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张先“以小令入慢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张先“以小令入慢词”
作者:李雯琪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9期
李雯琪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在宋初词坛上,文人士大夫词作仍以晚唐五代小令为主,慢词也在逐渐发展。
张
先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词人,他以小令入慢词,创造一种新颖的慢词体制,在追求清
丽淡雅的同时注重意境、情韵的塑造,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张先;小令;慢词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85-02
词作为“小道”发展于晚唐五代时期,到宋初已经趋于成熟。
在宋初词坛上,晏殊、欧阳修、柳永都是当时的领袖。
提到小令,便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提到慢词,便以柳永为尊。
然而学者们却忽视了张先的历史地位,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大都以研究张先小令的特色为主,很
少提到他的慢词,张先以小令入慢词,促进了慢词的发展,在宋初词坛上独树一帜。
张先(990~1078),字子野,是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之一。
曾以“张三影”名盛一时,张
先一生历经四朝,年长于晏殊一岁、欧阳修十七岁、苏轼四十六岁,并且与这些文坛上的领袖
人物都有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清代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张子野词,古今一大
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
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1]14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知张先词既有晚唐五代词的“含蓄”,又有宋词的“发越”。
以下从张
先以“小令入慢词”的背景、创作手法以及意义进行论证。
一、以小令入慢词的背景
张先能以小令入慢词,创建新颖的慢词体制,这并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有一定的背景,
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受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
张先继承了花间、南唐等词风,一方面,他受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的影响很深,他词作虽仍以描写女性为主,但突破了晚唐五代艳丽的文风,他笔下的女性,不再是婀娜风韵,而是清新淡雅。
同时,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不局限于描写女子的容貌,更重情感的抒发,描绘生活中的琐事,这也就促进了慢词的发展;另一方面,受李煜词等影响,创轻便的小令,张先词作淡雅、情韵兼得。
在宋初词坛,小令虽仍是主流,但慢词却也在日渐
兴盛,可见,词风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在这继承与创新交替之际,张先用小令入慢词的方式,
更好地完成了小令与慢词之间的过渡。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张先是北宋时期一个长寿将军,他活了89岁。
41岁才走进仕途,他的一生并没有像苏轼那样大起大落,也没有像柳永那样怀才不遇。
因此,他的作品中抒发更
多的是淡泊的情志,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北宋初期,政治环境稳定,经济繁荣
发展,而文化的交替依然处在晚唐五代艳丽的词风中。
许多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仍然享受在歌舞
华美中,描写的题材仍是女性的柔美以及闺阁之貌。
在宋初社会变革之后,道家“无为”的思
想对文人雅士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从文学创作上看,宋代一直以“平淡”为美。
因此,张先
创作清新淡雅的小令,并将小令的淡雅之气引入慢词也符合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
第三,受俗的影响,身兼俗雅,故“小令入慢词”成为可能。
宋初的文人士大夫仍是以小
令为雅、慢词为俗,但当时的文人也开始尝试写慢词。
而张先能以小令之法入慢词,这也与他
的经历有关。
他41岁之后才跻身仕途,所以对市民文化的“俗”与文人墨客的“雅”都有所触及,正是他不同的人生经历促成他能创作出不同的文学样式。
张先词作仍以小令为主,发展慢词,既有含蓄委婉的韵味,又有典雅的意境,这无疑不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一个典范。
雅俗共赏,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审美样式,这对慢词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
二以小令入慢词的创作手法
小令盛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的、精炼的。
而慢词就是依据慢曲子的曲调
填写的词,调长悠远。
长调虽在北宋才兴盛发展,但唐代文人就已有人开始尝试写长调,但却
并没有在唐代发展,而在北宋时期才初露锋芒,张先正是转变这一文风的先驱,以小令入慢词,在北宋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独特的创作手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意境的营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
五代北
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4239可见,他认为晚唐五代和北宋的词是最有意境的,张先
受晚唐五代词风影响,更重意境的描绘。
他以“张三影”得名,王国维称赞他“‘云破月来花
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运用一个“弄”字,[2]4240赋予了花影生命,可
见他注重意境的塑造,同时也注重炼字炼句。
张先的小令将写景与写境并行,将自然之景与心
中之景融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张先也将小令重意境塑造的成功经验带入慢词。
如《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柔柳摇摇,坠轻
絮无影。
汀州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花艳媚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3]79词的上阕描绘水天相接的自然之景,周边是青山绿水,展
现闲适之态。
用“野绿”、“青天”、“垂水”、“柔柳”、“凌波”、“烟渚”构造出清丽
淡雅之境,极富美感。
在这寂静的江渚之上,突然听到了优美的琵琶乐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忽然出现这个美人,让词人不得不倾慕,景物的描写的同时又增添了朦胧的意境。
词的下
阕由景入情,在途中弹奏琵琶之事来表达琵琶女无尽哀思,抒发忧思之情,将自然之景与心中
之情融会贯通。
从此可以看出,张先描绘的境是清幽的,抒发的是最真挚的情感,张先以小令入慢词,在
重意境塑造的同时,也注重炼字炼句,扩大了词境。
正是这样,他的词作含蓄却不失内涵,这
也是以小令入慢词的优越之处,也为后人创作慢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可谓“古今一大转
移也”。
[1]14
(二)重情韵的塑造
晚唐五代词人多作小令,小令具有风情神韵的特色,宋初的晏、欧更是继承了小令的创作,直到柳永大量创慢词,因俗而失去了高雅的韵致。
张先能以情韵取胜,正是因为他以小令作法
写慢词。
张先的词作,重在情韵的塑造,含蓄委婉之时又不失真挚情感,之所以美,不仅仅是
因为重炼字、炼句,更是因为能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展现韵外之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烟中还未见归桡。
几时期信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
日长才过又今宵。
”[3]81词的开篇展现的是思妇独倚高楼,眺望远处的
春江,让人倍感孤寂,此后朦胧之境烘托思妇的惆怅之情。
词的下阕,妇人触景伤情,这种相
思之苦更为深刻,从白昼直到今宵。
至此,一切悠然而去,给读者留下无尽哀思和充分的想象
空间。
这首词只有仅仅六句,是含蓄的,却层层深入,上阕叙事,下阙寓情于景,在沉郁之外,增添无限韵致,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
这种对情韵的追求更体现在他的慢词中。
如《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缭墙
重院,时闻有、啼莺到。
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
朱榄连空阔,飞絮知多少。
经沙平,池水渺。
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碾玉双蝉小。
欢难偶,春过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3]60上阕写谢娘的住处以及周围自然景物,句句写景,却句句有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4]24那寒冷的
幽阁、飘荡的飞絮、静静的风以及花影都反映出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
词的下阕由景入情,想
到遇到谢女时的情景,描绘她的神色情态,然而笔锋一转,又给人无尽的哀思,淡淡的情愁,
抒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感慨。
最后结尾处都入相思调,语淡情深,一切徜徉
而去,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唱三叹,虽然并没有写相思之情,但是却句句能感受到相思之意。
张先以小令入慢词,含蓄又不失韵致,这种对情韵的追求更提高到审美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将清新淡雅之风引入慢词
北宋初期政局稳定,呈现繁荣景象,文人的消遣娱乐促进了词的发展,主导宋初词坛的依
旧是晚唐五代艳丽的词风。
张先作品不同于宋初的晏、欧等人的词作具有晚唐五代遗风,多写
小令,风格柔美,有雍容华贵之态;又与柳词的色彩浓重、热烈不同。
张先的写作风格是“清
新淡雅”,他一生游历于江南,生活安逸,与文人士大夫交际酬唱,一生无大起大落,自然是
悠然自得的心态,抒发的也都是淡泊的情趣。
所以,他的词作给人都是“淡”、“轻”之感,
对景物的描绘更多的是对意境的追求。
他笔下描绘的女妆都是淡色的,是“浅螺黛,淡胭脂。
”(《醉桃园》)又如《醉垂鞭》中:“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红色的胭脂,白色的粉是
淡淡的着在面容上的,好比那自由闲适的花朵,不像牡丹那样争奇斗艳,而是轻淡的点缀。
仅
仅十个字,就把女伎的妆容的清新自然描绘出来,有着自然的风韵。
正是这种对自然风韵的追求,让张先的词作变得淡雅,也可以说他对情韵的追求就是对平淡的追求。
张先将小令的清新淡雅引入慢词,别具一格。
如《山亭宴慢·有美堂赠彦猷主人》中的
“清空”、“紫薇”、“春融”、“山静”、“暗淡”、“疏烟”塑造清淡的意境。
又如《剪
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上阕“野绿”、“天青”、“素色”、“柔柳”、“清絮”这些词
描绘出一个寂静的画面,增添了艺术魅力,为下阕的抒情作了铺垫。
在这种闲静的环境下,倾
听琵琶女的“今古幽思”,景中情融会贯通。
结尾处“江空月静”,在淡雅中悠然而去,引发
无限联想。
张先的整首词都体现出一个“静”字,在张先的词中“静”、“淡”、“韵”是分
不开的。
可见,以小令入慢词,将小令的“淡雅”风貌引入慢词,在含蓄委婉的同时,又不失
绵延无尽的意境。
张先所描绘的是最真、最淡的景物,却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正是他追求
“淡雅”,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使得他在北宋多被人们所称赞。
三、以小令入慢词的意义
张先是宋初转变词风的重要词人之一,他以小令入慢词,创造一种新颖的慢词体制,在追
求清丽淡雅的同时注重意境、情韵的塑造,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含蓄”与“发越”处适
得其中,张先以小令入慢词之法是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
小令虽为当时主流,但限于字数的阻碍,仍不能像慢词
那样将感情阐释的淋漓尽致;而慢词的铺叙绵延也极易使词作产生单调与重复的弊病。
张先以
小令入慢词,一方面继承了晚唐五代以小令为主的创作模式,让词作有韵味;另一方面也避免
了慢词重复、大量铺陈的不足,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起到了典范作
用,后期的周邦彦慢词便受其启发,词作一唱三叹,更增添了浓重的情感,使作品颇得韵味。
不得不说,周邦彦的集大成受到张先的影响。
第二,拓展了慢词的内容。
张先的慢词题材广泛,有赠答、酬唱、宴游、写景之词等,这
对后期的酬唱词的兴盛有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苏轼。
张先将小令入慢词将日常琐事融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多抒发真情实感,将叙事、抒情融会贯通,正是张先注重抒发真情实感
对后期秦观的词作有重要影响。
秦观沿袭晚唐五代婉转词风,但词作不再是离愁别绪的相思之情,更多的是将笔下的恋情与个人不幸的身世交织在一起,并“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才
能形成他特有的浓重与哀思,促成他典雅凝重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格,这无疑不是受到张先的
影响。
可以看出张先将小令入慢词的创作手法,拓展了慢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对
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对“雅韵”的追求影响后人。
张先以小令写慢词,既体现了小令韵致的长处,又展
现慢词的曲中荡漾的美感。
宋代文人创作以情韵为美,以平淡为美,张先以小令入慢词之法,
避免柳永慢词俚俗的弊病,从而高度符合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张先在文化发展趋势上
的适应力。
张先清丽淡雅的风格直接影响了秦观、晏几道等人。
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4]9慢词的发展直
到南宋的姜夔依然受到张先雅韵的影响。
可见,张先对雅韵的追求的影响力之大。
总体来看,张先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风,又在此基础上创新,以小令入慢词,用明快精
炼的小令填写调长悠远的慢词,既体现了小令精炼的特点,也展现慢词娓娓道来的美感,在同
时期的晏殊、欧阳修、柳永中独树一帜,他肩负着历史继承与革新的使命,而他的成功之处也
被后人所继承,他是过渡时期的转折性人物,张先“含蓄”与“发越”的结合适得其中,他的
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8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唐圭璋.宋词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2006.
[7]孙维城.论张先“以小令作法写慢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9(2).
[8]唐全鑫.传统与拓新的桥梁——论张先的慢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9]杭勇.“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10]赵晓兰.论张先词的“雅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1).
[11]邵贤.传承与创新——从《醉垂鞭》看张先词的艺术特色[J].咸宁学院学报,
2004(2).
[作者简介]李雯琪,女,辽宁省抚顺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