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写作(《______的那一刻》作文升格)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重点,写好细节
——《的那一刻》作文升格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师:今天看到咱们七年3班的同学们,老师觉得特别亲切。
因为前两周布置大家写了一篇作文《______的那一刻》,大家写得特别认真,有的同学还写了两大页作文纸,老师想用一首小诗来简评一下大家的作文情况,想不想听?
边说边屏显作文题目和要求:
请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②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描写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受。
生(兴致勃勃):想!
屏显小诗,教师读:
上周细把作文看,感觉写的不一般,
即兴创作诗一首, 表达阅后心所感。
晏艺晓仪和春芸,杰涛俊阳和金群,
语言朴实文流畅,真情流露暖人心。
春华婉瑜和茗琪,乾枫家浪和建婷,
善用景物巧烘托,情景交融文笔精。
凯荭涓怡和嘉儒,健文淑怡和颖欣,
校园生活细描摹,身边取材很用心。
菊暖绮琳和浩熙,小丽程怡和俊明,
善于观察多留意,感悟深刻有见地。
碧霞诗恩和灼培,有祥杰康和子明,
萧彤嘉添和魏健,俊豪林芳和梓瑜,
写作技巧灵活用, 首尾呼应巧点题。
靖伦杰锋和超腾,旺旺嘉兴和娉婷,
还有鑫凤和慧珊,加上陈鸿和慧怡,
文章结构很完整,中心突出才更好。
洋佳狄龙和清文,志华爱珍和鸿俊,
语言通顺有条理,若能流畅更加妙。
若是觉得评的好,掌声鼓励我需要。
(生笑,热情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这节课呢,我们主要是针对大家的作文来进行修改提升。
虽然大家的作文都各有亮点,但是从大家作文的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还是集中在三类文档次。
屏显作文得分表:
二、评习作、定方向
师:其实我们的作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到底突破口在哪里呢?我们先看看手中的例文。
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思考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例文,思考:
难忘的那一刻
从小就混迹在医院的各种药水中长大的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白色的东西:白色的病房、白色的地板、白色的床单、白色的药丸……当一张橙红色的奖状和一个黄色的气球闯入白色的世界时,那一刻,至今难忘。
在我五、六岁时,我的身体就很瘦弱,别的孩子在玩游戏时,我只能远远地望着;别的孩子像兔子一样追逐打闹时,我却在医院吊着点滴;别的孩子外出野餐时,我只能闷在家里吃那堆白色的苦涩药丸……
一次,我的眼皮上不知长了什么,要做手术切除,加上自身又患了重感冒,爸爸索性帮我办了住院手续。
在医院里,我的手被一根根输液管占据,麻木的手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针口。
一边输液一边看着进进出出的护士、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一包输完又换一包,好像永远都输不完似的。
日子就像输液管中的药水,一点一滴地流去,转眼间就到了做切除手术的那天。
我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耳边响着的是妈妈安慰的呢喃声。
意识一点一点地消失,黑暗如潮水般瞬间将我吞没。
恢复意识后,手术已经完成。
我清楚地感觉到眼睛传来的痛感,眼皮又好像被什么压住似的,睁不开。
伸手想扯下什么,却被另一双手拦住了。
“不可以扯哦,一个星期后才可以摘开。
”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刚抬起的右手,无奈得垂下了。
第一次觉得拥有光明是如此珍贵。
一个星期的黑暗,我并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暴躁,大概是因为我比他幸运得多,我并没有聋,我还可以听。
第一次认真地聆听别人的脚步声,第一次仔细地抚摸叶子的脉络……这许多新奇的第一次
并没有为这几天的黑暗增添什么色彩,除了换药、换纱布那几次感到短暂的光明,其余的都是一望无际的黑暗,我像风中拼命扇动翅膀的鸟一样挣扎。
终于,到了拆布的这一天了。
我内心却没有什么波澜,因为将要看到的不是湛蓝的天空,而是白色的天花板。
当纱布一层一层地被揭开,光明一点一点回到我的世界时,我的视线中模糊的色彩、轮廓一点点清晰起来,一抹如阳光般明亮的黄色、如日出般温暖的橙色闯入我的视线中。
啊,原来是一个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大家都认为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特别奖励给你的呢!”“是啊!从来没见过这么淡定的女孩!”“小姑娘,不错嘛!”病房里一阵鼓励的声音,真如阳光般温暖可人。
平时不怎么关心,可关键时刻却会温暖人心。
那橙色的奖状、黄色的气球代表了人们对我的鼓励,那一刻,真难忘!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请一个组的同学按顺序起来说说。
生1: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用了很多修辞,语言很优美。
生2: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作者的描写很生动细腻。
生3: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而且点了题。
生4: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海伦·凯勒,用她来和自己对比,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也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不错。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摇头)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从文笔上看,流畅优美,而且感情很真挚。
但是,大家再深入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安排合理吗?请同学们再看看题目,题目是什么?
生(齐):难忘的那一刻。
师:那从文章中看,作者难忘的到底是哪一刻呢?
生5:看到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的那一刻。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看到奖状和气球的?
生6:拆下纱布的那一刻。
师:说得好。
同学们,拆下纱布的那一刻是不是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重点内容?(略停顿,生思考)那是不是应该聚焦重点写呢?
生(点头,齐答):是。
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看看,文章的详略安排恰当吗?
生(摇头):不恰当。
师:是啊,作者用了四分之三的笔墨在介绍前因,在做情感铺垫,但只用了
一段来写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那一刻”,这样就有些主次不分,结构失当了。
现在大家再回看一下自己的作文,你有没有聚焦那一刻来重点写?
(生看作文,反思)
师:认为自己没有聚焦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大部分学生陆续举手)
师:我们在举手的同学中请两位来简单说说你的作文情况。
生7:我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那一刻》,主要是写比赛时冲过终点线。
我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写比赛之前的事情,只用了大概四行文字来写冲过终点线时的那一刻,重点不够突出。
生8:我写的也是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
我大部分文字都是在写自己如何训练,直到最后两行才写冲过终点线。
师: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了——重点不突出,重点内容没有具体生动描写,其实就是我们这次作文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提升突破的地方。
三、看经典,学方法
师:找到了问题,我们就想办法来解决它。
怎么样让文章的重点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呢?——我们可以先“分解”。
屏显:
分解——画面内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
师:其实“那一刻”的场景就像是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由很多副小画面组成,它包括你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先把它分解。
具体到这篇文章,我们看看,当作者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她会看到、想到、听到、做了什么呢?大家先思考一下。
(生思考)
师:需要小组讨论一下吗?
生(点头,齐答):需要。
师:那给大家一点时间,我们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一下。
(生热烈讨论)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意见。
生9:看到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红色气球。
师:不用描述得很细致,直接简单告诉我看到什么就可以了,有奖状、气球。
生10:医生、护士。
生11:还能听到医生、护士对她的鼓励。
师:很好,不仅有看到的,还有听到的。
生12:还看到病房里面很多白色的东西,比如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床单。
师:和第一段相呼应,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
生13:重见光明,内心觉得很开心。
师:好,这是心理活动。
生14:还会看到湛蓝的天空。
师:妙,环境描写。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15:还会用手去周围试探触摸一下。
师:这个细节好啊,很真实。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
边总结边板书:
心理变化(恐惧—惊喜—温暖)
周围人的反应(亲人、护士、病友)
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周围环境(房内、窗外、气球、奖状)
触摸东西
……
师:“这一刻”画面的内容有了,怎么样充实它,让它变得具体生动呢?(稍停顿,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像照相一样,把一副副小画面定格,然后放大,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充实它。
屏显:
放大——抓住细节,运用描写
(补充知识:细节——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者作者情感态度的地方)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课文范例。
屏显课文选段,学生阅读: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
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
“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看到了。
”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
这就是你要做的。
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
你能做到。
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
相信我。
”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
”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
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这就是你要做的。
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老师截取的是哪一段?
生(七嘴八舌):走下悬崖。
师: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给它改个题目?
屏显:
《的那一刻》?
生16:走下悬崖的那一刻。
师:改得好。
在这篇文章中,“走下悬崖”就是那一刻要聚焦的画面,分解这个画面,作者是怎样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刻画文中的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生齐看屏幕、分析)
师:开头作者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环境描写。
师: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师: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烘托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恐惧、紧张、害怕的心情。
师: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
生(七嘴八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师:这里老师要特别提到的是文中的几处细节:“大哭”“怒吼”“挪”“迈”,它们细腻地展现了“我”的紧张和小心翼翼。
而且“我”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走下悬崖时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我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细节,运用描写,一步步地将画面充实起来,让它变得具体、生动。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加入修辞、运用修饰语等。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作者怎么写春草的——小草偷偷地?
生(齐背):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作者不仅用了拟人,而且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用得多贴切生动啊。
四、试牛刀,改例文
同学们,我们画面的内容有了,方法也教给大家了,下面我们就来改一下手中的这篇文章。
屏显:
聚焦——重点
分解——画面
放大——细节
师:老师已经修改了文章的前半部分,题目也改成了《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因为我发现这次作文咱们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拟题雷同,班上52位同学,有九位同学的题目都是《难忘的那一刻》,还有九位同学的题目都是《感动的那一刻》,所以这里老师特别要提醒大家,拟题时除了讲求题目的准确之外,还要注意题目的新颖,避免撞车。
屏显例文修改后的前半部分,教师深情朗读:
重见光明的那一刻
从小,我的身体就很瘦弱,几乎是混迹在医院的各种药水中长大的,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白色的东西:白色的病房、白色的地板、白色的床单、白色的药丸……
一次,我的眼皮上不知长了什么,要做手术切除,加上自身又患了重感冒,爸爸索性帮我办了住院手续。
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终于做了切除手术,可是却被告知还需要一星期左右才能恢复。
于是,无奈的我不得不蒙着纱布,暂时生活在黑暗之中。
第一次,觉得拥有光明是如此珍贵。
一个星期的黑暗,我并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暴躁,大概是因为我比他幸运得多,因为我还可以听。
第一次认真
地聆听别人的脚步声,第一次仔细地抚摸叶子的脉络……这许多新奇的第一次并没有为这几天的黑暗增添什么色彩,除了换药、换纱布那几次感到短暂的光明,其余的都是一望无际的黑暗,我像风中拼命扇动翅膀的鸟一样挣扎。
……
师:下面,文章中“拆下纱布的那一刻”的重点内容就请大家来写了,给大家八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我们刚刚分解的画面内容充实起来,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来写。
(生改写例文,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改写的作品。
生17:我改写了原文章中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此刻,我以为出现了幻觉,但它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真实,这种温暖如血液般慢慢蔓延到全身各处,我不禁鼻子一酸,留下了重见光明后的第一滴眼泪,也是第一次如此感动,发自肺腑的感动。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受用修辞表现出来,一下子就让它变得立体了,更形象了。
生18:我改写的是:终于到了拆纱布的这一天了,我的内心变得恐惧、忐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手术是否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我将永远活在黑暗里,看不见任何东西。
当纱布一层一层地被揭开,我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惧,当光明一点一点地重回我的世界,由模糊到清晰,直至看见一个橙红色的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时,才由恐惧变得激动、喜悦。
师:这位同学的改写着重展示了心理的变化。
老师有个小建议,这里如果我们不用描述性的语言,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例如:我的心里变得恐惧起来,我心想:到底手术会不会成功呢?假如手术失败了,我是不是一辈子要生活在黑暗中?想到这儿,我的心顿时像坠入了无底深渊,变得忐忑起来。
这样改的话,可能会更真实、生动一些。
下面,我们请例文的作者晓仪来给大家读一读她改过后的文段吧。
生19:我改的是奖状、气球重新回到我视线的那一段:光明一点点回到我的世界时,我的视线中模糊的色彩、轮廓,一点点清晰起来,一抹如阳光般明亮的黄色、如日出般温暖的橙色闯入我的世界中。
我努力伸手去抓住它们,放到手中一看,原来是一个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
病房里一派热闹,我的主治医生、护士、亲人、病友都站在我身边,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我心里顿时一阵阵惊喜。
“大家都认为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这是特别奖励给你的”,“是啊,从来没见过这么镇定的女孩”,“小姑娘,不错嘛”,病房里一阵鼓励的声音。
窗外的蓝天依旧湛蓝,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依然清脆,那飘悠悠的气球中
挂满了正能量,那鼓励的话语就如阳光般明亮可人。
师:改完之后的文段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生动多了,内容更充实了。
师:是啊,晓仪同学改过后的文段有几个亮点,老师要特别提出来,首先她抓住了一个细节,特写了气球和奖状,另外还善于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和病房的气氛。
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的。
最后老师再补充一下,在这次作文中,大家除了重点不突出,描写不生动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屏显:
本次作文其他问题
1.拟题雷同。
2.标点使用不规范。
3. 结尾就事论事,没有升华主题。
师:一篇好的文章讲究的是情、理、美、趣,但是这次作文中很多同学的结尾还是停留在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能够再走一步,上升到“理”,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会更深刻一些。
包括我们晓仪同学的这篇文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老师把结尾也修改了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一些。
屏显修改后的结尾,教师朗读:
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光明重新回到了我的世界。
那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就如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
我蓦然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师:大家看看,经过我们刚才的修改,这篇文章能不能提升一个档次了?
生(纷纷点头):能。
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聚焦、分解、放大,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