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题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2.某植物细胞能利用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胞内的H+泵出,使胞外H+浓度高于胞内;H+-蔗糖载体能够依靠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一同运入细胞(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进出该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B.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没有特异性
C.O2浓度对该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无影响
D.H+-蔗糖载体能够将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
3.如图曲线①、②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曲线均表示随着时间推移植物细胞失水增多,且A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更快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左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造成的
D.5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仅根据细胞状态无法判断细胞是失水还是吸水
4.“超级细菌”是指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
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
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中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基因突变
B.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自然条件下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
D.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6.为研究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分布的关系,科研人员用幼苗进行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图中暗斑深度表示营养物质转移量多少
A.甲组是对照组,乙组和丙组是实验组
B.甲组和丙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
C.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含量高的地方营养物质的分布多
D.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
7.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
其中视野最暗的是A.B.
C.D.
8.(10分)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它们之间用一屏障隔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两个种群的数量都达到最大值。
这时将屏障撤掉。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B捕食种群A
B.该图表示在后期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
C.若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最终可能种群B存在,种群A不存在
D.若一直保留屏障,则种群A的数量变化曲线符合“S型”增长
二、非选择题
9.(10分)环境污染物多聚联苯(C12H10-x Clx)难以降解,受其污染的土壤中常有重金属污染同时存在。
研究发现联苯降解菌内的联苯水解酶是催化多聚联苯降解的关键酶。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富含多聚联苯的环境中分离联苯降解菌,培养基中加入多聚联苯作为_____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填“选择”或“鉴定”)培养基。
(2)若要对所分离的菌种进行计数,除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以外还常用_______________法接种来进行活菌计数,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从联苯降解菌中分离并得到纯度较高的联苯水解酶(蛋白质),分离该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法,采用该方法先分离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_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蛋白质。
(4)联苯降解酶在实验室里的降解率很高,但是实际污染环境的治理中降解率很低,这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0.(14分)研究人员为探究亮红眼果蝇突变型的形成机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的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___染色体上的____突变,属于____(可遗传/不可遗传)的变异。
(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Ⅱ号、X和Ⅲ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4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后代亮红眼♂×朱红眼♀亮红眼♂×朱砂眼♀亮红眼♂×猩红眼♀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F157♂∶66♀0 77 63♂0 114♂∶110♀
F2116♂∶118♀90♂∶92♀75♂∶79♀110♂∶109♀0 227♂∶272♀
请回答问题:
①根据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果蝇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定律。
②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是____(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3)果蝇的眼色与其色素合成细胞产生的眼黄素有关,眼黄素由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
研究发现亮红眼果蝇的眼黄素显著偏低,但色氨酸酶促反应正常运行。
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可能与___有关。
11.(14分)下图一是一年内Wisconsin绿湾中藻类数量随环境的变化曲线图。
图二是美国佛罗里达州银泉的能量流动分析图(其中GP代表总生产量,NP代表净生产量:单位:J/m1.a)。
请回答下列问题:
(l)据图一分析,Wisconsin绿湾中各种藻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属于_________类型,就环境因素分析,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藻类对_________和营养物质等的变化敏感而造成的。
(1)科学家对Wisconsin绿湾的调查还发现,藻类某一时刻的生物量比浮游动物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根据图二分析,“V”和“X”代表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图二中最高营养级和前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银泉的能量输入,除了来自银泉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外,还会来自各条支流和陆地的_________的补给。
1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种类多,功能有差异。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____________;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说明有些蛋白质起____________作用。
(2)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蛋白质的常用试剂。
若以蛋白质为底物验证酶的专一性,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
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
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A
【解题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两者含有的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其中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白眼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题目详解】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中具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基因,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图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可能会移向同一个子细胞,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正确;
D、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A。
2、D
【解题分析】
载体蛋白能够与特异性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载体蛋白既参与被动的物质运输,也参与主动的物质运输。
载体蛋白的运输具有专一性和饱和性,专一性指一种载体蛋白在细胞内外物质进行运输时只能对应地运送唯一的一种或性质非常相近的一类物质。
【题目详解】
A、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胞内的H+泵出,使胞外H+浓度高于胞内,因此H+出该植物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该植物细胞为协助扩散,进出跨膜运输方式不同,A错误;
B、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也有特异性,不能运输其它的物质,B错误;
C、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胞内的H+泵出,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与O2浓度有关,而蔗糖运输依赖于H+的势能差(浓度差),因此O2浓度对该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有影响,C错误;
D、H+-蔗糖载体能够将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H+的势能差可以为其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3、D
【解题分析】
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题目详解】
A、②曲线显示,在b点后B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开始吸水,A错误;
B、b点后B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开始吸水,是因为其细胞液浓度大于B溶液浓度,若B溶液浓度增大,要使其中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B溶液浓度所需时间廷长,即b点右移,B错误;
C、①显示A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10nin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②显示B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l0min后反过来吸
水,说明B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入了液泡,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两条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A、B溶液溶质分子不同造成的,C错误;
D、5min时取岀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该铏胞可能是处于大于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浓度中,继续失水,也可能是处于小于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浓度中,细胞吸水,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4、C
【解题分析】
分析: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自然界存在各种变异类型的细菌,滥用抗生素会对抗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注意不是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这样细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
【题目详解】
A、据题意可知,“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绝大多数抗生素的作用,A错误;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其变异类型无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细菌具有多种变异类型,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C正确;
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的结构及特点,生物的进化及自然选择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B
【解题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题目详解】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
B、若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自然条件下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结构,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6、B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幼苗的右侧有含14C的营养物质,在甲组两侧叶片均喷施等量清水后,两侧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较小;乙组在左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右则营养物质较多的转移到左侧;丙组在右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左则营养物质均较多分布在右侧。
【题目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喷施对象,故乙组和丙组为实验组,甲组为对照组,A正确;
B、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右侧叶片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实验结果均为右侧(含14C一侧)营养物质含量高,不能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B错误;
CD、对三组实验可知,营养物质较多的分布在细胞分裂素存在定的部分,原因是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C、D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实验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并明确甲组实验是初始的对照试验。
7、C
【解题分析】
1、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2、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
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题目详解】
由分析可知:视野最暗的是高倍镜下的视野,其细胞特征是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故C符合题意,C正确。
故选C。
8、A
【解题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
A、据图两者数量变化可判断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种群A捕食种群B,A错误;
B、该图后期两者数量变化趋于稳定,可判断后期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B正确;
C、若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最终可能被捕食者B存在,捕食者A不存在,C正确;
D、据题干分析可知,若一直保留屏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两个种群的数量都达到最大值,则种群A的数量变化曲线符合“S型”增长,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唯一碳源选择稀释涂布平板在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凝胶色谱较大实际污染环境中多聚联苯不是唯一碳源,或其他环境条件导致联苯水解酶的活性降低【解题分析】
1、培养基按功能分:
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如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2、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题目详解】
(1)为了从富含多聚联苯的环境中分离联苯降解菌,应该用以多聚联苯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2)在对所分离的菌种进行计数时,除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以外还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来进行活菌计数,因为在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可认为来源于(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3)纯化该酶常用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该方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
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采用该方法先分离出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4)由于在实际污染环境中多聚联苯不是唯一碳源,或其他环境条件导致联苯水解酶的活性降低,因此会出现联苯降解酶在实验室里的降解率很高,但是实际污染环境的治理中降解率很低的现象。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种类及功能,掌握平板划线法的具体操作;识记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常隐性可遗传两基因的自由组合EeX B X b等位基因色氨酸进入色素合成细胞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解答此题,可根据杂交后代F1和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基因的显隐性以及遵循的遗传规律。
【题目详解】
(1)根据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可判断亮红眼是一种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2)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由此可判断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亮红眼♂eeX B Y与朱砂眼♀EEX b X b果蝇杂交,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 B X b。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说明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均不含有野生型基因,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
(3)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与色氨酸进入色素合成细胞量减少有关。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1、波动温度藻类个体小、代谢快、寿命短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5.53% 有机物质【解题分析】
分析表格:图二表示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其中Gp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X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NP表示每个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表中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Ⅴ是分解者,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题目详解】
(1)从图中看出种群数量呈现波动变化,图中数量的变化在4月份最高,然后不断下降,至7月份达到一个高峰后,种群数量降低,所以可以推测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发生变化造成的。
(1)在某一时刻藻类的生物量比浮游动物少,可能是藻类个体小、代谢快、寿命短。
(3)图中Ⅰ、Ⅱ、Ⅲ、Ⅳ都有部分能量传递给Ⅴ,所以推测Ⅴ是分解者,X是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4)Ⅳ是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0.88×105,Ⅲ同化的能量是15.91×105,所以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0.88/15.91=5.53%,在各条支流和陆地都有有机物质流向银泉,其中也含有能量。
【题目点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结构;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
12、结构蛋白信息传递不能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或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浓度<38%范围内的其它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解题分析】
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20%。
根据“随着硫酸铵浓度的增加,混合液中析出蛋白质的种类和总量也增加”及结合表格数据可知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时,会有甲、乙蛋白的全部析出和丙蛋白的部分析出。
乙蛋白完全析出的硫酸铵浓度应为30%,但硫酸铵浓度为30%时还有丙蛋白和甲蛋白析出,所以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
在硫酸铵浓度为38~40%时丁蛋白会析出,可以先用较低浓度的硫酸铵浓度分别将甲、乙、丙蛋白析出,然后在将硫酸铵浓度设为38~40%,将丁蛋白析出。
【题目详解】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蛋白质为结构蛋白;激素能够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所以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说明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2)分解蛋白质的酶本质也是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而酶在反应前后结构不变,溶液中始终存在该酶,所以若以蛋白质为底物验证酶的专一性,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要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浓度<38%范围内的其它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功能和考生从表格中获取解题信息的能力,考生必需具有一定的表格文字的转换能力,才能顺利解答该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