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战国时期,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大九州”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

秦始皇的这一构想()
A. 有利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
B. 为秦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C. 反映了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
D. 推动了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答案】A
【解析】秦始皇欲将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这体现了王者无外的疆域观念,有助于秦朝将农耕文明传播到四夷之地,A正确;
题干描述的是秦统一之后的情形,排除B;
华夷观形成是在商周,排除C;
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A。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

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
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仰韶文化是在公元前5000
年到公元前3000年(距今7000到5000年),龙山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约距今4000年),商朝于公元前16世纪建立。

所以,按历史发展顺序是
②③④①。

4.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
A. 原始人群时期
B. 旧石器时代
C. 金石并用时期
D. 新石器时代
【答案】D
【解析】
5.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

此杯属于
A. 仰韶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

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
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6.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 起源最早
B. 多元一体
C. 分布广泛
D. 延绵不断
【答案】B
【解析】在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玉龙,说明这些地区的文化具有相似性,不同地区
存在相类似的文化,充分说明了多元一体的特点
,故选B;不同地区都出土玉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的特征,ACD与这一主旨不符,
排除。

7.距今40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修筑规整的储存粮食的地下窖穴,还发现了成套酒器。

这反映出龙山文化地区的先民们
A. 还没有发展家畜饲养业
B. 已放弃了渔猎采集生活
C. 已有一定的剩余农产品
D. 还未能建造坚固的房屋
【答案】C
【解析】材料”发现了大量修筑规整的储存粮食的地下害穴,还发现了成套酒器”体现
的是当时龙山地区的先民的粮食有了一定的剩余,并
且可以用剩余的粮食来酿酒,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C.
8.据《国语》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
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这主要
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认同意识的正在形成,C项符合题意。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排除。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故选C。

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距今1万年前我国就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
特征是()
A. 采集、狩猎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磨制石器的使用
D. 开始使用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故C正确;
采集、狩猎在旧石器时期就出现了,故A错误;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故B错误;
旧石器时代就发现和使用火,故D错误。

故选C。

10.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
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

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
的精细餐饮。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食品结构的改变
C. 儒家思想的影响
D. 民族交融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11.从如图及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A.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
B. 分布广泛,趋向多元一体
C. 分布均匀
D. 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
12.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
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

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
时期一致的玉琮。

以上现象说明()
A.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 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

故选B。

13.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
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
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贫富分化的加剧
B. 出现了私有财产
C. 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据此依据材料“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可知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4.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宫殿建筑及墓地1000余座,其中大墓墓主使用木棺,随葬
品中不乏玉器等精美物品;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一无所有。

这表明当时()
A. 阶级分化现象较明显
B. 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
C. 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
D. 祖先崇拜已成为潮流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大墓墓主使用木棺,随葬品中不乏玉器等精美物品;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
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反映了陶寺遗址出现鲜明
的等级分化,故A正确。

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内容与土地私有制无关,故排除C项。

祖先崇拜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
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
中国古代()
A.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B.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指导
农事的补充历法”“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以看出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故选C。

16.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
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
项错误;
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
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
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17.(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答案】(1)首先,这种华夷观是在华夏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其次,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华夷观念,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第三,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第四,有利于中华文
明的传承。

【解析】(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这种华夷观是在华夏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民族
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其次,根据材料“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
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可
知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华夷观念,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从长远历史
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传承。

【答案】(2)传统士大夫是在全世界谈夷;郭嵩焘则认为只能在礼乐政教所及范围之
内谈这一问题,不能把中国以外的民族都称之为夷狄。

传统士大夫认为,中国是文明
中心,中国文化最优越,其他国家或民族只能向中国学习,盲目排外;郭嵩焘则认识
到西方文化有其优越性,有益于国家富强,改善民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在民
族或国家地位上,传统士大夫认为,其他民族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郭嵩焘则认为,中
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上。

【解析】(2)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在“夷夏”框架中构筑
的天下格局里”“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可知传统士大
夫是在全世界谈夷;郭嵩焘则认为只能在礼乐政教所及范围之内谈这一问题,不能把
中国以外的民族都称之为夷狄。

根据材料“中国是文明的中心”“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
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可知传统士大夫
认为,中国是文明中心,中国文化最优越,其他国家或民族只能向中国学习,盲目排外;郭嵩焘则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其优越性,有益于国家富强,改善民生,有值得中国
学习的地方;由材料“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
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可知在民族或国家地位上,传统士大夫认为,其他民族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郭嵩焘则认为,中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上。

【答案】(3)有利于当时国人树立世界意识,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有利于国人正视
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进洋务运动;有利于唤起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谋求民
族自强。

【解析】(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

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的主要差异,并说明
形成差异的原因。

18.(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
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1)差异:唐:多元、开放。

宋:单一。

原因:唐: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化;
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趋于衰微;开明的民族政策和
对外政策。

宋:儒、佛、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
面临边疆压力。

【解析】(1)根据材料“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
文化的异彩特色。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后期,儒学始开启复兴的机运,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

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
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

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
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及所学可得差异:唐:
多元、开放。

宋:单一。

原因:唐: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化;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趋于衰微;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宋:儒、佛、
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面临边疆压力。

【答案】(2)特点: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

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
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陈代谢。

【解析】(2)根据材料“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是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

意义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内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
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原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
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逐渐觉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
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可
以得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

从“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
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
受了中
原的礼教秩序”,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
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从“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
值”,可知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

从晚清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冲击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
体观念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
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入手,从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民族观念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角度回答。

【答案】(2)历史背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迅速发展,世
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障碍全球化的进
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

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
利于冲击旧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
智慧。

【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
的陈旧桎梏”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
交流……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全球化
的进一步深化等多角度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
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
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对世界的贡献。

20.(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变化。

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我国教师培养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答案】(1)从注重培养数量转向质量;师资培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关注教育的
均衡发展等。

【解析】(1)根据材料“教育部明确提出‘5年内培养百万名小学教师目标,确定正规师
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承担着相对应的培养目标”“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
教师的工作”可得出变化是从注重培养数量转向质量;师资培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
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等。

【答案】(2)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缩小了教育的城
乡差距,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等。

【解析】(2)根据材料“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从乡村
教师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方式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促进贫困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意义。

21.(1)试以唐宋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1.(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1)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
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发展。

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完善中央集权制。

【解析】(1)文化可从科技、中华文化圈、思想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分析;政治方面
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三省六部、行省制等方面分析。

【答案】(2)观点: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

①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发展;
③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2)观点通过材料“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可以看出中国不断的
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具
体分析即可。

2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
形成的原因。

2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
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22.(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两人的消费观。

【答案】(1)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
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

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传统
文化主流,士大夫的价值取向。

【解析】(1)第一小问通过“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
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
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等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政治或者是社会结构、思想等方面回答。

【答案】(2)不同: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结合;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建立近代民
族国家。

意义: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超越了“忠君”的传统,具有近代爱国意义;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文
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解析】(2)第一小问通过“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
权”“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等得出答案,第二小
问主要从对当时的资产阶级、对民众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的影响的角度入手。

【答案】(3)评述:谭嗣同批评不消费的俭,主张通过消费促进生产,通过生产来积
累财富;严复主张适当消费,合理积累,二者协调平衡,促进财富增长。

他们的观点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的。

封建统治者倡俭以维护固有的封建生产方式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近代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映他们利益
的“重商”“商战”等思想兴起;西方经济思想和消费观念在中国影响扩大。

这些都推动了近代消费观的兴起。

谭、严等人关于消费的新认识,冲击了传统消费观念,有利于提
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思想变革和政治变革。

【解析】(3)谭嗣同的消费观主要从“谴责那些自苦其身、以剥削农民为务的老财
主”“认为兴办新式工商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日多,财富日丰”得出;严复的消费观
从“在一国之母财(积累)支费(消费),相酌剂为盈虚”得出。

关于二者的评价要结合
当时的时代背景维新变法之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思想、他们在这些主张
之下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来进行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