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7(共9组,附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忘不敢前。
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平,鼠奔来,力噘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通去。
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瞪目如椒:小眼瞪得很圆,像花椒的果实。
②果腹:饱腹,满腹。
③故;本来。
④欻然:忽然。
⑤悼息:悲伤叹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弛.担持刀______
(2)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______
(3)及.入穴______
(4)衔之而去.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文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B.甲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和乙文中的“如是者/久”的停顿正确。
C.甲文告诉我们对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D.甲文中的“狼不敢前”和乙文中的“嚼如前状”两个“前”字的意思和用法是一样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4.【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
(二)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①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怅③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
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酬:付,出。
②遑:忧虑。
③怅:遗憾。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请加倍,乃.与之
(4)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2.翻译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限断两处)
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4.“谣言止于智者”,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三)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遏绝重其姊。
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
有济尼①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
注:①〔济尼〕名字叫济的尼姑。
②〔林下风气〕称颂女子闲雅飘逸的风采,多用于称颂贤淑有才学的女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俄而雪骤.( )
(2)公欣.然曰(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未若柳絮因.风起( )
2.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绝”有“断绝”“拒绝”“极,非常”等意思;“欲”有“欲望”“希望”“需要”等意思。
根据语句大意推断,“谢遏绝重其姊”中“绝”的意思应是“_______”,“欲以敌之”中“欲”的意思应是“__________”。
3.根据两文推断,王夫人和顾家妇,谁是谢遏的姐姐,谁是张玄的妹妹?
4.文章结尾往往隐含作者的态度。
根据两则文章结尾语句,分别指出作者对“谢道韫与谢朗(胡儿)、王夫人与顾家妇”谁优谁劣的观点,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四)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刘向《战国策》)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1.解释文中句中词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2.把【甲】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各项中句中相同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君与家君期日中
B.乃往,身自罢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天又雨,公将焉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回也不改其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请用“/”给【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③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陈谏议教子》
【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②驭:驾驭马匹。
③啮:咬。
④贾人:商人。
⑤遽:马上,赶快。
⑨直:通“值”,价值。
1.解释下列句中词。
①非淡泊
..无以明志
②年与时驰.
③蹄.啮伤人多矣
④不见是.马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3.【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说说陈谏议又是如何教导他的儿子该怎样为人处世的呢?
(六)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①朽而轮败,輗②折而辕③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越人以为绐④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学者之患亦然。
(选自明·方孝孺《越车》)
【注释】①辐:联结车辆和车毂(gǔ)的直条。
②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
③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④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词。
(1)而出溉汲
..:
(2)闻.之于宋君:
(3)以为车固若是
..:
(4)而笑其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3.甲文中姓丁的人该怎么说才能避免别人的误会?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B.乙文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
C.甲文“有闻而传之者”与乙文“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两句中的“者”意思相当。
D.甲文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和乙文中“学者之患亦然”都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起到了揭示寓意的作用。
(七)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
【乙】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与儿女
..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
(3)白雪纷纷何所似.?( )
(4)俄而
..(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各项中句中相同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
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
C.即以其言应诏/爱人以德
D.琬年七岁/年与时驰
4.请用两条“/”给【乙】文中下列句子断句。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5.【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八)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季札①之初使②,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为使上国③,季札心知之而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
从者面露疑色曰:“徐君已死,尚⑤谁予⑥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⑦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中句中相同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B.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C.徐君好季札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不然/公欣然日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宝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季札心知之而未献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B.先秦无名氏《徐人歌》中“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的“故”指的就是乙文中季札心中暗暗给徐君赠剑的许诺。
C.两文都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D.元方和季札两个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为人要恪守信义、遵守礼数的特点。
(九)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险躁则不能冶性
..
(3)又相.天子
(4)博闻
..强记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附:参考答案
(一)
1.解除,卸下从通道等,等到离开
2.D
3.(1)(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2)蛇入洞,老鼠就过来;蛇出来,它就走开,像这样反复了好长时间。
4.甲文中的“黠”体现在一只狼假寐诱敌,另一只狼打洞将从背后攻击屠户;乙文中的“黠”等蛇入洞,老鼠就过来咬住尾部,当蛇出来,它就跑开,迫使蛇吐出吞下的死鼠。
甲文的情感态度是批判和讽刺:乙文的情感态度是肯定和赞扬。
(二)
1. 等到讲述才同“值”,价格。
2.(1)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3.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4.示例: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三)
1.急高兴大体趁、乘
2.极,非常希望
3.王夫人是谢遏的姐姐,顾家妇是张玄的妹妹。
4.第一则作者认为谢道韫的才情高过谢朗。
因为文章以介绍谢道韫是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子的身份结尾,暗含对谢道韫的赞许。
第二则作者认为两人各有千秋。
因为文章以尼姑认为王夫人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顾家媳妇心地清纯,洁白光润,自然是妇女中的优秀者的评价作为结尾。
对两人都含有褒扬之意。
(四)
1.(1)约定(2)舍弃(3)到
2.(1)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
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3.D
4.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5.①共同的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②感受:与人交往,“信用”和“礼貌”尤其重要,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五)
1.①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疾行,指迅速逝去;③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④这。
2.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家里周围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3.【甲】文这句话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陈谏议教育儿子为人处事要淳朴、忠信、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傲视旁人。
《狼》二则其一
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一狼来,瞰(kàn)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qūn)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è),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lí)之,是可笑也。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
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
(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六)
1.(1)打水浇田;(2)使知道;(3)本来就像这样;(4)笨拙。
2.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到。
等到敌军侵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抵御侵略者。
3.我家打井后节省了一个外出打水浇田的劳动力。
4.D
(七)
1.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急像什么不久,一会儿
2.(1)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C
4.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 /为魏郡太守
5.【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兄女”和黄琬的机敏、聪明。
(八)
1.C
2.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宝剑。
3.(1)友人惭愧,下车拉元方。
(2)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没有献(给徐君)
4.D
(九)
1.增长修养性情辅佐见闻广博
2.(1)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3.甲文: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珍惜时间;
乙文: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重视人才。
《狼》二则其二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shān)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
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
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
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户,谁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