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专题小结与测评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理财
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影响
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
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
短,作用不大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
了积贫积弱局面
相同点背景
都面临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
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1.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局限性:
①王安石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失败原因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改革措施操之过急,引起民间不满。

(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揺及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5)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3.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4)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

(5)改革措施要循序渐进,要注意用人。

(四)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半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 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④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了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③正确。

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②;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除①。

正确答案为D。

2.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3.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保马法B.将兵法
C.保甲法D.军队精简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后,地方治安便有了好转,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故C项符合题意。

4.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青苗法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办法”,故选D。

5.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6.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7.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秋收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青苗法内容的理解能力。

青苗法针对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出现的困难提供钱或粮食,对农民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故选A。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8.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故A项正确。

9.《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解析:选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从下面两幅漫画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虽然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①②③均正确。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④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煕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煕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8分)
解析: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

第(1)问,应分析材料一粮食价格过低。

第(2)问,从商鞅重农抑商,王安石实行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来解答。

第(3)问,要求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巩固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12.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

……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

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

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

……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6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6分)
(3)材料三中,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政府财政状况的角度概括;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其赋税征收的特点可知是募役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姓负担、社会公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释。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改革的偏重方向、加意聚敛、军事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

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效果: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募役法(或免役法)。

理由:认为该措施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3)不足: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立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3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6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5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两次改革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一个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3)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属于难度较低的题,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第(4)问,回答启示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

答案:(1)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

(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

成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

王安石变法:大官僚大地主等势力。


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