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
【摘要】科举制度是隋唐时代兴起的考试选拔机制,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 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高考制度是现今中国的考试选拔机制,是当今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环。
本文主要分析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今天的高考改革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了1300年。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科举制度是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项考试制度,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它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都十分巨大,其千秋功罪至今难以盖棺定论。
从科举制的视角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有助于我们对现今中国的教育进行思考,对高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五经博士并以儒术取仕,以察举为主,考廉科,明经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因此,进入学校
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
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
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使社会上形成“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读书风气。
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在科举制度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因而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这种读书的热忱其实与我们今天炒股和买彩票的心理是暗合的。
因为科举成功者虽然只是少数,但毕竟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使全体读书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成为幸运儿中的一个。
因而它使无数真正和自认的人才陡然振奋,以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来学习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
这种风气虽然未必是好的,但它在客观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使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大提高,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2.科举制度有防止作弊的措施,防止考生贿买、夹带、代考、糊名、誊录等对于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乃至将来的考试制度的影响丝毫不会减少,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监督作用,培养公民的公平公正公开意识。
3.科举制度给众多读书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这给经济等客观条件较差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就是科举制度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家喻户晓,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高等学校,只重文凭不重应用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早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使国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使得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了一大批“高智商的低能儿”。
2.教育以考试为目的,造成现代教育仍是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缺少创新意识.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大大加强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科举制度对现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正如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是必然存在的一样,高考作为相对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目前是唯一可行的。
因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定会引起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方面的竞争, 只要这种供求矛盾存在,就势必需要一种制度来进行选拔,而“考试这种方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最终要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无论怎样改进考试,也不能完全克服其局限性。
但用考试的办法,来代替实践的检验,它用的时间短,收效快,结果确定。
在这个意义上它还优于实践的检验,这是考试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科学依据”。
再稍微考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旦取消考试,其后果是严重的。
科举的废止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这种“先破后立”的“休克疗法”使新旧制度之间本该有的过渡的锁链被突然断开,从而使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
正如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再看文化大革命废除高考致使“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这也就不难明白:高考不能轻言被废除,只要国家需要对人才进行“选拔”或者“选择”,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尽管它仍有弊端,就仍不失为一种更为公平的选才制度。
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的确确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弊端,不改革无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不改革将重蹈科举制度的覆辙。
今天的教育和高考现状已经初显科举弊病之端倪,正因为如此,全社会才投入巨大的热情进行争论和思考。
总之,考试不能废除,但要改革目前高考体制中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改革:
1.增加考试次数;
这样既避免因一考定终生的做法而埋没人才,又可缓解组织工作的负担和压力。
而且每次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可以不同,以此对各类学生进行分流。
像美国的SAT ( Scho 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能力测试)测试一年一般举办6次,学生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
2. 除考试成绩外增加形式多样的招生录取标准;
比如增加面试,或建立特长及能力档案,其中可包括平时参加的社会调查和各类活动的表现。
现在考英语类的考生需参加口语测试,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需由所报考的学校来组织,而不是像现在由考生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来负责,结果流于形式。
另外考物理化学类相关专业的考生也需参加由所报考学校组织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测试。
有人会说这样工作量太大,无法实行。
实际上只要把这些权力及组织工作交给高校,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如美国除SAT 和ACT
( American Co llege Test美国大学考试)外,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标准,
对入学申请者进行综合性测试,其成绩也纳入录取标准之列。
现在的研究生招生不也这样搞吗?只有这样,选出的人才才是全面的,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良好的导向,固若金汤的应试教育也自然不攻自破了。
3.把考试和招生的权力还给高校,让市场竞争来调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
美国的大学是招考分离的,各学校有招生自主权。
SAT和ACT考试的举办者根本不是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而是民间考试机构;对入学申请者进行综合性测试的也是学校。
这样的招考制度,将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这是主权在民的社会价值的自然反映。
教育民主是社会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如果担心把考试招生权交给高校会滋生教育腐败,导致无序和混乱则完全没有必要。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只能促使高校下决心花大力气来办好教育,吸引学生;为了生存和发展,高等学校也自然会对教育的供求做出灵敏的反应,以保证办学方向的准确性。
自然,政府也应该担负起监督和引导的职能,并借助教育和文化的力量着力从道德上和法律上健全社会的诚信机制。
总而言之,从制度层面来说,科举制度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作”。
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福祉,并终归被历史淘汰。
对这一悖论的思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
和其他任何传统文化一样,科举文化所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仍被分为清晰的黑白两半。
研究科举的价值亦不仅仅在提供正面借鉴上,对其消极面的反思与批判也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价值。
把久远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连接起来,在历史进程中审视现代教育的真谛,从中体会推进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下决心付诸实施,这恐怕是科举制度这一传统文化带给现代中国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吴薇.科举制度与高考改革—当代大学生“科举与高考印象”问卷调查[J].考试研
究,2006,1(2) 90-98.
[2]杨文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科举制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
[3]余扬.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J].教育与考试,2011(5):45-50.
[4]许静.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5]余秋雨.十万进士[A].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6] 潘懋元. 科举盖棺未定论(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开幕式发言)[A]. 科
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C].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郑若玲. 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