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赋分:12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衰.微(shuāi)赫.然(hè)心会神凝.(yí)
B.逼狭.(xié)炽.痛(chì) 义愤填膺.(yīng)
C.澎湃.(pài)重荷.(hè)一拍即.合 (jì )
D.哺.育(bǔ)默契.(qì)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屏障锋芒毕露妇儒皆知
B.筹划炯乎不同惹人注目
C.仿徨慷慨淋漓一反既往
D.迭起当之无愧博学多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弟沉迷于网络游戏,爸爸教训过他几次,但他依然锲而不舍
....。

B.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来势汹汹
....,一举包揽了五项比赛的冠亚军。

C.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
....的人物。

D.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理想,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兀兀穷年
....的苦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杜绝“到此一游”的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B.今年4月份,广西多地发生冰雹灾害,冰雹最大直径大约有5厘米左右。

C.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5.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一项是()
A.“这是廖老功力深厚的一幅山水遗作,希望你用心珍藏。

”馆长动情地说。

B.重阳节到了,小强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老人家,能吃尽量吃,吃一餐少一餐。


C.王医生对病愈出院的患者说:“回去后要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欢迎下次再来。


D.小严对朋友说:“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6.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人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青春是一团火,;青春是一面旗帜,;青春是一本教科,。

①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②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
③她点燃我们沸腾的热血④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7.下列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书中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如蟋蟀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而螳螂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B.《昆虫记》一书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书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
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童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书中描绘了慈祥善良的外祖母,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乐观纯朴的小茨冈。

D.《童年》是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来描述的,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狼烟踪迹
①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雁门关上的士兵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匈奴骑兵。

负责通讯消息的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

②词典上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

”北宋的陆佃在《埤雅》一书中就提到: “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③不过有一个叫做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

他所依据的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④首先,林赛分析了狼烟的需求。

据勘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为388公里,敌楼和烽火楼1675座。

如果为每座敌楼和烽火楼准备一筐两公斤重的干狼粪以备用,那么总共需要3350公斤,即三吨多狼粪。

以此类推,用在整个明长城上的狼粪得重达50多吨。

⑤那么当时是否有这么多的狼粪供给呢?林赛的分析是,蒙古狼是以几只到几十只为一群的群居动物,而且有严格的领地概念。

狼所占地盘的面积,小到十几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里。

因此狼粪的寻找工作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

长城烽火传递功能在明时频繁使用,要做到供求平衡是异常困难的。

⑥在这里,狼粪的需求和供给严重脱节,即使抬高价格也无法提高供给——你既不可能抬高价格让狼增加排泄物产量,更不可能让打仗的士兵整天候着狼出恭。

⑦历史的真相或许是狼烟和狼粪没一点儿关系,这件事干吗不实验一下呢?
⑧《狼图腾》的作者吕嘉民就专门做过这个实验:“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毯,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

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哪有冲天的黑烟?就是连冲天的白烟也没有,哪有令人胆寒的报警狼烟?哪有妖魔般龙卷风状的烟柱……”
⑨中国最重要的边防安全,显然不可能维系在这些稀缺的粪便上。

“狼烟”这件事从唐朝开始就以讹传讹,烧狼粪变成了事实。

比如明朝的大将戚继光就抱怨说,南方的狼粪太难找了。

⑩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呢?敦煌学者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

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是杂草。

⑪至于古人为什么把烽火称作“狼烟”,李正宇认为,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

所以,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

在《狼图腾》一书中作者则写道:“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


⑫两千年前的某一天,士兵们在一座烽火台里反复背诵着烽火使用手册:匈奴人白天入侵,举起两个蓬(笼状的草编物),同时点燃一堆积薪(柴堆);晚上入侵,点燃一堆积薪,同时在烽燧周围的堠墙上点燃苣(用芦苇或芨芨草绑扎的草把)火,直到天明不准熄灭……士兵们不时向远方眺望,等待着那些比草原狼更凶
残的敌人。

9.下列加点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据勘
..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为388公里。

B.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
..看不见了。

C.中国最重要的边防安全,显然
..不可能维系在这些稀缺的粪便上。

D.蒙古狼是以几只到几十只
.......一群的群居动物,而且有严格的领地概念。

10.下列对第⑧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列数字
B.打比方作比较
C.作诠释打比方
D.作诠释举例子
1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狼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通过专门实验,能传递信息的古代烽火“狼烟”和狼粪没有丝毫的关系。

B.“狼烟”实际上是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时特地燃起的烽火。

C.据史料记载,古代烽火“狼烟”烧的并非狼粪,而是芦苇、红柳,甚至是杂草。

D.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狼烟”的叫法与他们有关。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所依据的是最简单的数理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B.“狼烟”这件事从北宋开始就以讹传讹,烧狼粪变成了事实。

C.狼所占地盘的面积,小到几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里。

因此狼粪难于寻找。

D.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

三.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16〜19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归来见.天子
B.自.以为大有所益/还自.扬州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愿为.市鞍马
D.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乃.始就学/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肃遂.拜蒙母/遂.反溯流逆上矣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忽啼求之.
D. 即更.刮目相待/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孙权使用了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文章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就可以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C.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他被吕蒙的口才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把第I 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二)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①,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选自《笑林》)
【注释】①冥王:阎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夜叉拔之.
之: (2)须将毛尽.
拔去 尽: 1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19.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苍苍竹林寺,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4)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 。

(6)请完整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 。

, 。

五.综合性学习(共7分)
21.近日,某校学生会进行了“课上学习和课外阅读”情况专项问卷调查,在对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后,得到了如下两个图表和文字信息。

学生会让你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从下面图表和表格中各提炼出一条信息。

(2分)
②上课记笔记情况
①课外阅读情况
①表格信息:
②图表信息:
(2)关于课外阅读,在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说,上了初中,升学压力很大,盼望能考一所好学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练习题,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名著;有的人却说,课外阅读与习惯养成有关,与时间无关,不要拿时间来当借口。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你怎么看? 请说说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55人
言之成理,70字以内。

(3分)
(3)请你将记笔记和读名著的对联补充完整。

(2分)
上联:记笔记,,手脑并用效果好。

下联:读名著,且读且思,读写结合。

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熬过寒冬的紫玉兰
①紫玉兰开花了,一共四朵。

明媚的阳光下,紫玉兰娇艳而饱满的花瓣慢慢地舒展着,舒展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从花前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将目光投向紫玉兰,在几秒钟的凝视之后,再转身离去。

②不用说,每一个看到紫玉兰的人,都会由衷地赞赏她的绰约风姿。

可又有谁知道,这些明媚鲜艳的花儿,经历了多少寒冬的煎熬呢?
③去年夏天,小区改建时,有人在路旁栽了一棵紫玉兰。

几番风雨后,紫玉兰活了过来,萌生出新的枝叶。

随着时间的流逝,紫玉兰日渐茂盛。

秋天里,当别的树木渐渐落光青翠的叶子时,紫玉兰的枝头却打起了花骨朵。

那些蓓蕾尖尖的、细细的,披着毛茸茸的黄色外衣,看起来很像是微型的竹笋。

数一数,一共四朵。

尽管秋风萧瑟,可小小的蓓蕾却在努力生长着。

很快,它们变得丰满起来,看上去就像一支支蘸满了水的毛笔,直指天空。

④冬天说来就来了。

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卷走了紫玉兰所有的叶子。

光秃秃的枝头上,只剩下孤零零的花蕾。

每次从紫玉兰旁经过,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担忧:那些蓓蕾冻僵了吧?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从枝头掉落吧?在转身而去后,我真为那些蓓蕾感到惋惜:多么可怜的花儿,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了。

⑤可那些蓓蕾带给我的,确实是震惊。

尽管狂风呼啸,尽管大雪纷飞,尽管长长的冰凌挂满了人家的屋檐,可那些蓓蕾始终坚守在枝头,始终如毛笔一般直指天空……
⑥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先是蔷薇吐出新绿,接着樱桃也开了满树繁花。

有一天,当我从紫玉兰旁经过时,我惊讶得屏住了呼吸——在那光秃秃的枝头,一朵朵紫玉兰竟然脱下了黄色的外衣,露出了紫红的花瓣。

那些光洁的花瓣紧紧裹在一起,如生死相依的姐妹。

⑦在温暖的阳光下,紫玉兰花开放得极其缓慢——它们顶端的花瓣一点一点地放松着,向外伸展、伸展——如同缓缓起舞的紫衣仙子。

渐渐地,一片片花瓣舒展开来,毛笔般的蓓蕾变成了尽情绽放的紫色“花碗”,看起来光彩照人。

⑧熬过了漫长的寒冬,紫玉兰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⑨在我的眼里,花儿一向是娇柔的,经不起尘世的风吹雨打。

可眼前的紫玉兰,却有着我所陌生的坚韧与顽强。

在漫长的寒冬,呼啸的狂风刀一般地割着它们娇嫩的肌肤,冰冷的雪水针一样刺着它们光洁的花瓣,可它们,默默地坚持着,忍耐着,等待着春风吹起,等待着阳光抚过……终于,它们熬过寒冬,迎来了勃然怒放的那一天。

⑩在生命的寒冬里,无论活得多么艰辛,多么沉重,紫玉兰始终坚持着,绝不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一份坚韧与顽强、这一份执着与勇敢,我们人类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当生命的寒冬猝然降临后,多少人在痛楚的煎熬里深感绝望,最终选择了放弃。

他们不知道,若是咬紧牙关苦撑下去,春天就会在前方迎接他们。

⑪事实上,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下去,绝不放弃,终能熬过漫长的寒冬,迎来生命的春天,就像紫玉兰,在春风里勃然怒放。

22.请依据提示,找出文中“我”对紫玉兰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2分)
担忧→→→惊讶
23.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4分)
(1)从花前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将目光投向紫玉兰,在几秒钟的凝视
..之后,再转身离去。

(2)熬过了漫长的寒冬,紫玉兰终于
..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24.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它们变得丰满起来,看上去,就像一支支蘸满了水的毛笔,直指天空。

2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熬过寒冬的紫玉兰”有何含义。

(4分)
七.作文(50分)
26.请以“幸福就是现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现在”可以是“今天”,也可以是“昨日”、“前天”等一个较近的时间段。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写真事,抒真情;③不少于600字。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南宁八中七年级段考语文答案Array
1.D(A. níng B. xiá C. jí)
2.D(A. 孺 B. 迥 C. 彷)
3.C
4.D
5.A
6.C
7.A
8.C
9.C
10.B
11.B(应是“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而非“少数民族”。

)
12.D(A.“数理学”应为“经济学”;B. “北宋”应为“唐朝”;C. “小到几平方公里”应为“小到十几平方公里”。


13.D(A. 了解/拜见;B.自己/从;C.成为/为此;D.只。


14.B (A.成为/为此;B.于是;C.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代指书具;D.重新/更加。


15. C(应是被吕蒙的学识和才略折服。


16.(1)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

(2)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多好处。

17.(1)代指猴毛(2)全部
18.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19.【示例】做人不能吝啬,有舍才有得。

20.(1)散入春风满洛城(2)杳杳钟声晚
(3)春潮带雨晚来急(4)黄梅时节家家雨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1.(1)①表格信息:年级越高读名著的学生越少,而订阅教材配套练习的学生越多。

②图表信息:多数学生能够认真记笔记。

(2)【示例1】确实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

上了中学,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再加上周末还要上家长要求上的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阅读名著。

【示例2】我认为说没有时间看课外书、读名著是一种托词。

中学生功课固然多,学业固然重,但看课外书、读名著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再说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只要有心阅读,总会有时间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观点1分,
理由2分)
(3)【示例】边记边听(并列短语)收益大(主谓短语)
22.惋惜震惊
23.(1)“凝视”原指聚精会神地看,这里指路人被紫玉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观赏紫玉兰(1分),说明紫玉兰开得格外美丽(1分)。

(2)“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1分),表达了作者对紫玉兰能战胜寒冬,迎来生命的春天的惊喜、赞叹之情(1分)。

2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努力生长着的紫玉兰宿蕾越来越丰满、挺立的外形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紫玉兰蓓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25.表层含义是指紫玉兰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战胜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凌长挂的恶劣天气,在春
天里勃然怒放。

(2分)深层含义是指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处处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和痛苦。

在失败和痛苦
面前,只要我们能像紫玉兰一样选择坚强,不轻易放弃生命,就一定能迎来成功和新生。

(2分)
作文略。

【参考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 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