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逐句分析)-z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训导,引导。 (1)道:通“导” ,训导,引导。 整治、整顿。 (2)齐:整治、整顿。 避免( )、躲避 躲避( (3)免:避免(罪)、躲避(罪)。 羞耻之心。 (4)耻:羞耻之心。 指内心归依。 (5)格:至,来。指内心归依。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① 民信之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贡曰: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 何先? 去食。自古皆有死,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季氏将伐颛臾》的主旨怎么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的主旨怎么理解?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远人不服 正己, 则安之” 这个语段是要求统治者正己 则安之”。这个语段是要求统治者正己,即 修文德” 以德治国。 “修文德”,以德治国。
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 而求也为之聚敛 而附益( 子曰: 非吾徒也。 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 可也。 鼓而攻之(4)可也。”
这段话怎么理解? 这段话怎么理解? 这段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 家政治的区别: 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政治主张德治 德治, 儒家政治主张德治,道德和礼教 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 法治, 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 刑法整顿民众。 令、刑法整顿民众。 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 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 应该以法治为主, 应该以法治为主,德治与法治相辅相 成。
•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551 479),名丘 字仲尼,生于鲁国。 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 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 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 丧父,家境贫寒, 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年少时作过许多卑 贱的工作: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语)。 孔子语)。 • 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 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 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 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 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岁时, 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岁时, 所学已颇有成就。 所学已颇有成就。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再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再回答问题。(4 。(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分)200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则不复也。 反,则不复也。” •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 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百物生焉, 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 例如“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释】 注释】 ①兵:在《论语》、 论语》 《孟子》和“五经”中, 孟子》 五经” “兵”多指兵器,只有 多指兵器, 极少数 时候是“兵土” 时候是“兵土” 的意思。这里的“兵” 的意思。这里的“ 指军备。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从古到今,粮食、国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从古到今,粮食、 足食 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三 者你认为哪个重要?为什么? 者你认为哪个重要?为什么? •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去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 作出了“去食”的选择。 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孟子那个著名的 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 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正如孟子并非 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 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 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 此句重点:统治者要取信于民,“民无信则(国) 此句重点:统治者要取信于民, 民无信则( 不立” 不立”。
子适①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 冉有仆② 子曰: 冉有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富之。 既富矣,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教之。 焉?”曰:“教之。”
【注释】 注释】 ①适:到,往。 驾车。 ②仆:驾车。 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修身、齐家、治国、 用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汇聚了孔子政治、文化、历 论语》中汇聚了孔子政治、文化、 人生、 史、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
子曰: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 千乘之国② 敬事③而言, 用而爱人④ 使民以时⑤ 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道:动词,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动词,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 shèng 意为辆。 ng, ②千乘之国:乘,音sh 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 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 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 车下步卒72 72人 后勤人员25 25人 共计100 100人 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 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 1000辆战车的国家 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 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 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 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 (三)(4分)200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三( 分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 24.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分)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 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 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 •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 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 的价值取向。 的价值取向。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背诵) 其所而众星共之。” (背诵)
(1)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
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来治理政事,就会像 周君)以道德来治理政事, 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 绕在它的周围。 绕在它的周围。”
治国》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 管子 治国 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 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 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 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 所以难于治理。 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 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正是追求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 举一反三
•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 。(3分 并加以评析。( 分) •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 答“自主学习原
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 无言之教” 则 ” 亦可 ) ;注重身教原则( 答 “无言之教 ” 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是全文的纲领 意思是说, 纲领。 是全文的纲领。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 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 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 爱人:古代“ 的区别。广义的“ 指一切人群; 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 义的“ 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 此处的“ 相对而言, 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 见其用法为狭义。 见其用法为狭义。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 业为主, 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 与收获。 与收获。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 个方面的问题, 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 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 本点。 本点。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 策。 • 这里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正己。 这里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正己。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一、为政以德 论语》 --《论语》选读
严州中学 周永建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必、用、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社、稷、相、国、家、年、劝” 及“共、 的意义和用法。 道、齐” 的意义和用法。 3、背诵 章和1.6章 、背诵2.1 、2.3 、13.6 章和 章“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 在萧墙之内也” 闻有国有家者”至“在萧墙之内也”部 分。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 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5、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 、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