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心动过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泵功能障碍
• 正常人直立时,依赖于小腿及臀部肌群的收缩, 提升肌肉间压力,促使滞留于静脉内的血液回 流。
• 研究发现,虽然在高肾上腺素水平下,POTS患 儿腿部血管收缩功能增强,但由于肌肉收缩功 能受损,尽管静脉容积正常,因动脉血流加大, 使静脉充盈过多,影响血液回心。此外,患儿 静脉瓣功能缺陷或先天性缺如也影响肌肉泵功 能的发挥。
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
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是指体位转变为直立时心率增加》30次/min (或最高心率达120bpm),血压下降《20/10 mmHg,同时伴严重的疲劳、先兆晕厥、不能 耐受运动、头晕等症状。
体征
• 患者由仰卧位改变为直立位时出现明显的 心率增加》30次/分,而收缩压下降不超 过20mmHg(晨间检出率高于晚间)
• 心脏听诊可能闻及二尖瓣脱垂的杂音,但 明显二尖瓣反流少见
• 40%-50%的患者下垂部位课件周围型肢端 紫绀
辅助检查
• 应先进行尽量详细、细致的检查排除可能 的器质性疾病。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外周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于直立体位时 外周血管系统未能相应地收缩,致使大 量血液淤积于患者下垂部位,心率递增 为其主要代偿机制。但直立时间稍久, 外周静脉淤血程度持续加剧,临床表现 为心动过速及直立不耐受等症状。常见 于妊娠、免疫接种、败血症、外科手术 或创伤后患者,且尤多见于病毒感染所 致发热性疾病后患者。
辅助检查
• 直立倾斜实验 •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诊断
诊断
治疗
·调节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适当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 20min-30min),以增加下肢血液回流
·除高肾上腺素能患者外,应增加液体入量, 每日饮水2L,盐摄入3-5g
治疗
• 严格选择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α受体激动剂:米多君
中心血容量改变
当体位发生改变时,大量血液在数秒或数分钟内 从胸腔流向下肢和腹部,由于回心血量减少,使 心排出量减少,体循环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量 也随之突然减少,引起中心性低血容量。
正常人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这是由于回心血量减 少,使血管内血量减少而导致血压下降,血管内 压降低,刺激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 肺组织的张力感受器,同时刺激脑干迷走神经背 核直接相关的心室后下壁心脏机械受体(或C纤维), 使下肢和腹部等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 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维持 正常的脑血流。来自谢谢!临床表现
• POTS是指直立不耐受症状持续6个月,且 于直立位最初10min内,每分钟心率至少 增加30次货心率超过120次/min,并可排 除低血压者,临床除外长期卧床、应用损 害自主神经调节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 剂、抗抑郁、焦虑药物)或脱水、贫血、 甲亢等引发心动过速的疾病
症状
• 头晕 • 黑朦 • 大汗、面色苍白 • 胸闷、心悸 • 其他:恶心、呕吐、视物模糊 • 伴随症状:外伤、抽搐、二便失禁
总结
POTS是一组直立不耐受的症状,而不应看成为独立的 疾病。要判定POTS的严重程度、血容量、迷走张 力(Valsava动作及由倾斜恢复平卧时反射性心动过 缓的程度和出现时间以及心率的变化范围)、β肾上 腺素能过敏的程度(心率的增加、焦虑、出汗、肌 肉的外周阻力的降低)以及中枢的完整性(血压和心 率的波动、直立性高血压)等。应对心脏和自主神 经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其可能机制选择适当的方案, 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多数患者POTS可以自愈,特别 是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等诱因的患者。
流行病学
• POTS患病率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 料
• 在诸多报道中,患者年龄多分布于15-50 岁,且多为学龄期及青春期患者
• 成人发病率女性、男性患病率比为4:1 • 儿童发病率与并别无明显相关 • 保守估计美国有50万人罹患此病,约
25%的患者丧失正常工作能力。
发病机制
• 目前POT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 下假说有关
也称特发性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直立性心 动过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疾病的发现
• 1944年,Maclean等报道了4例直立位时 心率明显增加而血压仅有轻度下降的病人, 提出了直立性心动过速的概念。
• 1966年,Frolich等描述了两例具上述特 点的病人,病人从平卧位变成直立位时心 率在10 min内增加>40 bpm,但没有低血 压,病人伴有焦虑、轻微头痛、类晕厥等症 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青春期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多在14岁发 病,16岁达高峰,于成年早期症状逐渐 消退,约80%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系与 青少年快速生长期短暂自主神经调节失 衡有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高肾上腺素能神经病:约10%POTS 患者呈高肾上腺素能状态,系继发于 PD或低血容量所致。此类患者于站 立是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极高,测值 >600pg/ml方可诊断。
病毒感染
• 病毒感染可能是POTS启动环节,多见于 其所致发热性疾病后的患儿,主要由于 细胞因子包括IL-1、IL-6及TNF等对血管 收缩活性的精细调节,表现为POTS常原 发于感染性疾病,在炎症性疾病后期症 状逐渐改善,反复感染时症状再次出现。
• Gibbons等研究数据表明,病毒抗体滴 度较高的患儿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较明显, 说明病毒感染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
疾病的发现
• 1993年Schondorf和Low正式提出了POTS的 概念,并用倾斜试验对病人进行了评价,发现病 人在倾斜2 min内心率很快升至120-170bpm, 病人常伴有肌肉震颤。部分病人的血压有轻度 下降,但也有少数病人血压显著升高。
• 1997年,Grubb等报道了一组28例POTS病人, 采用倾斜试验进行评价,并根据对试验T的反应 提出了上述定义。
中心血容量改变
• 研究表明POTS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血容 量降低20%,左心室也比健康儿童小近16 %,这就使患儿在直立时心排出量明显减 少,进而触发反射性心动过速,这可能是 引起POTS发病的基础环节。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部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临床发现 POTS可表现为部分自主神经病,患者 局部肢体)(下肢)可不受交感神经调 控,造成选择性下肢血管张力异常。 Jacob等报道,患者臂部交感神经元的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在正常范围,但其 下肢释放量却明显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