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命题点五散文探究常考三大题型和“四选一”客观题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题型一意蕴式探究题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本探究点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
“意蕴式探究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发掘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探究。
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
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
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探究。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来说,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
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
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题1] (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比邻而居》(文本见本专题“高考命题点一”[题3]),完成题目。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探究”“画线句”“意蕴”等字眼,表明本题是“意蕴式探究题”。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对“意蕴式探究题”,需要从作品角度、作者角度、读者角度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题型二 标题式探究题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
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
出色的标题往往与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修辞方式密不可分。
文学作品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标题式探究“五思考”
[题2] (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
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
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
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
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
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
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
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
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
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
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
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
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
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
“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
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
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选文有删改)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很明显是标题式探究题,至于认可“哪一个”,只要能从“五思考”的角度去围绕文本组织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参考答案] (示例1)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上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示例2)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题型三 体验式探究题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
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体验式探究“三步骤”
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就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
第二步,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就是结合文本分析观点的体现之处。
[题3] (2015·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
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
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
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
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
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
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
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
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
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
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
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
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
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
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
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提出了两种状况,针对这两种状况,“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个人看法,因此可以看出是“体验式探究类”题。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观点有三:一是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二是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三是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其次,同意某种观点后再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说明理由;再次,要结合现实,根据个人体悟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示例1)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
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
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2)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
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
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示例3)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
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
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看到,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
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
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重难突破“四选一”客观题
散文中的“四选一”客观题,选项往往涉及作品的内容理解、思路分析、文章主旨、艺术表现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散文与小说客观选择题命题特点基本相同,故散文不再讲解。
[题4]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本专题“高考命题点三”[题1]),完成后面题目。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
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
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
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
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
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
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
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色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
”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
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
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
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
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儿,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
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
”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
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部位的不适引发疼痛作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句,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