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
一、填空:
1、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

2、在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世界曾并行存在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另一个是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
4、国民经济活动指不同单位在持有一定资产前提下完成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这四类活动形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四个阶段。

5、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有两部分组成,其中对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其他积累的计量属于(经济流量核算),而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于(经济存量核算)
6、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附属表包括(人口和人力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7、从国民经济核算来说,国内生产总值不仅是一个表述当期经济活动总量的(单一指标),而是一个以其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数据体系)
8、综合生产观又称全面生产观,它突破了(限制性生产观)的局限,从(有用性和效用)角度入手,认为只要一想活动提供了一种对他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

9、根据产品的外在形态,产品可以分为(货物)和(服务),根据产品的使用去向,可以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10、最终产品是指没有被当期生产过程消耗掉的产品,它主要的去向有三种,即(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

11、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12、总产出是指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从实物构成看,它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从价值构成看,它包括(中间投入)和(最终投入)。

13、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14、从产品使用角度看,资本形成代表用于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从积累结果看,资本形成对应由于经济交易引起的(生产资产)当期净变化。

15、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界定固定资产常常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资产使用寿命要长),一般规定在一年以上,二是(单位价值要高),应该在规定的限额以上。

16、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净值是一定时期各经济单位所生产的(净增加值)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它是一时期各经济单位所生产的(净产品)总价值。

17、投入产出表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在(1968)年被并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8、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是地(I )象限,它主要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19、在各类投入产出表中,产品X产业表反映的事各产业部门(投入结构)的信息,而产业X产品表反映的是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的信息,由于这两类表编制所需数据可以从现有统计体系中较容易获得,故常用语推算产品X产品表。

20、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模式。

21、在我国,逢2逢7年份编制基准年国家投入产出表采用的是(调查)方法,而逢0逢5年编制投入产出演唱表采用的是(非调查方法)。

22、再投入产出表间接推导法中,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分别成为(部门工艺假定)和(产品工艺假定。

23、影响力系数表现得是拉动效应,现实的是(后向)联系,感应度系数表现的是对其他部门变化的敏感效应,反应的是(前向)的联系。

24、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

25、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的对象主要是(货物和服务)交易,而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则覆盖了(收入分配)和(金融)的交易两个部分。

26、狭义的资金流量主要是指(金融交易流量),广义的资金流量则将其范围从金融流量扩大到(收入分配流量)和(收入使用流量),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27、我国资金流量核算服从国民经济核算原则,采用的记账方法为(复式记账)方法,记账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计价依据是(现期市场价格)。

28、收入分配核算以(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为核算对象,以(增加值)为核算起点,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两个环节,前一环节形成原始收入,而后一环节形成的收入为(可支配收入)
29、原始收入分配环节所涉及的各种收支活动均以参与(生产)活动为依据,因此它是一种(生产性)收入。

30、国民总收入(GN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截然不同,前者度量(收入水平),后者度量(生产能力)。

从核算关系上看,
GNI= GDP+ (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分配流量净额)
31、可支配收入对应最终消费支出,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对应则是(实际最终消费),从特定部门(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看,两个可支配收入概念和最终消费概念并不相等,其间差别于(实物社会转移)。

32、(储蓄)是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资本形成)是非金融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3、在经济学视角下,一个实体成为资产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资产的所有权),第二是(资产具有未来收益性)。

二、单项选择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是对(D)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物质生产活动
B、非物质生产活动C社会经济活动D、国民经济活动总体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主要是为(A)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A、国际宏观经济管理
B、企业经济管理
C、地方经济管理
D、部门经济管理
4、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是为了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C),来显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成果。

A、指标体系
B、分类标志
C、数据资料
D、概念体系
5、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版本是在(D)撰写的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A、威廉配第
B、西蒙库兹涅茨
C、凯恩斯
D、理查德斯通
6、在SNA的各种版本中,首次引入投入产出表技术、资金流量表技术、资产负债表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的是(C)
A、SNA—1947
B、SNA—1953
C、SNA—1968
D、SNA—1993
7、中国于(C)年取消了基于MPS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这成为我国核算体系模式变革的重要标志
A、 1985
B、 1992
C、 1993
D、 2003
8、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A)
A、外商投资企业
B、外国领事馆
C、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9、下列不属于机构单位的基本特征的是(B)
A、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B、能够直接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资料
C、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
D、能够独立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
10、如果一个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同时还从事运输业,对其进行产业分类是,应将其归入(B)
A、服务业
B、制造业
C、即归入服务业,也归如制造业
D、将这类特殊企业单独归类
11、下列关于流量与存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经济流量反映在特定时点上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总量
B、经济流量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
C、经济存量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拥有辆的总量
D、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
12、根据权责发生制记录经济活动,以下具体处理方式错误的是(D)
A、顾客甲用现金购买商品,按购买时间记录
B、消费者乙在娱乐城消费后刷卡结账,按结账时间记录
C、工厂丙生产其主营产品时消耗了一批原材料,按消耗时间记录原材料的消耗
D、企业丁本应按月向雇员支付工资,但由于企业亏损,拟定两个月后支付工资,故应两个月后记录。

13、 (C)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和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
B、资金流量核算
C、投入产出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14、(B)是对同一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核算采用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表现形式,本质上并无不同。

A、SNA和MPS
B、国民经济账户和基本核算表
C、基本核算表和附属表
D、国民经济账户和部门账户
15、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核心是(D)
A、社会财富
B、居民生活水平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16、理论上说,下列不属于生产核算范围的是(C)
A、企业自制设备
B、住户自有住房服务
C、家务活动
D、毒品生产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限制性生产观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的基础
B、限制性生产观仅限于与提供物质产品有关的生产活动
C、综合性生产观认为产出不仅包括货物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的生产
D、限制性生产观是过敏账户体系的基础
18、下列各项中,属于货物性服务产品的有(A)
A、运输邮电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B、金融中介的生产活动成果
C、文教卫生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
D、信息咨询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19、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过程中采用的是(A)
A、产业部门分类
B、机构部门分类
C、职能部门分类
D、以上均不是
20、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活动的定义,一个企业的(C)
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之中。

A、主要生产活动
B、次要生产活动
C、辅助生产活动
D、B和C
21、在当期粮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不属于最终产品的是(B)
A、有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B、用作出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C、有农户自产自用的粮食
D、被出口到国外的粮食
22、在国民经济范围内,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D)
A、总是对的
B、总是错的
C、对于企业来说是对的
D、当企业用作当期生产原材料时才能成立。

23、在国民经济还是中,运输业的总产出实际上等于(B)
A、支出成本
B、营运收入
C、客运收入
D、货运收入
24、已知某纺织厂本期生产棉纱6吨,市场价值为7200元/吨,其中5吨用于生产布匹,另外一吨转为
库存,同时,本期生产的布匹价值12. 5万兀,则该纺织厂本期的总产出为(D)
A、12. 5 万元
B、16. 82 万元
C、16. 1 万元
D、13. 22 万元
25、建筑业总产出核算采用了(D)
A、工厂法
B、产品法
C、销售收入减成本
D、工厂法兼产品法
26、严格讲,国民经济核算的固定资本消耗并不等同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O
A、前者还包括住户和非企业单位所拥有固定资本的折旧
B、两者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不同
C、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上,不存在主观估算色彩
D、前者需要对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虚拟估算
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间消耗的是(B)
A、原材料的运输费用
B、大型机器设备更新
C、雇员的培训费
D、对机器设备的日常维修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生产法和收入法GDP都是给予各产业增加值核算的
B、生产法反映了增加值的形成
C、收入法体现了增加值的分配去向
D、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法GDP与收入法GDP 一定相等
29、支出法是立足于(A)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的
A、最终产品
B、增加值
C、成品
D、中间产品
30、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应该计入(A)
A、工业总产出
B、工业增加值
C、建筑业总产出
D、房地产业总产出
31、恩格尔系数是由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关于它的错误说法是(D)
A、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B、恩格尔系数一般为正数,且小于1
C、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该居民群体的生活越富裕
D、收入越少,恩格尔系数越小
3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根源在于本国与国外之间发生的(C)流动
A、经常转移
B、现期收入和财产税
C、要素收入
D、资本转移
33、某电视台全年总产出为3000万兀,其中来自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有偿广告收入分别为10万兀和300 万兀,据此可大体估算出当年通过该电视太实现的公共消费支出为(O
A、3000 Jj 元
B、2700 万元
C、2690 Jj 元
D、2990 万元
34、投入产出表是两张普通统计表的组合,其上半部份反映了 (O
A、生产的投入结构
B、生产的产出结构
C、产品的使用方向
D、收入的分配结构
35、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B),从列向上看表示(C)
A、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B、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C、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D、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36投入产出表中,第二产业行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列交叉想的数值表示(D)
A、当年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B、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
C、第二产业产品中被第二产业使用者购买形成固定资产的数额
D、第二产业产品中被使用者购买形成固定资产的数额。

37、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示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D)
A、钢铁业
B、炼焦业
C、煤炭开采业
D、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38、用直接分解法编制投入产出表,(B)部分的数据在现有统计体系中无法直接得到,需要在企业进行重点调查
A、总产出
B、中间投入
C、最终消费
D、最终使用
39、某居民在超市购买面粉一袋,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投入产出表中的居民消费列,但在行向上应该属于哪个产业?答案是(D)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无法确定
40、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喝的数值时0. 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A)
A、第一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第二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D、第二产业产品非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41、资金流量核算是以(C)进行分类核算的
A、产业部门
B、产品部门
C、机构部门
D、常住单位
42、资金流量核算的计价依据是(B)
A、先进先出计价法
B、现期市场价格
C、历史成本价
D、后进先出计价法
43、从增加值到原始收入,占有份额明显增大的部门是(D)
A、非金融企业
B、金融机构
C、政府
D、住户
45、下列那种经济行为属于收入分配(A)
A、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障缴款
B、购买固定资产
C、购买消费品
D、出售价格上涨的股票
46、由于海啸发生,2005年印度尼西亚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大于国民总收入,主要原因是(D)
A、对国外净劳务输出增多
B、对外净金融投资规模扩大
C、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
D、接受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
47、下列属于生产资产的是(C)
A、土地
B、商誉
C、固定资产
D、股票
4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非金融投资范围的是(D)
A、企业获得专利权
B、企业处置固定资产
C、存货增加
D、股东投资获得红利
49、以下对于资本形成的时间界定,正确的说法是(A)
A、以交易者获得资产所有权的时间为主
B、以固定资产的生产时间为主
C、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时间为主
D、以获得资产实物的时间为主
50、某宾馆为进行装修装潢,在某时期购买彩色电视机开支15万兀,购买建材开支10万兀,对专修企业支付装修费用5万兀,则该宾馆当期固定资本形成应为(C)
A、15 万
B、25 万
C、30 万
D、20 万
三、简答题
1、简述所有权原则
所有权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和负债范围的基本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把资产界定为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能够行使所有权的统计范围。

负债的统计范围与资产相对应。

从内容上说,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那些非生产的自然资产,如果在社会中能归属具体机构单位或部门所有,也就具有所有权特征,那么包括在资产的统计范围之中。

2、法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债务, 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③独立核算盈亏,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流量是指按一定时期测定的量,它具有时间量纲。

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定的量,它没有时间量纲。

流量和存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般来说,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流量发生的结构。

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便是期末存量。

在经济学中,许多流量都有与其对应的存量,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对应的存量。

4、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特点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特点
1)账户中所设的科日均为统计指标,用以反映经济活动的交易内容和资产负债情况;
2)账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它是保证账户左边合计等于右边合计的剩余项,在经济内容上反映由账户其他各指标共同决定的变量,账户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平衡项连接的;
3)账户及账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联系;
4)对双边交易实施四式记账核算。

5、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
国土原则亦称地域原则,它是以一国(地区)领土作为计算范围。

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管由谁经营,产品归谁所有,一律计入本国的生产成果;反之,超出本国范围以外的生产活动,即使是本国居民或利用本国资金进行的生产活动成果,也不予计算。

国民原则,则是以国民为主体计算生产活动成果。

国民原则就是指凡是本国国民经营的生产活动,不管是在国内或在国外,其生产成果都要计入本国生产,反之,则不计入。

6、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范围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1)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还是自给性的;(2)全部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3)自有房屋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由住房服务和家庭成员提供的有酬服务或个人服务,无酬的自我家庭服务不包括在内。

7、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表明国民经济发展全貌,特别是能反映第三产业活动状况;
2)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分析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
4)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利于分析研究社会最终产品(劳务)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情况,能较全面地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5)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对比。

8、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恒等关系
从横向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产品的实物使用状况和最终去向。

一部分是提供生产部门继续生产的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

因此,横向来看的经济意义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纵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反映生产要素的消耗情况,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的消耗情况,第三象限是最初投入。

因此,纵向的经济意义是:
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
9、(1-A)矩阵和(I+B)矩阵的经济含义
(I-A)矩阵有明确的经济含义,从矩阵的列来看,说明了每种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若用"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则矩阵的每一列含义说明,为生产一单位的各种产品需要消耗(投入)其他产品包括自身产品的数量。

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则表示产品扣除自身消耗的净产出比重。

矩阵的行元素则没有什么经济含义。

(I+B)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1就是指其所生产的一单位最终产品,其中bii反映了其对自身的中间投入需求,即此矩阵既反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又反映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因此,成为完全需求,(I+B)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

10、直接分解法的主要原理
根据投入产出表对产品部门分类的需要,表中的每个部门都是"纯”部门,是按照相同产品属性即或服务的消耗结构、生产工艺、使用用途基本相同而划分的,而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往往生产多种不同的产品,其产品和消耗包括了多种产品。

直接分解法就是把基层单位的商品和劳务,按投入产出的产品部门分类标准,分别划归到若十个不同的产品部门中去,这样各部门就被调整为纯部门。

11、何谓U、V表——p65
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了各类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一个产品部门X产业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部门的产品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投入矩阵或消耗矩阵,也叫U表。

每个产业部门生产了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部门X产品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兀素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制造矩阵,也叫V表。

12、什么是影响分析,阐述它的基本分析思路
部门之间的影响用影响力系数(后向联系系数)来度量,记为Fj,它反映某个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其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第j个部门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部门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

Fj处于不同的值,反映的经济情况不同,具体为:
当Fj〉l时,表明第j个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的平均水平,Fj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越大。

13、什么是感应分析,阐述它的基本分析的思路
一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程度用感应度系数(前向联系系数)来度量,记为Ei.其计算公式为:
感应系数表示,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 部门首次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

Ei 处于不同的值,反映的经济情况不同,具体为:
当Ei 〉l 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 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Ei 越大,第 i 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14、 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1)
满足社会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2)
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
设立社会保证基金 4)
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15、 收入使用的内容 1)
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固定资本形成 2)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增加设备 3)
用于全社会的消费 4)
用于金融交易(这是派生的使用去向) 16、 核算消费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必须明确区分消费与中间消耗、消费与经常转移以及消费与非金融投资 2)
必须使消费与收入分配的核算范围保持一致 3)
必须按消费价格核算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4)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原则上应分期分摊核算 17、 理解和应用资金流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此题在我们的教材P186 )
第一,由于金融交易核算遵循取净值和合并的原则,因此在记录和读取数据时,要注意表中数据 并非各部门金融交易的总流量,而是各部门与其他部门交易的净流量。

第二,资金流量表来源方和使用方所记录的金融工具具有相同分类,但是属性不同。

对于使用方 的机构部门是一种资产,即债权;对于来源方的机构部门是一种负债,即债务。

第三,有些金融工具有特定的资产方和负债方,因此一个机构部门并不会持有所有种类的金融资 产或负债。

第四,金融机构是相当一部分金融交易(所谓间接金融)的中介者,为突出显示金融机构的作用, 资金流量表中常常会保留一些特定的金融资产分类,目的是便于深入分析金融之间的交易。

第五,为了集中表现对外金融交易状况,中国资金流量表中专门讲国内金融交易项目与对外金融 交易项目区分开来,使后者得以独立列示。

四、简述题
1、如何理解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可以从结构和运行过程两方面进行理解:
从结构上看,国民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各部门的总和,它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行 各业的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各单位构成,基本构成细胞是各个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各单 位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

从运行过程上来看,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两种运动: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是 指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社会产品包括货物(物质产品)和服务(劳务产品)依次从生产开始,经 过分配、流通的循环环节,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则是伴随实物运动的价值形态的初次分配、 再分配和最终使用过程。

其中,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构成包括:劳动手段的补偿C1、劳动对象的补偿 C2、劳动者的原j=l E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