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B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考前冲刺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C.氧气瓶通常是黑身黄字
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答案】 D
2、下列属于化学概念的是()。
A.溶解度
B.加热操作
C.质量守恒定律
D.氧气的性质
【答案】 A
3、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课堂练习评价
【答案】 B
4、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讲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 C
5、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答案】 A
6、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
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净化
B.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C.海水晒盐
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C
7、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化学方程式
C.结构式
D.铝的化学性质
【答案】 D
8、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B.制饭勺、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化合物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答案】 B
9、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科学探究教学
B.小组讨论教学
C.角色扮演教学
D.社会调查教学
【答案】 C
10、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识别
B.认同
C.发展
D.模仿
【答案】 D
1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12、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见表格选项A
B.见表格选项B
C.见表格选项C
D.见表格选项D
【答案】 B
13、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离子方程式属于()。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情意性知识
【答案】 C
14、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答案】 A
15、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
A.用5mL量筒准确量取4.55mL水
B.用托盘天平准确地称取6.82g食盐
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答案】 D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C.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答案】 B
17、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18、下列说法中,与化学教学理念相符的是()。
A.①②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答案】 B
19、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A.汤姆逊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侯德榜
【答案】 D
20、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演绎
B.归纳
C.分类
D.类比
【答案】 A
2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
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答案】 D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答案】 A
23、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24、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25、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
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
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D
26、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
X基态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2种元素,W是常见金属元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Z与Y形成的化合物熔点比W与Y形成的化合物低
C.Z的单质可以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R的强
【答案】 C
27、STS思想的实质是()
A.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D.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答案】 C
28、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实验者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环境
【答案】 D
29、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
【答案】 C
30、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
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
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
(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
是目前制约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而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操作系统.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
它是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方案和策略。
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的范型。
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给广大教师以示范,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根据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哪几部分?(3)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任何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顺序。
(3)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①学生之间一起进行交流、合作。
②理科学科在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原理、理论、规律都需要教师讲解。
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
④课程改革不应该把原来的都否定了。
三、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
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
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
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
【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
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
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
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下面是两位化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的分析:老师l: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
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老师2: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f*q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学情分析。
(2)说明学情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何意义。
【答案】(1)老师l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老师2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是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
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
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
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六、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
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
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七、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l2N14O16)
【试题】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8gH20中含有的质子数为l0NAB.12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个数为4NA。
C.46gN02和N20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D.1molNa与足量的02反应,产生Na20和Na20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考试结果】
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l: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解析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
(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答案】(1)本题正确选项为B。
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是对金刚石的结构不清楚.误认为一个碳原子含有4个共价键,1mol金刚石含有4mol共价键,故含有共价键的个数为4NA,忽略了每两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1mol金刚石含有2mol共价键,故将此选项理解为叙述正确的选项。
(2)误选A的原因:对质子数的概念不理解,化学常用计量的计算掌握不到位;误选C的原因:N02和N2O4最简比相同,只计算46g02中的原子总数即可,误以为气体混合后分子数改变,原子总数也发生变化:误选D的原因:不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知道Na反应生成Na2O或Na2O2都失去一个电子。
(3)因为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1molH20含有l0mol质子,所以A项正确;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观察.1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但每个C—C键由两个碳原子共同组成,每个碳原子各占一半,平均l个碳原子只能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
1mol金刚石中含2mol共价键,所以B项错误;如果46g完全是N02,则N02的
物质的量是lmol,一个分子中含3个原子,所以lmolN02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数目为3NA。
如果46g完全是N2O4,则N2O4的物质的量是
O.5mol,一个分子中含6个原子,所以lmolN2O4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3mol,数目为3NA。
综上,无论是46gN02或N2O4。
,还是46gN0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均为3NA,所以C项正确;lmolNa与02反应,无论生成什么物质,Na肯定变成Na+,1molNa失去lmol电子,即NA个电子,所以D项正确。
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
(6分)
【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
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
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九、《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