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_劫__掠____

__纵__火____
抗议
谴责 控诉
衬托
对比 反语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标 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从标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本文的体裁是书信 沟通的双方是雨果和巴特勒上尉 沟通的话题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公开信标题形式
内文分析: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
céng 曾经 曾
Zēng 姓曾
识记词语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惊骇:惊慌害怕。 瞥见:瞧见;偶然看到。 赞誉:称赞;称誉。 恍若:茫然;好像,仿佛。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 复杂,无法辨清。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 人”“全部赞誉”
语言:反语——讽刺 情感: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抗议”的?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 其作用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 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
赃zāng物 制裁cái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piē见 缀zhuì满 惊骇hài
箱箧qiè 给jǐ予 琉璃liú lí 眼花缭liáo乱 劫jié掠 绸chóu缎 晨曦xī
识别多音字
wéi 为难 为
wèi 因为 mó 规模 模 mú 模样
jǐ 给予 给
gěi 交给
整体感知
1.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 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 ,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 辛辣讽刺。
3.理清课文思路,完成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典范

强盗
无法形容 恍若月宫
2.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讽刺意味?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动作描写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
装满了箱箧。
动作描写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动作、神态描写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两个胜利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思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 略者的卑劣行径,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 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于中国, 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 它表现了自己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 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
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 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5. 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 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对比、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 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 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 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 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 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 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主题思想
在本文中,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 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 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结构
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 勒上尉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
表明立场
盛赞圆明园 谴责英法联军
博大胸怀 高尚品格
人教版(2023版)九年上级语文
8 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致巴特勒上尉
的信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整理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思路。 3.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及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 4.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富强 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课前预习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 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 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分析总结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者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 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清醒的头脑
雨果
公正的立场
正直的良知
博大的胸怀
难能可贵的人 道主义精神
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 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 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等长篇小说。
背景资料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 口炮台,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直攻北京。10月, 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 津条约》和《瑷珲条约》等,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圆 明 园 遗 址
作者简介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还 有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等。给法国 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 产。
巩固练习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2】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通过描述圆 明园的美和英法两国政府对圆明园的破坏,表 明了他鲜明的立场,表达了他对英法两国政府 的批判和讽刺。
合作探究
1.找出并品析课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作者又是怎样评 价的?
“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 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思路:总评——对比突出——具体讲述情感: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 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体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法军巴特勒上尉,不仅对自己的野蛮罪行毫无 忏悔之意,还厚颜无耻地宣称“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的!是文明对 野蛮所干的事情。我们将把这次胜利果实在杜伊勒里宫里展出”。
他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 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 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本文就是雨果对巴特勒的邀请的回答。
7.“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 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 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