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模糊词翻译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模糊词翻译浅析
发表时间:2018-09-27T18:55:29.6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尹进南[导读] 典籍英译有助于加强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是促进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举措。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寄托,抒发了作者对仕途起落的感慨。

在诗作的几处意象中,作者联系了自己当时的经历及遭遇,赋予了这些对境模糊的内涵,以营造一种意犹未尽,耐人寻味,似是而非的模糊之美。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该作品英译过程中,针对具有不同模糊概念的意象而采用显化或顺应的翻译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摘要:典籍英译有助于加强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是促进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举措。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寄托,抒发了作者对仕途起落的感慨。

在诗作的几处意象中,作者联系了自己当时的经历及遭遇,赋予了这些对境模糊的内涵,以营造一种意犹未尽,耐人寻味,似是而非的模糊之美。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该作品英译过程中,针对具有不同模糊概念的意象而采用显化或顺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模糊词;顺应;显化;翻译
一、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时,无法用语言精准的定义,指称或描述形象,表达概念。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糊主要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里使用可引发多种理解的话语形式,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驱动读者的审美想象,从而打造出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采用模糊转模糊,模糊转精确,省略等策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苏轼联系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引发感慨而作此篇。

他赋予了文中的几处意象深刻的内涵,营造出一种模糊的审美体验,使读者遐想联翩,回味无穷。

本文将对该词中出现的迷糊概念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顺应及显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和论述。

二、理论介绍
顺应策略:顺应理论是由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提出的。

该书中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对语言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由语言内部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选择可以在任何的语言层面上同时发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出现了具有模糊概念的意象,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怎么使用顺应的策略从而在译入语中保护这类模糊词,使其顺应原文的语境,营造出相同的反应。

显化策略:显化的概念是由Vinay&Darbelnet提出的,指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显化是指原文中的一个意义单位由译文中的多个意义单位来表达,是指译语以更明显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语的信息,即在译语中常常出现由译者添加的解释性短语或连接词等。

简而言之,显化就是把模糊的概念,转化为最直白易懂的语言,显化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几处意象在翻译的过程中难以在译入语中保留原文蕴含之意,从而采用了显化的策略进行处理。

三、译文分析
例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How rare is the blue moon ? Wine vessel in hand, I ask the sky.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我端起酒杯询问苍天。

“明月”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明亮而圆满的月亮,但此处的表意略显模糊,除了指明月这一自然现象以外还由明月的难得延伸到事事圆满的稀有难得。

译文中用“rare”来形容此情此景的可贵性。

再借用英语中的“blue moon”来加深这种场景稀有的程度,“blue moon”蓝而明亮的月亮,指罕见的天文现象,后来人们常用此表达来形容罕见的,难以发生的事情。

为了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特色,此处译文的处理顺应了其语境,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

例2: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What time is it tonight in the court on high ?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什么年?“宫阙”一词原指天上精美的宫殿,源于神话。

后指古代帝王的精雕细琢,华丽壮观的居所。

本文中,“宫阙”一词是比较突出的模糊词,表面上看着苏轼是指天上的宫殿,可言外之意却是暗指北宋朝廷。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若把此处意象简单的翻译为“palace”的话,隐含之意全无。

所以笔者在此处采用了显化的策略。

在译文中用“court”一词,简单直白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想,采用此词的原因是它有宫殿也有朝廷的意思。

虽然“宫殿”这一层含义随着使用习惯的变化而逐渐淡化,可在此文中的利用恰到好处。

把原文的深意显化地表达出来,相比直接省略改概念,此方法较好。

例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I wish I could fly back by the wind. Yet, I am afraid of the unbearable cold, from the jade mansions.
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玉砌的楼宇里面受不住九重天的寒冷。

此处的归去表面意思就是回去到月宫。

可另外一层意思则是当年与朝廷隔离的苏轼渴望再次回到朝廷去为国效力。

此处的处理顺应了原文的意境,把模糊的意思保留。

利用“fly back”,没说清楚回归到哪儿,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例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The moonlight goes around the red pavilion. Sets along the woodcutting door. Falls upon the sleepless one.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无眠”一词在此处也属于模糊类。

根据前文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推断出这里无眠的对象非苏轼。

因为苏轼当天晚上欢饮达旦,所以没有睡觉的动机,就不可能会有睡而无眠的感觉。

此处的指代不明确,所以在翻译中利用了“the sleepless one”, 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为读者营造一种奇妙的、模糊的感觉,引发读者赏析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和判断。

例5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Things have never been perfect from of old.
May long our life be as the infinite splendor the moon shines.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婵娟”一词原意是指美女、女子的姿态曼妙优美。

此处暗指明月美丽的姿态。

译文中做了显化的处理,利用“moon”直白准确地把其内涵表现出来。

四、结语
模糊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能够突出其特色及蕴含之意。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有可能会采用显化的策略,明确的表达出其蕴含的意义。

也可采用顺应的策略,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实现模糊,保留原作的特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模糊词翻译,译者即注重原作本身所要传达的模糊之美,在翻译的过程中多采用顺应原文的处理,译文中体现出了意境深远,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也把模糊的概念显化地处理,转化成具体的意象,一目了然,直白易懂,这样更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

因此,对于诗词中模糊性的处理,根据不同受众,不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若只注重原文意义的传达,则可以简单地采用显化的策略,使读者容易读懂。

但想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模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则应该尽可能的采用顺应策略,保留原作美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施栋琴.中西民族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思维倾向之差异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1),100-105.
[2]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04(4),11-14.
[3]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9-52.
作者简介:尹进南(1993年—),男,彝族,云南开远人,学生,硕士,单位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