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
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颤.抖/颤.栗稽.首/稽.查长处./穴居野处.执著./见微知著.
B.说.服/游说.伺.候/伺.机仿佛./佛.口蛇心透露./抛头露.面
C.咀.嚼/龃.龉先妣./纰.漏旖.旎/倚.马可待木讷./方枘.圆凿
D.泥淖./船棹.桎梏./鸿鹄.禅.让/箪.食壶浆蹒跚./删.繁就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除了亟盼世人支持外,还亟盼社会理解、亟盼法律保护。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4个偏正短语概括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哪些条件。
不超过25字。
(4分)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
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4、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
例句: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词语,少一些愁苦的段落。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薛奎传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
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
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
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
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
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
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
之翰怒,欲劾奏之。
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
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
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知并州,改秦州。
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
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
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
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
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
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
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他,他于是说:“是因为贫穷无法赡养。
”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
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
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
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
”俄迁给事中。
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
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
”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
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薛奎说:“不仅是臣下应该做到善始善终。
”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答,皇上同意他的话。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
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
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
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
B.先帝尝以为卿可任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
C.真宗善其言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
D.非所以重朝廷也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3分)
①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②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③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④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⑤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奎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运粮到盐州的民夫先回仪州,而后再赔偿因大雨而损失的粮食。
卢之翰大怒并准备弹劾薛奎,听了薛奎的解释后,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
B.薛奎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对薛奎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
C.薛奎任益州知州时,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一个因贫穷无力奉养母亲的人,但同时告诫他,如不好好赡养母亲,将不会饶恕他。
D.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
对于皇上的言行,能当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得到皇帝的肯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
(3分)
⑵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4分)
⑶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7)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8)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ll~14题。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
绒毛。
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
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
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
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
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
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
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
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
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
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
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
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
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
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
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
”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
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
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⑥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
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
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钓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
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
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
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
想想,古人真含蓄。
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
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
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的。
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
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⑧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
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
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⑨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1.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1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
(4分)
1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
(18分)
①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②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③“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④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
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
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⑤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
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
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
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⑥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
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⑦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
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15.根据文意,分条概括“城市色彩” 所研究的对象(6分)
16,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6分)
17.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
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6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凡世间的人、事、物、景、情、理等,总有一些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人的力量。
请以“非凡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苏苑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节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20.在作者看来,文中的“粗”“精”分别指什么?(2分)
答:▲▲
21.作者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那么,该派的创始人是谁?(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初步民主思想的萌动。
B. 《红楼梦》中荣国府为秦可卿出殡的排场,宁国府迎接元妃的盛举,把贾家的高贵权势充分地展示出来,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贾府从此走向衰竭。
C. 《红楼梦》中人物的出场,能体现出作者精心的策划,如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人的出场亮相分别是: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D. 《红楼梦》中黛玉听了宝玉所说的“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话之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其中悲的是你我既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何必有一宝钗?
E. 《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高,更主要的是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
如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
23.简答题(10分)
(1)下面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别号”,请分别写出是哪些人物?(4分)
①稻香老农②蘅芜君③枕霞旧友④蕉下客
答:▲
(2)“黛玉葬花”表现了黛玉当时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情?(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飞速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得表达新概念、新事物的大量外来语通过互联网迅速地渗入汉语,甚至在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嵌入外来语,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趋势。
譬如某些报刊以“研究证实纳米颗粒损害DNA”“德黑兰将向IAEA提交核燃料建议”“江苏TD网络正式建成开通”为标题,可有多少中国人知道 DNA、IAEA、TD 的含义呢?其他领域使用字母词也会出现麻烦,最典型的是2003年发生在上海的机票纠纷。
当时上海机票上只印字母词PVG和SHA来指称“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不使用汉字,导致不少乘客去错了机场。
有人说“世贸组织”,偏说WTO;不说“全球定位系统”,偏说GPS;不说“国内生产总值”,偏说GDP,似乎在交流中不使用字母词就显得自己没什么学问似的。
“Bye-bye”声远多过“再见”,“OK”声更是随处可闻;“说了N次”则变成了时髦年轻人的口头禅。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应该保持它的规范性,没必要刻意使用外语或外文字符。
24.在汉语中不规范地使用字母词,有什么危害?(3分)答:▲
25.造成在汉语中不规范地使用字母词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
26.结合材料,说说如何遏制字母词在汉语中泛滥。
(6分)答:▲
10、(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氓》)
(2)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李白《蜀道难》)
(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
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4分。
一点1分)
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4分。
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
(4分。
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2分。
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
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