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上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蜒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

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

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

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

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

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

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

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

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

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

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B. 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 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 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 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 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

4.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其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特色鲜明。

首先中国的数字经济覆盖面更加广泛,囊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独有的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双驱动模式效果显著,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此外,中国数字经济的市场应用较为广泛,民众接受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最后,不同于其他国家只有大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创新,中国不仅有大企业引领创新,各中小企业的创新参与度也很高,表现活跃。

(摘编自张莉《中国数字经济须正视挑战》)材料二: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经济大国。

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两国是全球数字经济领跑国家。

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

产业数字化效能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6%。

一批工业互联网平
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经济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摘编自高晓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材料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当前,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在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较好,而西部省区市在规模和增速上都普遍落后;在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其次是融合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投入的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体量尚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

再次是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滞后。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线上问题聚合交错,市场运行更加复杂,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一些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持续涌现。

现有监管框架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而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与跨地区特点突出,传统监管已不能适应跨界融合发展需要。

还有些新的业务领域存在制度空白,给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洪慧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5. 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是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其重要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

B. 数字经济用以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

C. 数字经济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

D. 数字经济在中国呈现出覆盖面更广、驱动模式独特、市场应用较广泛等鲜明特色。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B. 我国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当前也存在产业、地区等发展不平衡现象。

C.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数字化规模居全球首位。

D.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市场运行更加复杂,出现了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

7. 根据材料三,谈谈如何发展我国数字经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瑞雪
曾宪涛
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

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雪来。

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发白的围裙。

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

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

路边摆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里闲聊。

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

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是两口子双双下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

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

李大的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离婚那天,孩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

有邻居见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

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能顾上自己。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

除了管着丈夫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

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

可去年李大的丈夫去世了,李大哭得死去活来,一会儿怨自己送医院晚了,一会儿怨自己舍不得钱给丈夫治,说自己真傻,有老头子在才有钱在,老头子没了,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没有老头子伺候了,李大便弄辆小三轮车,骑着到处捡破烂,小区里的垃圾桶,每天都要被李大翻腾好几回。

天热时垃圾桶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见李大头伸进垃圾桶里,我心里就一阵酸楚,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李大对我说,你妈有福,看您家孩子多好,多孝顺。

我问母亲,李大多大了?母亲说,八十四了,她老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今年该走了,又说她不能走,走了重孙儿怎么办?上学钱谁给?母亲还告诉我,李大的小儿子,小女儿现在好了,不来向她要钱了,孙子也找了事干,凭她两千多块钱,再拾点儿破烂,养活自己和重孙儿不成问题。

雪比先前下得大了,已不是撒而是飘了。

李大头上身上已飘满了雪花。

她眯缝着眼,从车窗里看见是我,叫着我的小名说,回家过年来了?我打开车门,要下车,李大急忙摆手说,甭下来,甭下来,下雪了。

不知为什么,我竟有一种想拂去李大身上雪花的感觉。

我还是下了车,说,李大,下雪了还在外边,还不回家准备过年?李大说,有啥好准备的,就我跟重孙儿在家,他们都不来了,这倒好,省心。

又不无夸耀说,重孙儿在家学习呢,他可认真了,俺就这一个指望了。

老师见了我就夸他,叫俺好好培养,咋培养呢?我怕在家闹动静就出来了,年前都扔旧东西,俺再各处看看。

你快上车回家吧,你妈还等着你过年呢。

你看你身上都是雪了。

李大说着伸手拂我身上的雪。

我眼睛有些潮湿,竟无话可说,只好上了车,冲李大摆摆手叫她先走。

李大骑上三轮从我车旁过去,又回头冲我笑笑,下雪好,老话说,瑞雪兆丰年。

我从车窗注视着骑在三轮上的李大,雪更大了,将她团团围住,远处,近处,天地间!全是雪的世界。

(选自《北方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的生活过得朴素而节俭,帽子是旧的,沙发是别人丢弃的,烧的柴是捡来的。

B. 李大羡慕“我”妈有福,说明李大其实还盼望自家孩子能常回家,能更孝顺些。

C. 李大对“我”夸耀重孙儿在家认真学习,话里饱含着对重孙儿将来能有出息的指望。

D. 对于对方身上的雪,“我”只是想去拂,而李大是伸手拂去,说明了“我”的虚伪。

9.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写了“我"回母亲那里过年,见到邻居李大,回忆李大一生坎坷经历的故事。

B.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李大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 李大的邻居嫌弃单元门外脏乱差,居委会找人拉走了破烂这一情节,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

D.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温和地叙述了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真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10. 小说多次提到“雪”,请问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李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默先生传
宋·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

游梁、宋间,不得意。

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

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

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

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

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

顽钝晚成,所得无几。

校其所见,未为完人。

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

予行世间,波混流同。

予誉不至,予毁日隆。

《诗》不云乎,‘谗人罔极’。

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谗一日效,我终颠危。

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

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

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

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

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

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

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

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

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

自然是人,贱彼善我。

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

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

”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

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

”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

”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

”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注:①被服:承受,蒙受。

②缘饰:文饰。

③行己:立身行事。

1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生岂薄颍邪薄:看不起
B. 先生幸听意幸:幸而
C. 何疾于不容疾:恨
D. 与其徒谢意谢:道歉
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 佯狂而去序八州而朝同列
C. 何疾于不容智勇多困于所溺
D. 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 为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B. 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C. 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D. 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15.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志。

B. 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 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 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2)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

17.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任意两条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

[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

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

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

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

③夸:大。

④严忧:即严尤。

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1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

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19.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思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在思与学的关系上,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似乎更强调学的重要性。

(2)白居易《琵琶行》中交待送别环境、渲染感伤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道”与“师”存在的一致性,为人们选择“师”确立了标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

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段推荐词在语法、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莎士比亚作品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

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