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六大”后“七大”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

合集下载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 年7 月23 日晚地点:上海法租界,受侵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举行主要内容:一大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主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2 年7 月16 日~23 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大会指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主要意义: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3 年6 月12 日至20 日地点:广州主要内容: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主要影响: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简介(最新)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简介(最新)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分别在上海和淅江嘉兴南潮船上召开。

主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的工作决议。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大: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召开。

主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三大: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召开。

主题:为解决国共合作问题统一党内认识。

四大:1925年1月11日在上海召开。

主题:是研究和确定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五大:1927年4月27日在武昌举行。

主题: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

六大:1928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召开。

主题: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与政策。

七大: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

主题: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在中国实现光明的前途。

八大:1956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经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党的“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了个好头。

九大:1969年4月1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经验成果。

“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并加强了林彪、江青集团在党中央的权力和地位。

十大:1973年8月24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批判林彪集团的反革命罪行。

但是大会通过的由张春桥等主持起草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全面继承了“九大”的错误理论与路线。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并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十二大:1982年9月1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确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道路、纲领和方针政策。

大会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李立三简介

李立三简介

李立三中文名: 李立三别名: 李隆邦国籍: 中国出生地: 湖南澧陵出生日期: 1899-03 逝世日期: 1967-06 职业: 革命者 信仰: 共产主义共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的战略思想。

1928年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8~1930年秋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和宣传部长。

在“六大”以后近两年时间内,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贯彻执行“六大”决议,使全党工作取得很大进步。

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错误估计革命形势,于6月1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

对于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要求全各地准备马上起义。

不久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和各级行动委员会。

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曾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

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回国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结束了它在党中央的统治。

李很快认识并检查错误,全会改选中央政治局,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年底,李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接受远东局和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的批判,并作自我检查。

李态度诚恳,得到共产国际执行委的赞许。

1932年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5年任苏联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并主编《救国时报》,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作出了贡献。

7月,出席共产国际“七大”。

1938年2月23日因“日特嫌疑”被苏联内务部逮捕。

1939年11月4日无罪释放,仍被共产国际停止党籍,便在莫斯科外国文学文籍出版局中文部担任校对,为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了大量工作。

缅怀伟人一生 畅想未来人生

缅怀伟人一生 畅想未来人生

缅怀伟人一生畅想未来人生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书写着,纪念敬爱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征程中,以旁人难以比肩的远见卓识,运筹帷幄,高瞻明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为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为中国社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屈辱命运开辟了道路。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也改写了历史,像他这样集大革命家、大军事家、大理论家、大战略家、国际政治家以及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历史巨匠和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殊为罕见的。

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超群智慧和深邃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为当代学子应当懂得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中国梦即是我们梦。

毛泽东同志出生于19世纪末年。

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民不聊生,国运衰微。

青少年时代,他就立志救国。

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以此来彰显他救国救民的殷切希望。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直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梦想,这一梦想激励着他不断的学习,努力向上,最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领袖。

而现今,祖国在号召人人应有“中国梦”,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续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道路不断推进。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在长沙都积极的组织进步青年组成了新民学会,并以此宣传先进的思想理念,奔走相告,唤醒当时沉睡中的中国人民。

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又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党的一到十七大简介

党的一到十七大简介

时间:1921年7月23日~31日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出席大会的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中共二大时间:1922年7月16日~23日地点:上海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陈独秀作工作报告。

大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大会选出由5名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共三大时间:1923年6月12日~20日地点:广州出席代表:30余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任务。

大会选举了由9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了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共四大时间:1925年1月11日~22日地点:上海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11个决议案。

大会选举了由9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了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中共五大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地点:武汉出席代表:80多人,代表全国57900多名党员大会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要求会后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

试述周恩来为新中国成立的贡献

试述周恩来为新中国成立的贡献

2019年第11期【摘要】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了一生。

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作出的卓越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不朽丰碑。

周恩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关键词】周恩来;新中国;贡献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勇敢奋斗的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为中国革命而奋斗周恩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风雨同舟。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

1921年,他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周恩来革命信念非常坚决,在法国,他除了学习和做工,更主要的是发展革命力量。

朱德就是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周恩来是我党最早着手发展武装力量的领导人之一。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周恩来从欧洲回到祖国,受党的委派和孙中山的任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以黄埔军校的工作为契机,周恩来以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独特的政治智慧,借机为我党培养了许多干部和军事人才。

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利用自己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在黄埔军校秘密发展了一支完全由中共领导的学生军。

周恩来在叶挺的协助下,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铁甲车队,叶剑英则组织了另两支亲共产党的连队。

这些武装力量日后成为对抗国民党的骨干。

周恩来才华横溢,为人谦和,人缘好,人脉广,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敬重与爱戴,也潜移默化地为国共分裂后的中共情报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伐期间,周恩来亲自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经历过许多战争实践,为领导革命战争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中央主要领导机构历史演进

中央主要领导机构历史演进

中央主要领导机构历史演进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人》 2016年第8期伴随着95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从无到有、多次调整、逐步完善,形成了结构合理、设置完备、运行顺畅的党的中央组织。

中央组织是党的中枢机构,是全党的组织核心。

根据现行党章规定,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中央委员会决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以及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书记处。

可以说,党的中央组织的沿革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党史。

这里重点介绍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忠实执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执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的党的中央组织和领导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党中央的重要组织机构。

党的一大设中央局为中央临时领导机构党的一大决定暂不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只设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设书记、委员。

1921年11月,以中央局书记的名义向全国各地党组织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

这是中央领导机构成立后下发的第一份文件。

1922年,党的二大第一次对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方针等问题做出了比较具体、明确的规定。

党的二大依据党章,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设委员长。

1923年,三大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为中国共产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

三大党章规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常务机构中央局和中央特派员。

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首次对党的中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制度等做出具体规定。

党的五大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1924年11月,中共中央首次设立政治局,由陈独秀、蔡和森、维经斯基三人组成。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龙源期刊网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作者:王新志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06期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大会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二是明确了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党的路线是争取群众。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

会上,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职工运动报告,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

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大会根据主席团和各省代表团的提名,选出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组成第六届中央委员会;选出由3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审查委员会。

大会闭幕后,在六届一中全会上选举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7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党委会秘书长。

党的“六大”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它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存在的一系列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

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对克服党内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左”倾情绪,摆脱被动局面,实现工作的转变,对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国将帅在历届中央委员会的任职情况(上)

开国将帅在历届中央委员会的任职情况(上)

│2021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朱德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通过共产国际的帮助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142人。

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大会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主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三中. All Rights Reserved.│202105全会。

全会根据六大以后党的中央委员的牺牲和病故等变化情况,补选了中央委员7人、中央候补委员8人。

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

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主持会议。

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增选为中央委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川西懋功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了向北发展、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方针。

时任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政委周纯全增补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时升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增补为中央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

党的七大,未来的十大元帅全部当选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国121万党员。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在召开过程中曾遭到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是中央局书记。

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

党的二大时间地点: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时间地点: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主要内容: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时间地点: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时间地点: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主要内容: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简史演讲稿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简史演讲稿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简史演讲稿大纲: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背景、10月革命、五四运动)2.发展:国共合作、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背景: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脱开原有的轨道,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从1840年至1919年,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所以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由于它带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并由资产阶级领导。

19世纪20年代,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这种局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当中包括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结果怎么样?——都失败了。

孙中山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呼喊。

面对这样的境遇,中国人不禁要问:“路在何方”。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震醒了中国的苦难弟兄,带来了一剂治理中国的良药——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政党即将诞生,这个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将带领着这个国家重新站起来,并实现新的崛起。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从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的。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和李大钊于1914年在日本相识。

当时,陈独秀正在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一天,一位私塾先生模样的青年来到编辑部,他蓄着八字胡,戴着无边眼镜,平头、长方脸,操着一口半官半土的河北话。

章士钊介绍说:“这位就是李大钊先生,就读于早稻田大学。

”李大钊经常在《甲寅》上发表文章,虽未曾谋面,陈独秀对他的名字已如雷贯耳。

陈独秀朗声笑着说:“我曾就读的东京专门学校,就是早稻田大学的前身,说起来我们也算是校友呢!”李大钊时年25岁,对这位比自己年轻10岁的“小学弟”,陈独秀赞叹不已。

延安时期王稼祥的独特贡献

延安时期王稼祥的独特贡献

延安时期王稼祥的独特贡献[摘要]延安时期王稼祥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1938年到1943年,王稼祥还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对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他的革命功勋、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王稼祥中央领导集体历史贡献提起王稼祥,很多人知道他在中央苏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但不太了解他的历史贡献。

事实上,延安时期王稼祥既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又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对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革命功勋、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王稼祥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1938年到1943年,他还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说起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常常讲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这五大书记,任弼时逝世后又增添了陈云、邓小平。

这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央领导集体包括基本成员、重要成员与核心成员。

就广义而言,中央领导集体指中央委员会,因而中央委员属于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成员。

就狭义而言,中央领导集体指中央政治局委员尤其是政治局常委,因而他们属于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与核心成员。

民主革命时期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还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名义上不是政治局常委但在革命工作中担负了核心任务、发挥了核心作用的领导成员。

延安时期王稼祥就属于这类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王稼祥19岁就参加革命,25岁就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中央苏区时期曾与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并称为红军四大领袖,共同决策指挥了几次反“围剿”战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受了重伤躺在担架上过长征。

在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随后,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不到两个月后,他与周恩来、毛泽东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全权指挥军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六大”后“七大”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
作者:李恩侠侯建华
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3年第03期
1928年6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随后六届一中全会选举向忠发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但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不是向忠发。

查看党史的相关文章,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李立三,有的说是周恩来,有的说是周恩来和李立三;甚至不说是谁,只言另有他人;还有的说是蔡和森,其实这段时间瞿秋白和王明也曾实际主持中央工作,博古和张闻天都当过党“负总责”(习惯上仍称总书记)。

这段历史扑朔离迷。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前后顺序又如何?
一、六大后党的最初实际领导人是蔡和森,后来是李立三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唯一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斯大林、布哈林等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对大会亲自给予指导,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参加了大会。

共产国际认为大革命及一系列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共领导层知识分子成份太浓,需要加大真正无产阶级出身的份量,于是在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的授意下,中共”六大“开创了“唯成份论”的组织路线,强调工人出身,选出的中央正式、候补委员36人中有21人是工人出身。

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党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审查委员会。

选出了新的政治局组织人员,共7人,分别为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由前5人组成政治局常委,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当选党的“负总责”,李立三、杨殷、徐锡根三人为常委会候补委员。

由于片面强调领导干部的工人成份的意义,工人出身的向忠发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算是党的“负总责”,习惯上仍称为“总书记”(六大后到七大前,党中央没有设“总书记”这一最高领导职位,七大党的最高领导职位称谓是“中央委员会主席”)。

由于向忠发思想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也差,无法驾御党的全面工作,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因此,最初掌握中央领导权的是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的蔡和森。

1928年9月,回国后的蔡和森,因顺直(北京与河北)省委的处理问题受到牵连(大革命失败后,顺直省委也出现混乱,六大前,蔡和森曾代表中央巡视但未能正确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导致顺直省委一分为二),在新中央政治局会上做了检讨,再加上气喘病发作不得不离开领导岗位,于1929年1月调往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

这样蔡和森的工作就由补选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的李立三担任,并成为实际领导人(当时,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还留在共产国际开会)。

二、周恩来成为党的实际领导人,后来又是李立三、瞿秋白
1929年11月,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因周的威望、资历和能力都超过李,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由周制定新的中央工作计划,于是,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长的周恩来就成了中央工作的主持者。

1930年3月,周恩来被要求到莫斯科汇报工作,中共中央领导权又落到了李立三手中。

李立三本来个性好冲动,外号“坦克”,而此时中国正发生冯、阎、桂与蒋之间的中原大战,导致民不聊生、民怨载道,这为中共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李立三错误地认为革命时机已经在全国范围形成,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的武汉起义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李不顾共产国际的反对并不等共产国际的批准擅自公布这一计划,甚至向共产国际与苏联提出要斯大林放弃五年计划去准备战争,以配合中国革命,这些因素加上李的盲动,导致党和红军力量受到重大损失,斯大林对此大怒。

1930年8月,周恩来、瞿秋白回国,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对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撤消了李立三政治局常委和宣传部长、秘书长职务。

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意志下,对李立三的打击不断升级到反“立三路线”。

1930年9月—1931年1月,实际主持工作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瞿秋白。

李立三于1930年12月赴莫斯科接受批判,受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直到1945年回国。

三、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掌握中央实权,赴苏联后又把权力交给支持其“左”倾路线的博古(秦邦宪)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陈绍禹)增选为政治局委员,虽未入常委,但因得到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米夫的支持,开始掌握中共中央的实权。

会后不久,又补为政治局常委。

由于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在米夫操纵下,党在上海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1年6月,向忠发被捕后遭处决,王明代理总书记,成立以他为首的中央政治局。

同年9月,他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以后,王明同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指定博古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总负责人,他积极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政策,时间长达两年多,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被选为“负总责”(习惯上仍称总书记),与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不久,博古被撤消中央“负总责”职务。

会后博古感到大家对他很有意见,情绪低落,无心工作。

2月,周恩来出面说服博古把总书记让出来,由张闻天(洛甫)接替他作为党的“负总责”,博古仍为书记处书记(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四、遵义会议后,张闻天成为党的“负总责”,但实际上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又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领导小组,从此确定了他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但是根据组织原则,中共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必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党的领导人自然也要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否则就很不稳定。

毛泽东没出过国,也没有共产国际的背
景,自然难以得到信任。

遵义会议虽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况且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在党内仅是政治局委员,不是书记处书记(相当于政治局常委),毛泽东还要团结党内的“留苏派”。

尽管遵义会议前王稼祥、张闻天等多人主张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负责人,但毛坚持让有共产国际背景的张闻天担任党的“负总责”。

从1935年2月到1938年11月,张闻天主持党的全面工作,毛泽东主要负责军事,但战争年代,打仗是最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凭着他在党和军队的威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成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同年11月,王明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传达了国际指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王明的到来,向中共中央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提出了挑战,也向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为让共产国际真实了解中共情况,1938年3月,中央派任弼时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递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书面报告,并作了详细的口头汇报。

同年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带着新的“国际指示”回到延安,中共立即召开9月政治局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传达了“国际指示”,指示认为中共一年来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的领导机关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

这个指示充分肯定了中共的正确路线,也表明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王明。

1938年秋天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前,共产国际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职务并未明确。

于是,张闻天又在会议期间诚恳地提出,应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总书记。

毛泽东经过全面考虑,对张闻天说:“洛甫,你是‘明君’,开明之君,党中央总书记继续由你担任吧。

”会后,张闻天却“主动让贤”,将工作逐步转交给毛泽东,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点也由他过去的窑洞移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

“让贤”之后的张闻天,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1938年11月,毛泽东开始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向忠发、博古、张闻天一样也属于“负总责”,但毛泽东的性格是只管大事,不善处理日常事务,党中央的一般日常事务还是由张闻天处理,中央秘书局也跟着张闻天。

中央的一些会议仍由张闻天主持,但中央签发的文件和电报等,排名顺序多以毛泽东居首,署名“毛洛”。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规定: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

书记处是政治局的日常工作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

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张闻天坦然退出书记处,表现出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

毛泽东在组织上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但并非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第一次设中央委员会主席,“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

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党的七大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至此,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组织上、在思想上完全确立了。


(本文作者:临清市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临清市委党校档案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李作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