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各位老师:
上午好!在骄阳似火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举办商州区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材培训活动,首先我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这种积极参与、不怕吃苦的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

参加今天培训的都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各个乡镇、学校教师中的佼佼者。

六年级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我们全区各乡镇、学校的首席教师,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这是让人可敬可佩的。

但我认为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好“领头雁”,引领我们全区的语文课改走向深入, 这就是我们这次举办教材培训的目的。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五大版块:“习惯”、“课文”、
“习作”、“练习”、“学和做”。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今天的教材培训我重点讲讲阅读和习作。

一、”习惯篇"教学
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上课时,手也动,脚也动,就是情不动;读书时,别人读,他也读,就是心没读;作业时,东也看,西也看,就是字不看;放假时,书也丢,包也丢,就是〃毛病〃不丢。

人人都说其〃聪明〃,年年不见其长进。

孩子的家长,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这是〃年幼〃〃贪玩〃〃不懂事〃,却很少站到〃习惯〃的高度,因而也就看不到他们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危机〃。

所谓的〃聪明〃,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固然重要,但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往往是相差无几,难成〃优势〃的;后天养成是
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却是相去甚远,决定〃成败〃的。

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
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

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王夫之说: 〃习成而性
成也。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

〃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对人贻害非浅。

教育对于人的发展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在于能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里〃留下来的〃其实就是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也正是因为〃习惯〃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不惜版面,在每一册的开篇都安排了〃习惯篇〃这一教学内容。

这一设计的良苦用心就在于: 始终凸显〃习惯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时时提醒广大教师,以〃习惯培养〃作为每学期语文教学的起步;借以提示各学期在〃习惯培养〃方面的重点内容;坚持以一脉相承的体系、一以贯之的风格,揭示〃习惯培养〃的漫长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反复抓,抓反复〃的必然规律。

(―)内容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在〃习惯篇〃的呈现形式上,始终坚持〃以约驭博"以图代文〃的风格。

学期伊始,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可感可观的精美图画;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习题,而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不再是正襟危坐的〃长者〃,而是训练有素的同窗好友。

六年级上册教材〃习惯篇〃的教学内容共有3页插图,其中第1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2、3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

第1页有4幅小图。

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

右边是几位同学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

下面两幅图左边是一群小学生在班级黑板报前讨论着什么,右边是两位同学向学校的花工请教管理花圃的有关知识。

第2页和第3页是通版。

第2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小学生在学校阅览室查阅资料,并把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本上。

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有的正在摘抄。

中间一幅圆形图是一位小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

下面四幅图的内容依次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人物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在录音。

下面的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

这样的设计试图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呢?
1、以〃问〃为〃师〃,做终身的学生
每一个伟大的老师,最初都曾经是伟大的学生。

孔夫子能成为万世师表,因为他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怀;释迦牟尼成佛,是因为他善于〃聆听万物说法之声〃。

会学在于会问,有问就有老师。

学总是与问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

善待问题,就是善待自己,不懂就问才是真正的〃学生〃。

(1) ・适应时代,必须问
当今世界,信息流量大,交流速度快。

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流站。

只有不懂就问,你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才能不断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而不至被时代所淘汰。

反之,你就将在〃无问〃的黑暗中逐渐沦为时代的〃弃儿〃。

(2) .抛开杂念,敢于问
一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的问题,问题就是不知。

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与问的过程。

人非圣贤,谁都有自己不懂的东西。

不懂就问,不但不是什么羞耻的事,还是积极求知的标志。

只有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的人,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有勇气不断地用〃问〃去扫清无知的阴霾。

(3) ・学会反思,善于问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所说的〃省〃,就是反省,就是每天不停地问自己。

善问的人往往总是先问自己,向自己提出各种问题, 逼着自己钻研并作出正确的回答。

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而有深度的问题往往更具启发性。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时问题可能比结论更显智慧的魅力。

(4) .追求真知,多方问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对胜于自己的人他愿意去问,对与自己相当的人也可以问,而对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却不屑一问。

这样做自然就会影响其获取真知。

韩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有些人即使从整体上看不如自己,却未必一切都不如自己。

他可能不全面,却可能很专业,哪怕他身上只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点一滴, 我们就应该向他求教,取其所长。

2、视〃资料〃为〃学问〃,求丰富的人生
资料,是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历史档案、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板、设计图纸、文件和文告,以及实物样品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资料本身就是学问。

因为,我们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就更多地拥有了〃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

(1)・资料是求知的起点
所谓的博古通今,首先要有资料可博。

学问来源于资料,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人, 无一不是善于积累资料的人。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仅笔记和手稿的资料至少有100本。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记录了厚厚的18大本50万字的珍贵资料。

北魏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曾引书等资料437部。

明朝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历时30年之久,阅书900多种之多,仅手抄笔录的资料就有1000万字以上。

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作笔记资料就有2500多本。

作家姚雪垠为了写历史小说《李自成》,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用蝇头工楷摘抄了一两万张资料卡片。

鲁迅为编篡《中国小说史略》,曾整理了大量散于各类书中的唐以前的古小说资料。

(2).搜集资料是求知的过程
资料从哪里来,又该怎样搜集呢?你可以像鲁迅先生那样,从文献中搜集。

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鲁迅从上千卷文献中搜寻所需的资料,〃废寝辍食,锐意穷收〃。

你可以像蒲松龄那样,向群众索取。

蒲松龄〃喜人谈鬼,闻则命笔〃,写成《聊斋志异》。

你可以像达尔文那样,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

他远游海外,研究生物遗骸、观察生物习性,前后达27年,终于写成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

你还可以像李贺那样,随得随记,日积月累。

李贺每天背着包出去,看到想到些什么, 就写下来放到包里,天黑归来,加工整理,即成佳篇。

(二)教学建议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

而且要经常、反复地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就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整合〃入手,去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

1、前移〃起点〃,整合已有成果
尽管〃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这两个主题的提出始于本册,但是,这种行为、这种潜意识应该是早已存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了。

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作业前学生向老师请教,同学间的语言交际,都不乏〃问〃的成分;再比如, 学生作文前的参观、野炊、釆访、调查,都是已经掌握了的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潜在意识,使这种行为更趋自觉性和习惯化。

2、突出主题,整合教材优势
〃习惯篇〃安排在教材的开篇,但并不意味着它像一般的课文,可以一教了之,甚至当成普通的连环画,〃一看〃了之。

习惯的培训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强化已有良好习惯和不断培养新的良好习惯的过程。

就本册教材〃习惯篇〃的内容而言,两个主题的出现,就意味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又增加了两个〃习惯养成〃方面的新的必达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要求不仅要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实现,甚至将一直伴随着学生此后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历程之中。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也可以透视出这一指导思想。

如课文《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学和做3〃中的《读报剪报》,〃练习〃中的〃作家名片〃〃名著便览〃等,目的都在于强化学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意识,训练他们的能力, 以逐步养成这两种学习习惯。

3、统筹考虑,整合目标要求
把〃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看成一个整体,当作一种综合能力来培养。

这两个主题虽然各有侧重,同时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问〃,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也是一种搜集资料的途径;〃搜集资料〃本身也是一种〃问〃的范畴,是为解决现时或将来〃不懂〃的问题而寻找答案、途径和方法。

同时,搜集和占有资料的过程,又会促使新问题的产生,引领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地去〃问〃他人、〃问〃书本、〃问〃音像、〃问〃事件过程。

把两者整合起来,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有利于在生活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明确了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应该照着叶圣陶先生说过的去做:〃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 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二、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编排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 突出重点,关注衔接。

〃下面我想就这四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
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广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

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

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

《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

《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
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

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

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

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

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分别是围绕〃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

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等综合能力,这两册的课文还比较集中地凸显一个主题。

如六年级下册24篇课文,其中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 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 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而《孔子游春》说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

这样编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

《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愚者不足。

〃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联系和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人智慧的学习。

2、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一《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

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

〃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一‘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

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3、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

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

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

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4、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
文教材靠拢。

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 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二)教学建议:
按照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想对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
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

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

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

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

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

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读课的境界问题。

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
朗〃〃议论纷纷〃的境界是好的,也是应该要的。

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

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弊端。

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

因此,我认为, 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重。

也就是说,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难。

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却相反了。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

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师如果引领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再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 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退守狈而逃
文章不是无情物。

叙事性课文如此,说明性文章也是如此。

如六年级上册《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言形象、生动, 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而课文的最后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游子归来,〃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阅读教学,如果不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就很难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感情;而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探究和领悟,又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领悟。

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着眼点是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