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好教育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十)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好教育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十)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解析】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

据材料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正确;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不会走向和谐,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错误。

【答案】B
25.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如:没有资格为他人作证,丧失选举和被选举权,不得担任需要以诚信为基础的公职等。

这反映出古罗马()
A.公民普遍漠视个人名誉
B.民主政治出现严重危机
C.公民道德的法制化趋向
D.法律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据材料“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对作为“公权和私权”载体人的名誉限制,C正确;据材料“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可知,公民普遍重视个人名誉,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对作为“公权和私权”载体人的名誉限制,与民主政治无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制度形成完整体系,D错误。

【答案】C
26.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

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

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

”该言论()
A.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
【解析】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可知,该言论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故C项排除,D项正确。

该言论是典型的右倾思想,不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导致党内出现了错误思想,故排除A、B两项。

【答案】D
27.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行改革: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通过劳动法规,确定八小时工作日……并声称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

据此可知,临时政府的做法()
A.没有考虑工人阶级的利益
B.代表民众意愿行使权力
C.引发俄国革命向纵深发展
D.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解析】据材料“……并声称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可知临时政府具有欺骗性,因为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和平和土地,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引发了俄国革命向纵深发展,C正确;据上分析A、B两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没有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D错误。

【答案】C
2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答案】C
29.《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的情形,《后汉书》记载了不少大地主“赈宗族,恩加乡间”的事。

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
B.通过血缘形成割据势力
C.依靠宗族加强封建统治
D.借助礼乐和谐主仆关系
【解析】材料中“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以及“不少大地主‘赈赡宗族,恩加乡间’”
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力图通过实施一些小恩小惠的方式收买人心,他们的目的是稳固封建的依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B项,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后期才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一般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谐主仆关系,但是其做法不是通过“礼乐”对人们进行约束,而是适当给予一些恩惠,排除。

【答案】A
30.1935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海关出口税则》,规定果类、火柴、棉织物等88种产品免税,蛋类、油类等50种减税,共减税300万元左右,上述措施()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
B.目的在于保证海关税的征收
C.成功抵制了洋货的低价倾销
D.推动了国民政府的税收改革
【解析】材料描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减免部分商品如“果类、火柴、棉织物等”“蛋类、油类等”的出口税,有利于提高国内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减轻了国内企业的经济负担,这对民族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未涉及海关税收问题,排除;C项,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减免出口税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国内民族经济的发展,但“成功抵制了”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事实上,中国的民族经济在与外国资本经济竞争时并不占优势,排除;D项,材料内容主要针对减免部分商品的出口税,未涉及国民政府其他税收情况,不能得出推动了国民政府税收改革的结论,排除。

【答案】A
31.下表为1949-1952年中国主要几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的变化,这些变化()
A.表明新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
D.否定了商品经济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材料表明1952年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都大幅上升,说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正确;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无法体现新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A;到1952年,我国主要是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不能说是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3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

这反映出()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
B.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
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
【解析】西方和平演变的成功,主要是对苏联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苏联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70年代后期逐渐走向保守、僵化,导致了苏联经济下滑,故B正确;美国经济70年代出现滞胀,没有快速发展,排除C;美苏争夺的重点,应该一直是在欧洲,并且也主要是在军事,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

【答案】B
33.1960年9月,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1970年2月,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成立了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始扩展到了生产领域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根据所学,上述组织都是生产工业原产品的组织,而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西方国家利用价格剪刀差,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初级产品、原产品价格,造成新兴独立国家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出现材料中新兴独立国家的联合,B正确;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未出现资源短缺,A排除;C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组织是专门的经济组织,未体现出区域集团化,D排除。

【答案】B
34.明太祖下令编纂《孟子节文》,将书中具有民主色彩的85条删除,规定不许以此命题考试。

地方学校颁有禁令,规定“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

明初的这些做法()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保障了皇权至上的威严
C.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导致民众生活更加苦难
【解析】根据材料“将书中具有民主色彩的85条删除”“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可知,明太祖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控制,这保障了皇权至上的威严,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A项错误。

明太祖这么做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是为了巩固程朱理学的地位,故C项错误。

这些做法并不会直接导致民众生活更加苦难,故D项错误。

【答案】B
35.中国近代译著的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1861—1895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
3.5%。

这说明()
A.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兴盛
B.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C.“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D.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解析】仔细研读材料中所列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所占“译著”的比例并分析可知,“1861—1895年之间”“中国近代译著的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但是仍以“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
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研究的主体是中国近代译著范围的变化,不是近代思想、文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译著范围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排除;D项,材料
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排除。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1898年4月,总理衙门上奏请开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

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为36个。

商埠的自行开放,有着明显的针对“强邻环伺”而“隐杜觊觎”的目的。

自开商埠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但相对于条约口岸及租界而言,自开商埠仍然称得上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通商口岸。

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从中国的历史看,这应该可以称为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决策。

半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打开,并很快对正在中国广泛发生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 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新的开发开放热潮,发放了一批有条件的沿边境城镇和内陆各省的省会、自治区首府,从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内地经济开发密切结合起来。

2001年,中国以开放的名义加入世贸组织。

“入世”意味着对外开放由行业的开放、技术的开放、企业的开放转向“遵守规则,开放市场”,我国的对外开放将是向国际市场实行普遍的全面开放,经济体制和政策法规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

“入世”不仅带来更大的开放,还将带来更大的改革。

人们期望加入WTO能为中国的改革点一把火。

——摘编自刘芳《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背景、特点,简析其主要作用。

(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入世前后对外开放的变化。

(11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对外开放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4分)【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1898年4月,总理衙门上奏请开岳州、三都澳、秦皇岛
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可知,此时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民族危机严重;清末维新思想传播。

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可以得出:主动开放政策,以挽救危机。

第三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中“有着明显的针对‘强邻环伺’而‘隐杜觊觎’的目的”得出:商埠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依据材料中“自开商埠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得出:但未能摆脱殖民地的烙印;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埠开放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变迁。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新的开发开放热潮”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依据材料中“发放了一批有条件的沿边境城镇和内陆各省的省会、自治区首府,从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内地经济开发密切结合起来”得出:对外外开放格局形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中“对外开放由行业的开放、技术的开放、企业的开放转向‘遵守规则,开放市场’”得出:由政策性开放进入全面的体制性开放;依据材料中“‘入世’不仅带来更大的开放,还将带来更大的改革”得出:入世前改革驱动开放,入世后开放深化改革。

(3)依据材料中“半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打开”“‘入世’不仅带来更大的开放”对比可知,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由被动开放转化为主动开放,由半封闭转化为全面开放。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戊戌变法(维新思想传播)。

特点:主动开放、自救。

作用:促进所在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生活、思潮、风俗时尚的近代变迁);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经济侵略;但未摆脱半殖民地的烙印。

(2)背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
联系密切。

变化:由政策性开放进入全面的体制性开放;入世前改革驱动开放,入世后开放深化改革。

(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16世纪~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简表
请回答:
从表中提取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进行说明,材料中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可以从“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提炼观点,论述依据表格信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促使全球化不断发展,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等说明全球化障碍的逐步消除说明。

【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粮食储备制度用于赈济的投入很大。

公元1793年,乾隆发现,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

并担忧:“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

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

实际上早在康熙时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已经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所显现。

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从此,东北的大片土地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新的产粮区。

清代的农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但单产却高于明代,这源于南方的“一岁数收”,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等。

此外,马铃薯也在1705年左右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粮食的替代品。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后,浙江沿海兵民贩米出洋,大量出口导致浙江米价不断提高,为此朝廷下令:“商民除自用米粮外,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

此后乾隆时期又细化了进口政策。

乾隆初,仅晋、鲁、豫、陕等北方4省的烧锅(酒厂),不计农民自酿估算,“城镇之坊,大小相折,以县四十为率,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

于是,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约粮食。

——摘编自刘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康乾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康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

(7分)【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康乾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代康乾时期的粮食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
期”“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应对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严禁装载50石
以上贩卖”“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约粮食”
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代康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开发边疆
省份、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和带有保守的重农抑商思想、限制了海外贸易发展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问题:由于灾害频繁;人口增多;开垦潜力枯竭,酿酒耗粮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等
原因,造成人均耕地而积减少、粮食短缺储备不足的问题。

措施:开垦边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加储备;扩大种植高产作物;禁止粮食出口,鼓励粮食进口;禁止用粮造酒。

(2)影响:开发了边疆省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
储备用于赈济灾民,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带有保守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

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

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材的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

(五)三国军事参谋官员鉴于欧洲的战役一触即发,同意从此须继续密切联系。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年12月1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避免卷入战争”所提供援助的相关史实。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德黑兰会议后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采取的军事行动。

(7分)
【解析】
(1)史实:根据所学,美国参战前的史实分析,可从1939年11月的《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1941年3月的《租借法》,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等史实分析回答。

(2)军事行动:根据“‘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得出1944年诺曼底半岛登陆或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还有1945年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等。

【答案】
(1)史实:①1939年11月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实际上是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②1941年3月的《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③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2)军事行动:①1944年诺曼底半岛登陆或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②1945年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③1944年初,美军收复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基本消灭太平洋上日本海空军主力;
④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年4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冲绳岛,从南面切断
日本本土与外界联系;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87年夏季,曾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完成了书稿《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从各个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

这本书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项制度做了特别介绍,详细记述了明治维新的过程,反复强调维新的重要举措是宣传民权学说,要求召开国会,认为“庶人议政,倡国会为共和”是日本转向强盛的关键之处。

日本的经验使他相信“万国强由变法通”,明确希望中国也学习日本实行变法。

写完此书,黄遵宪便想迅速出版。

首先他想将此书呈送主管涉外的总理衙门出版,由官方出版影响最大,最有可能影响国家政策。

他先后请李鸿章、张之洞二位重臣推荐。

虽然李、张二人对总理门推赞此书,但仍未获刊印,一直被束之高阁。

直到1895年秋冬,《马关条约》墨迹未干,《日本国志》才由广州一家民间书局刊印,顿时风行天下,洛阳纸贵。

曾有人不明情况,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出版,国人了解日本,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国志》出版坎坷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7分)
【解析】
(1)从材料描述可知,黄遵宪在甲午战前已经在力推《日本国志》,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变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未能由官方出版,说明清政府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清政府坚持专制,反对变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相对较小。

(2)依据材料中“重要举措是宣传民权学说,要求召开国会”并结合所学知识,黄遵宪的《日
本国志》表明黄遵宪已从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进入新阶段;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