断①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②物理不外于吾心③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④气者,理之依也⑤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⑥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⑦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⑧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相同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都是错误的。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理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
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就在于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产生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贡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主要内容: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是实事求是。
四者: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四者是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
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1)从思想观点来看,哲学上的确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但从哲学派别上看,则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就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二者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上的方向。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
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
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
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1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一回事
12.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
认为唯物主义就是贪图享乐的物质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回答的是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两者的斗争也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不是第三个派别。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
这种观点,表面上客观公正,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当他把物质看作是脱离精神而客观独立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坚持了唯物论;当他把精神看作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需要把物质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请上帝帮忙,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它是在成熟了的经济政治科学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所创造的崭新的哲学。
2)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站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必然有许多主观臆造的成分,有许多不科学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内容看,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在古代社会有过朴素的结合,后来则分离了,使两者都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外,以往的哲学从总体上看,没有提出过系统的唯物史观。
即使是唯物主义者,他们也只是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的科学体系。
4)从哲学的使命来看,旧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有效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
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创新发展。
1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区别:含义不同;科学性不同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15.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6.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哲学是重要的力量,其他知识也是重要的力量。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哲学只有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17.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不能等同的
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能命不能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18.哲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不是贵族或有闲阶层的奢侈品,而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
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相似的是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生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例2 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W.C丹皮尔—英)。
下列对材料正确理解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 C
例3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由此可见
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修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
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A
例4 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一元,每两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一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
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瓶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
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B
例5 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例6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上沁出汗珠。
突然,听到一声“啪”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冲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
例7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