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达标检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达标检测·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

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

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

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

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

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

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

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

”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a】”: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

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

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孑孓
李路平
①开会始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

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

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

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

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

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

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

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

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

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

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

但总有人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

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

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

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

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

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

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

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

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

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

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

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

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

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

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

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

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

它们隐身,或被当作某种无关紧要的未知的物种,或者是水中柔软的垃圾,因为水的流动而灵活曲直,看似
拥有生命。

⑩这双无聊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它们,在油漆的桌面反射过来的银色光线中,在圆形瓶身的放大下,它们犹如一些散落的音符,从水面沉落水底,又从水底轻轻泛起。

伴随着会议令人昏昏欲睡的语音,它们赋予了这双眼睛超常的宁静。

⑪耳畔安宁,目光潮湿,注视它们的人好像也沉入了瓶中。

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

(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文本二:
散文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现代散文所表达的,是感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是抒情的世界,也是说理的世界。

可以说,现代散文的世界正像现代生活一样广阔,从中可以接触到一整个的运用现代汉语表达的现代中国,包括其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已充分揭示的和有待挖掘的部分,已经成就的和有待建构的部分……所有这些,正像我们注视、思考和想象中的“现代中国”本身一样,令人着迷。

总之,与在中小学阶段习得的或一般社会印象可能有别的是,现代散文绝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章,而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的壮阔历史和未来画卷的铺展,注视和打开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注视和打开我们自身。

(摘编自张业松《何谓“中国现代散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和第②段的环境描写,对办公室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渲染了开会者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B.文本一的抒写聚焦于“它们”,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体察外在世界,也是在观照内心世界。

C.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

D.文本一借对孑孓的描写感悟,形成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风格,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无聊的事情”开头,在文中结尾处又写到“无聊的眼睛”,前后照应,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

B.文本一第②段以隐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孑孓被囚禁于瓶身的水所囚禁,借此表现受困的生活。

C.文本一写孑孓成熟后的生命“令人生厌”,且容易在人类的打击下“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

D.文本二着意于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探讨,作为学术文章的结束段落,以比较整齐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8.“孑孓”这一形象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提到,现代散文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

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自.谢。

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非融诛操,则操害融。

而衡平生惟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

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

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

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

”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

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


又云:“顾六翮
..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

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

”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

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

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

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融认为祢衡既才华横溢,又光明磊落,志向高洁,疾恶如仇,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向曹操称赞并举荐他。

B.虽然曹操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容不下他。

D.《鹦鹉赋》中祢衡借鹦鹉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即便艰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2)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14.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述怀(节选)①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②。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②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

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出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他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想象出关后的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嬴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师说》中,韩愈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____________”,并不是韩愈所说的老师。

(2)《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音响效果,说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消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____________;()甚至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
下心来,____________、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而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____________。

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壁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家长越来越多培养孩子成才成长的新选择。

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莲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
____________,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是()
A.兢兢业业急公近义恰如其分相辅相成
B.谨小慎微急功近利恰如其分相反相成
C.兢兢业业急功近利适逢其会相辅相成
D.谨小慎微急公近义适逢其会相反相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企业经营者也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
B.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
C.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的企业经营者
D.企业经营者不愿意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
B.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己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才成长的新选择
C.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家长越来越多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
D.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程。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②将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

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22.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国防类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军官的梦。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指出来并予以修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老师问:“有个人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

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同学顿悟……
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请以“舍与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议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