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经过艰辛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民族获得了新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特点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救国救民思想不断在提高,也表现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己的特点,最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一)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与科学技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清王朝正处于衰落时期,政治黑暗、财政困难、军备废驰。

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而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非常迅速,封建落后的中国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倾销廉价商品的主要对象。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罪恶企图破产后,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用重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被殖民奴役的屈辱历史。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深,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意识到应该了解西方、认识西方。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军的斗争中,看到了西方列强武器装备的先进,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知晓夷情,他开始收集外国的资料,请人将1836年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为《四洲志》,这是最早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西方资料。

林则徐则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此外,同时期魏源也在努力介绍西方知识。

他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应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国富民强。

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中国第一位提出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人。

“师夷”的前提条件是认识西方,他花了很大的心血写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

他认为师夷制夷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并提供了学习西方的具体办法。

由于这些地主阶级改革派人数较少,力量薄弱,无法形成大的影响。

但他们兴起了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一部分实权派官僚逐步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

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变为实践,发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请进西方人才,引入了洋枪洋炮和机器生产。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到90年代。

它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主,后期是“自强”与“求富”并重。

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等军事工业,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
后兴办了民用企业、译馆、新式学堂。

期间还先后派出四批中国学童去美留学,以便通晓西方学识。

但洋务运动并没有拯救中国,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北洋水师彻底覆灭,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洋务运动失败说明,单纯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是“变器不变道”。

它把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建立在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末倒置是无法救中国的。

(二)第二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被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放宽了对民间建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建工业的浪潮。

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一些知识分子里面就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王韬和郑观音,他们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办西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在政治上进行改革,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郑观应说:“……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他认为西洋各国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①。

到了90年代,主要代表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他把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①梁启超则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他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运动在全国正式开展起来。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戊戌变法既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挽救中国任人宰割的危机,真正实现中国的自强自主,最终因为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血腥镇压,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宣告维新运动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运用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只是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进行强烈进攻时,又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然而却没有真正的密切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队伍,因此,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最后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同时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①郭双林.王续添.中国近代史读本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59页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治上他们想凭借各种不平等的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经济上采取各种办法掠夺航运、矿山、铁路等权利并且扩大投资设厂。

帝国主义进一步的深入侵略,造成中国大量主权的丧失,很大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清政府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同时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同资产阶级的关系,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在“新政”实施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各种捐税,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促进了人民群众不断反抗。

这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少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以及革命活动蓬勃发展,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1905年,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提出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把《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思想,是革命的前提,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清王朝,同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思想,就是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核定全国地价。

1911年1月1日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及公民的各项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三民主义思想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主要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本不能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它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第三,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广泛的影响。

(三)第三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想要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上:世界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使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对于民主政治有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启蒙思想更加进一步的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先进的中国人经过了军事科技和制度的两重学习,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对中国的现实开始进行反思,认识到要想使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必须从国民素质入手,彻底打倒封建文化,树立全新的文化观念,但是袁世凯却突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具有民主性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他们认为要使中国真正的实现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代替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主张推翻陈腐、难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布尔维主义的胜利》的文章,指出1917年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②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第二,新文化运动对于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第三,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后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真正的思想武器。

第四,最重要的是动摇了中国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第五,新文化运动也有消极的影响,和辛亥革命一样,新文化运动也没有联系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且对于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的肯定或者是绝对的否定态度。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到了俄国。

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由过去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转向学习俄国的社会主义,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作为拯救中国的工具,走上了一条由苏联首先开辟的社会
②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73页
主义道路。

③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必然选择,最终找到了一条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向西方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新的形势下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国学习的道路会越走越好。

在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对西方的学习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仅运用了其聪明才智贡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春秋论坛.2008年第二期
2.胡警月.五四运动前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和探索.2009年第一期
3.詹德全.浅论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和反思.2007年第三期
4.徐魁峰. 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脉络.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二期
5.胡滨.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其特点.1991年第六期
③罗肇前.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探因[J].史学月坛.2001年.第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