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句式大全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否定句、定语后置句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B]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能 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项__伯__就__在__夜__里__骑__马__到__刘__邦__军__中__,__私__下__会__见__了__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 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为(之)一击缶.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 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4、省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
“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 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 可译为: “难道……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 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传》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古文的句式

古文的句式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
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句式的应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优美、凝练、富有韵律感,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句式过于复杂、晦涩难懂,以保持文章的流畅性和易懂性。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古文句式

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 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 序》)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 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
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 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 王纳谏》)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一)被动句有时只是意念上的:
例: 1. 洎牧以谗诛 2.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韩子囚 秦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二)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 主动者,构成句式“动+于+名”
例: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 于君 2.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
(三)、状语后置句: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 思疏》)
三、状语后置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
D. 掭以尖草,不出 (以尖草掭,不出 )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 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山》)
三、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用 “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③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④“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
其句法结构精确、详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见句式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运用。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础、常见的句式结构。
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通常表达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和动作。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等。
例如:1. 吾闻明主知贤士。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相对于主谓结构而言,它增加了一个宾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所进行的动作和内容。
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状中结构状中结构是文言文中表达状态和情感的一种句式结构。
它由一个状语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情、场景的特点等。
例如:1.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皆苦厄之。
四、插入语结构插入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感叹、补充说明等,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
它常常独立于句子之外,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例如: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平行的内容,具有对等关系。
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常用于叙述、对比和并列修辞等方面。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六、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改变主谓宾的语序,达到强调、修辞等效果。
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和变化性。
例如:1. 春风又绿江南岸。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七、比拟结构比拟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修辞、形象生动的目的。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而学好文言文,就要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我们中学阶段最常见的几种句式。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那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好文言文,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二、……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多见文言文不变句式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不变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不变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不变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大凡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困乏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困乏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不变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是非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幽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不变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存心,予忖度之。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

1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式1、用“者”、“也” 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
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例析省略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而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在文言文中,根据省略成分的不同,省略句可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
一、省略主语在叙述中,主语是经常被省略的成分。
又分为承前省和蒙后省。
1、承前省承前省,就是前面的叙述中有后面叙述中的主语对象出现,那么,在后面的叙述中就常常被省略的情况。
例如: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同上)2、蒙后省蒙后省,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后面有主语对象出现,前面的叙述中就不出现的情况。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六.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
(承前省)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不规则省略)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承前省)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蒙后省)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例如:①可烧()而走()也。
(动宾)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省兼语)4.省略介词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1.不亦……乎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
翻译为“不是……吗”2.是以……“以是”的倒装句。
翻译为“因此……”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
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
翻译为“恐怕……吧”6.得无……乎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
翻译为“莫非……吧”7.其……其……表示选择关系。
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表示比较选择。
翻译为“与……相比”9.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
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10.然则表示连贯关系。
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11.“何其”“一何”表示感叹。
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七.固定格式(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专项练习一、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①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注释】①公:赵公,宋仁宗时人。
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
②灾沴:灾害,疾疫。
(选自《续古文观止》)(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译文:(2)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译文:(3) 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
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A.王何异之有B.何辞之有与C.何政令之为也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译文:(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译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
”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使于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
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
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B、仁夫!公子重耳。
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
D、父死之谓何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2)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
”帝意不快。
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
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