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拉萨市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
1. (6分) (2017高三下·延边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对于人生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平行补偿的现象。

人生是有限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族群,人生拥有的时间、空间以及经历、体验都是有限的,并且这种有限性还作为一种虽不十分清晰但大致都能了然的普遍意识几乎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

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想突破这种有限性,对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过往云烟,对自己尚未抵达的未来人生,甚至是对许多不可能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都充满着去重现、去幻想的欲望,以此延展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延展必须带有虚拟性体验和感受的质感,而非抽象的观念和推证的逻辑所能满足。

于是,需要文学艺术责无旁贷地发挥人生功能。

这也是无论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如何发达,文学艺术总不会退出人生舞台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却顾所来径”,对于人类过往的故事、斑斑陈迹的历史会投入较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在力度上和数量上都显得薄弱得多。

科学幻想文学和社会幻想文学,尽管是文学门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部分,但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题材文学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而历史文学几乎是与人类文学共生共存。

这一文学现象充分显示了人作为一种文化动物,对自己历史的一种深深眷念情绪,也反映着人类文明意识中的一种补偿心理。

从空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海阔天空,对现实的人类所能看得见却无法抵达的天空或太空,对现实的人类所幻想但无法感受的地府与泽国,会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兴趣,相对而言,对同样也是现实的异域风情和民国情调想象的热忱就差一些。

在以幻想为基本构思法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家的思维似乎更喜欢上天入地,幻想性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愿意将想象的热忱投入未知的海底与地底或是天空和太空。

作者的想象超出了我们的世界,在一个个完全未知的和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

作者不是在现实空间上刻划故事,而是要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以补偿现实空间对于人的感觉的限制。

这无疑是人生经验的一种伸延,是对人生经验甚至想象力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人生的精神延展还包括情感方面。

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育生了许多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人类个体的情感体验总是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情感需要,于是通过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延伸这些情感体验,填补各种情感空白,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之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有长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情感需求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对诸如爱情、亲情等积极、美好的情感充满着体验和感受的愿望,而且体现在对于一些诸如悲哀、痛苦、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又不能让这些情境危及已身安全,便只能接受非直接的方式和虚拟的途径。

文学艺术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欣赏的文本,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间接体验和虚拟性感受的理想情境。


一意义上,文学艺术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之于人生的情感延展和补偿的功能。

(摘编自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生的有限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而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几乎一直伴随着对这种有限性的普遍意识。

B . 人们总是试图通过重现、幻想过去与未来的不同生命形态与人生形式,来延展自己的人生,突破人生的局限。

C . 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不论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文学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因此文学艺术不会退出人生舞台。

D . 文学内涵的巨大丰富性由人生延展的需求构成,但是文学对于各个维度的延展所用的力量完全不一样。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时间的维度上,同对未来的幻想相比文学更加偏爱过去的历史,这从历史文学与科幻文学的数量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来。

B . 在空间的维度上,文学更偏重于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开想象,而对现实中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的想象就缺乏热忱。

C . 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体验无法覆盖的情感需求,使文学作品在各个时期都能拥有长久的魅力。

D . 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与德莱登的观点来证明多数人在文学中对于情感的偏爱是有理由的,这与现实中并不一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往西天所经历的各国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地域,是因为作者完全是在虚拟的
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

B . 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探险记》《地心旅行》表达了人类上天入地的兴趣,作家的想象在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遭受迫害,妻离子散,游荡荒野等情节,使人们在欣赏而非实践的意义上直接地体验消极情感。

D . 高鹗在续写《红楼梦》时将虚写宝玉成婚和实写黛玉焚稿安排在同一时间,在对比中更多地刻划悲情场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2. (20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
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

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

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

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

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

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

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

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

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

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

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

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

她等着他们。

他们并没出来。

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

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

瑞宣听罢,也笑一笑。

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

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

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

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

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

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3. (18分) (2018高一上·吉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

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

那大院后身,有巨槐。

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

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

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舍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

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

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

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

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

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

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

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
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

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

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

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

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B . 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C . 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 . 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E .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

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11分)(2017·大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地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

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

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朱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

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
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

”不从。

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帝仓卒不及听。

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

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

”帝遂之奉天。

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

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

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

”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

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

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

”帝曰:“善。

”悉内诸军。

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

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

复为右庶子。

(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B .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C .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D .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翰林学士: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B . 乘舆者:皇帝。

“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

C . 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

D . 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高塔。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姜公辅很有才华。

姜公辅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表现十分突出,每次进见向皇帝汇报事情都详细透彻,很得皇帝的器重。

B . 姜公辅敢于直谏。

虽然姜公辅进谏,皇帝都不听从,但他之后遇事依然坚持提出谏言,以致因公主丧葬之事触怒皇帝而被降职。

C . 姜公辅有先见之明。

泾师叛乱,皇帝仓皇出征,想到凤翔驻扎依靠张镒,姜公辅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之后凤翔果然叛乱,张镒被杀。

D . 姜公辅很有主见。

皇帝在奉天的时候,有传闻说朱泚反叛,卢杞等大臣认为传言不实,姜公辅不人云亦云,建议皇上做好部署,防患于未然。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

②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5.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
首联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具体分析。

6. (6分) (2018高三上·九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举证何为“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6分)
7. (2分) (2017高一下·资阳月考)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B . 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C . 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D . 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8. (2分) (2015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出自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爱情故事。

B . 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80年代中期,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固定电话也开始迎来它的流金岁月。

C .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去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能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这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D .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9. (2分) (2016高二上·冷水江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四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如果说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
_______________。

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_______________。

①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④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①③④
10. (5分) (2016高二上·河北月考) 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中国的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5分) (2019高一上·辽源期末)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材料:
康桥雨巷蜀道
凌云的壮志沉睡的柔情对美的追求峥嵘崔嵬温婉艳丽脉脉含情温文尔雅缠绵柔情彳亍彷徨天梯石栈灵动娇美畏途巉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