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评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sù)藻荇.(xìng)飞漱.其间(shù)与.其奇者(yǔ)
B.素湍.(tuān)燕.然(yàn)夕日欲颓.(tuí)属.引凄异(zhǔ)
C.未寝.(qǐn)竹柏.(bǎi)无与为.乐(wéi)鸢飞戾.天(lì)
D.缥.碧(piǎo)霜旦.(dàn)互相轩邈.(miǎo)千转.不穷(zhuǎn)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鸢飞戾.天者(鸟叫)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B.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属引.凄异(延长)
C.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徙倚
..欲何依(徘徊)
D.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蝉则千转不穷
D.属国过居延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

首句“东皋薄暮望”中,“东皋”即诗人自己。

B.《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李白曾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在这里并非实指,是用来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6.默写。

(6分)
(1)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
(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4)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5)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

(郦道元《三峡》)
(6)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
是:?。

7.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3分)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
够,,,。

8.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6分)
(1)活动一:承习俗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2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2)活动二: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

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以上的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4分)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3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分)
1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11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
..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
..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由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8题。

(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
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 )
(3)负.势竞上( ) (4)望峰息.心( )
1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经纶
..共色
..世务者,窥谷忘反 D.风烟俱净,天山
17.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2分)
18.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面一副对联。

(2分)
上联:两岸连山无阙处
下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

(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
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
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1.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

(3分)
22.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

(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三、写作(40分)
23.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 A项,“与”应读“yù”;B项,“燕”应读“yān”;D项,“转”应读“zhuàn”。

2.A 解析“戾”,至、到达。

3.D 解析 A项,“阙”同“缺”;B项,“反”同“返”;C项,“转”同“啭”。

4.B 解析该句正确划分是“自非/亭午夜分”。

5.A 解析“东皋”是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6.(1)万里送行舟(2)浅草才能没马蹄(3)树树皆秋色(4)猿鸣三声泪沾裳(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解析内容紧扣阅读的好处,句式按“××你的××”组织语言。

答案示例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性情净化你的灵魂
8.(1)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根据题目及诗句“菊花须插满头归”等可以判断描写的是重阳节。

答案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B 理由:B项,“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

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二、阅读理解
9.诗人(自己)
10.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11.(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3.C 解析“乱”在文中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

1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5.(1)“阙”同“缺”,空隙、缺口(2)即使(3)凭借(4)平息
16.A 解析 A项,“趣味”指“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古今义同;B项,古义“至、到达”,今义“乖张;罪过”;C项,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D项,古义“天和山”,今为山名。

17.凄凉生机勃勃
18.解析上联写的是山,下联可以考虑两文“水”的特点,写出与上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答案示例百里江水皆碧透
19.(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
20.(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22.(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三、写作
23.写作提示 (1)审题时,抓住关键词。

这个题目由两个重要词语“温暖”和“旅程”组成。

“温暖”是作文的关键,是要突出表现的重点,是全文的中心,文章的立意、选材都要围绕它来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温暖”是指心灵上的“温暖”。

“旅程”对选材起限制作用,可以写一次出游,可以写一个学段,也可以写一个人生阶段。

注意所给提示语“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最终这个“旅程”一定要和“成长”相结合、相联系。

(2)立意时,紧扣“温暖”。

通过审题分析出“温暖”是作文的中心。

不管是写人、写情,还是写景、写物,都要体现“温暖”,即所写的东西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温暖。

(3)选材上,注意要“小”。

提示语“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提示我们如果写感情,可以写父母亲情、师生情、同窗谊,也可以写陌生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另外,还可以写自然美景或书香文化。

同时,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也就是说本次作文的选材范围很广,只要写出“温暖”,落脚到“成长的旅程”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