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腰椎穿刺术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与考核评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腰椎穿刺术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与考
核评分
儿童腰椎穿刺术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技术,通过腰椎穿刺针从腰椎棘突间隙刺入蛛网膜下腔,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腰椎穿刺术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检查脑脊液性质,找出病因,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测定颅内压,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协助诊断;3.椎管内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协助诊断;4.放出脑脊液,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以改善临床症状;5.鞘内注射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的中央。

在胚胎前3个月,脊髓占据整个椎管,下端达骶骨下缘。

此后脊髓生长速度较椎管慢,脊髓下端逐渐上移,至出生时脊髓末端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

在成年期,脊髓末端相当于第1腰椎椎体的下缘,或第2腰椎椎体的上缘。

脊髓呈扁圆柱状,有颈膨大和
腰膨大两个膨大部分。

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脊髓由外向内依次覆盖着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三层被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脊髓的作用。

硬脊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呈囊状,其下端可达第2或第3骶椎,并形成终丝的外膜,附于尾骨骨膜。

硬脊膜与脊椎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分布有静脉丛与松弛的脂肪组织。

蛛网膜为半透明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脊髓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软脊膜为富有血管的薄膜,紧贴于脊髓的表面,在脊髓的两侧,软脊膜穿越蛛网膜,附在硬脊膜内面,成为齿状韧带,对脊髓有固定作用。

2.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尤其是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或脑
疝迹象的患儿,不适合进行腰穿。

3.高颈段脊髓肿瘤、高位颈椎外伤以及急性期的脊髓外伤
患儿,也不适合进行腰穿。

4.脊柱结核穿刺部位、腰椎严重畸形以及局部有感染病灶
的患儿,也不适合进行腰穿。

同时,有明显出血倾向和躁动不能合作的患儿也不适合进行腰穿。

六)术前准备
1.操作室要进行消毒,环境要保持清洁,舒适并且光线明亮。

2.核对患儿姓名,查阅病历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并评估患儿的合作程度。

3.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向患儿和家长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并签署同意书。

5.穿刺前协助患儿排大小便,或为患儿更换尿裤,并进行血压测量。

在使用普鲁卡因局麻前,需要进行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6.准备物品:
1)选择腰穿针:22号腰穿针,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使用6号半普通注射针头或头皮注射针头。

2)摆放常规治疗车:
1)治疗车上层:放置①治疗盘:内置2.5%碘酒,75%酒精,2%利多3卡因或2%普鲁卡因。

棉纤,胶布,剪刀。

需培养时备培养管,酒精灯和打火机。

②无菌腰椎穿刺包:带针芯的22号腰穿针,镊子,无菌瓶数个,洞巾,棉球,纱布,5ml注射器。

(采用一次性腰穿包,要核对包内容物,不够的
物品需要另行准备。

要检查腰穿包密封情况和核对有效日期。

)③无菌测压管。

④口罩,帽子,无菌手套2副。

2)治疗车下层:放置中单或棉垫,消毒液,穿刺过程中
用过的物品。

7.戴帽子、口罩。

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8.引导患儿进入操作室。

七)体位与穿刺点
1.一般采取左侧卧位,嘱患儿左侧卧于治疗台边,背部与
治疗台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双手抱膝,膝髋屈曲,膝部尽量紧贴腹部,充分低头弯腰。

对于婴幼儿和不能合作者,可由助手协助:助手面对患儿,右手置患儿颈后,左手挽腘窝,使其头向前屈,双膝向腹部屈曲,使脊柱后弯,以增大腰椎间隙,利于穿刺。

但不可过度屈曲颈部,以免影响呼吸。

2.选择与标记穿刺点:术者立于患儿背后,左手在患儿的
头侧。

用双手示指、中指摸两侧髂骨嵴最高点的联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即为第3~4腰椎椎间隙,是临床常用的穿刺点。

也可在其上或下1个椎间隙进行。

婴儿及新生儿脊髓相对较长,脊髓下端止于第2~3腰椎水平,穿刺部位可选择第4~5腰椎
椎间隙。

用紫药水划X,或用右手拇指指甲按压X,标记穿刺点。

八)操作方法
1.操作者要戴好帽子和口罩。

2.助手应该在面对患儿时,协助保护和固定患儿的体位,
以确保穿刺的安全进行。

3.进行常规消毒时,应该使用2%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皮
肤2次,范围应该超过15cm或者超过洞巾的孔洞的直径。

4.在进行穿刺前,必须戴上无菌手套,并打开腰穿包,然
后铺上无菌洞巾。

5.局部浸润麻醉时,应该用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点的上一个
腰椎棘突,然后沿着棘突下方,使用2%利多卡因或2%普鲁
卡因逐层浸润麻醉,从皮肤至椎间韧带,边进针边推药。

推药前要回抽,没有回血再推药。

拔针后,使用消毒纱布压迫片刻。

6.在穿刺检查时,应该检查腰穿针针头有无毛刺或倒钩,
针尖、针体的力度,针芯拔出是否通畅,针芯是否洁净。

确定针尖与针尾缺口的对应关系。

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点的上一个腰椎棘突,拇指指尖压于穿刺点旁,右手的拇指和中指、食指持插入针芯的腰穿针,针尖斜面向上,沿左手拇指指尖的下方,以垂直背部方向垂直刺入,进皮稍快,进入棘突间隙后,针头稍向头侧倾斜,缓慢匀速进针,当穿过黄韧带与硬脊膜时有2
个突破感,缓慢拔出针芯(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

如果脑脊液流出,则说明穿刺成功。

如果脑脊液流出速度快,应该使用针芯插入针体减慢滴速,以防诱发脑疝。

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以让病人作深呼吸,或者由助手轻压患儿一侧颈静脉,或轻轻转动针尾,使针头斜面正对患儿头侧,或将针芯插入后,略调进针的深浅。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以使用6号半普通注射针头或头皮注射针头进行腰穿,可以不做局麻。

7.如果需要测量脑脊液压力的患儿,应该先测脑脊液的初压。

穿刺成功后,放松对于患儿的约束,使其颈部及下肢缓慢伸直,将测压管与穿刺针相连,测定脑脊液压力,准确读数并
记录,也可以计数脑脊液滴数估计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0.69~1.96kPa(70~200mmH2O),新生儿0.29~
0.78kPa(30~80mmH2O),或20~30滴/分钟)。

移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标本。

如果初压超过300 mmH2O (2.94kPa),则不
宜放液,仅取测压管内的脑脊液送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即可。

然后再接上测压管,测定脑脊液的终压。

需要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时,应在测定初压后进行。

如果脑脊液压力不高,可以让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秒,然
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

如果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1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秒,降至
原来的水平,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如果压迫颈静脉后压力不升高,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如果压迫颈静脉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表示蛛网膜下腔不完全阻塞。

颅内压增高者不适合进行此项检查。

收集脑脊液时,应使用无菌标本瓶,每瓶接1~2ml脑脊液,分别进行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等检查。

测压管内的脑脊液也可送检。

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时,要将无菌试管口在酒精灯上火焰消毒后,接流出的脑脊液,再以上法消毒试管口后,盖好无菌塞,立即送检。

在进行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与注药量相等的脑脊液,然后缓慢地边推边回抽,用脑脊液稀释药物,通常在10分钟内
注射完毕。

进行脑和脊髓的造影时,也用此等量置换的方法,向蛛网膜下腔注入空气、氧气、造影剂和核素等。

术毕后,插上针芯,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拔针后用2%碘伏消毒,覆盖消毒纱布,用右手拇指压迫穿刺点数分钟,见无活动性出血,胶布固定。

之后需要去枕平卧24小时,至少
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最后要洗手并记
录穿刺过程。

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应在硬板治疗床上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要熟练,动作要轻稳。

当患儿有颅内压增高、视水肿,又必须取脑脊液检查时,应先用20%甘露醇等脱水剂,降颅
压后再穿刺。

在放脑脊液时,应用部分针芯堵在针口上,以减慢滴出速度,预防发生脑疝。

如果在腰穿时发现脑脊液有血,
应加以鉴别。

如果脑脊液呈鲜红色,且持续不断流出,放置后见凝血块,为穿刺损伤椎管后壁血管丛所致,应停止操作。

如果脑脊液呈血样,放置后不自凝,离心后上清液微黄,红细胞是皱缩的,或脑脊液呈陈旧性血样,提示患儿原来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不是由穿刺损伤引起的。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瞳孔、脉搏、呼吸的改变。

如果发现患儿突然呼吸、脉搏、面色异常,应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或头痛时,可给予镇静止吐和止痛剂。

对于术后出现头痛且伴有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了脑膜炎。

小儿腰椎穿刺术考核评分表
科室。

姓名。

日期:
评分标准:
术前准备(15分)
满分扣分原因实际得分
a 向患儿和家长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争取充分合作,签署同意书。

3
b 操作材料准备,摆放治疗车。

6
c 协助患儿排大小便,或为患儿更换尿裤。

4
d 测量血压、做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4
总分 15
选择腰穿(5分)
满分扣分原因实际得分
a 选择左侧卧位。

5
总分 5
体位(5分)
满分扣分原因实际得分
a 在两侧髂骨嵴最高点的联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即为第3~4腰椎椎间隙,或在其上下1个椎间隙进行穿刺。

5 总分 5
定位与标记(10分)
满分扣分原因实际得分
b 对于婴儿和新生儿,选择第4~5腰椎椎间隙。

10
c 用紫药水划X或用右手拇指指甲按压X,标记穿刺点。

总分 10
操作方法(60分)
满分扣分原因实际得分
整体性(10分)
a 戴帽子和口罩,清洁双手。

10
b 助手协助保护和固定患儿的体位。

总分 10
c 常规消毒(范围>15cm),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

10
d 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至椎间韧带。

5
e 检查腰穿针。

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点的上一个腰椎棘突,
拇指指尖压于穿刺点旁,右手的拇指和中指、食指持插入针芯的腰穿针,针尖斜面向上,沿左手拇指指尖的下方,以垂直背部方向垂直刺入,进皮稍快,进入棘突间隙后,针头稍向头侧倾斜,缓慢匀速进针,当穿过黄韧带与硬脊膜时有2个突破感,缓慢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说明穿刺成功。

30
测量脑脊液压力,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收集脑脊液,进行鞘内注射。

f 插上针芯,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拔针,用2%碘伏
消毒,覆盖消毒纱布,用右手拇指压迫穿刺点数分钟,见无活动性出血,胶布固定。

5
送患者返回病房。

检查血压和脉搏。

去枕平卧24小时,至少平卧4—6小时。

7
洗手,记录穿刺过程。

总分 60
备注:用模型考试时,考生应将模型视为真实病人,检查过程中应关心病人、指导病人配合,以达到有效检查。

否则,根据程度扣分,最多可在总分扣5分。

参考文献:
1.___,李万镇.儿科实医师手册.第2版.北京:___,2006
2.___,___.儿科学.第7版.北京市:___。

2008.
3.___,___.临床神经外科学.第2版.北京:___,2008.
4.___的《神经病学》是一本___出版的书籍,出版年份为2008年。

5.___的附录一是一份中英文名词索引,其中腰椎穿刺术被翻译为___。

附录二是___和___合编的《儿科学》第7版中的临床检验参考值,其中包括儿童脑脊液正常值。

根据《儿科学》第7版,儿童脑脊液正常值如下:
总量:新生儿为5mL,儿童为100-150mL。

压力:新生儿为0.29-0.78kPa或30-80mmH20,儿童为
0.69-196kPa或70-200mmH20.
细胞数:新生儿为(0-34)×10/L,极低体重儿为(0-44)×10/L,婴儿为(0-20)×10/L,儿童为(0-10)×10/L。

蛋白质总量:新生儿、极低体重儿和儿童的正常值不同。

糖和氯化物的正常值也因年龄而异。

比重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以上数据可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对儿童的脑脊液进行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