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经费现状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经费现状与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检验成本,为检验经费的撥付提供依据,尽快提高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检验率。
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结合当前物价水平对检验过程中的各个项目的成本进行逐项分析。
结果一个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参考成本费用为2400元。
结论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拨付的检验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的检验率。
标签:微生物限度;检验成本;检验经费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技术发展30多年来,不管是从可靠性还是准确性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检验的要求提高了,环节复杂了,仪器的使用度也提高了,最为明显的是增加了微生物限度的方法验证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并规定任何一种药品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前,都要进行方法学的相关验证[1],即使有验证方法,但由于药品组分或检验条件发生了变化,也应重新进行方法验证,这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作为支持。
目前药品的监督抽验检验经费由财政拨付,对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检验经费远远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检验率,制约了药品的全检率。
为了更好地促进药品检验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平时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物价水平就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成本的费用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经费现状
目前,各地市药检所包括省药检所在这一项目上的经费拨付主要是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调整药品检验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213号)这一文件执行的,常规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规定收费380元。
这个就带来两个问题:①没有考虑方法验证(2010版中国药典没有要求),只是单纯的检查费用,举个简单的例子,若计数全部采用常规法,控制菌仅检查大肠埃希菌,那么按照这个文件检验费用大概为600元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的检验标准,仅成本费就远远不够,如果验证方法复杂,耗材费用还会更高;②2003年到现在已有10年之久,物价水平截然不同,所以不能以当时的物价来确定现在的检验费用。
因此,这一标准完全不能补偿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成本支出。
目前地市药检所每年仅做极少数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有的干脆不做,严重影响了药品检验工作的开展。
2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成本费用分析
2.1菌液的制备首先要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原始菌种管,也就是冻干粉,接下来是标准菌的复苏、复壮及标准储备菌株的制备,最后按照药典要求把每种菌株稀释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
试验中用到的菌株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生孢梭菌8种。
其中,前5种菌株主要用于计数方法
验证,后3种主要用于控制菌的方法验证。
我们根据平时的试验过程及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做一次方法验证(菌株种类按前5种进行核算)菌液的制备费用=菌种购买及活化(163元)+斜面传代(87元)+菌的稀释和计数(467元),合计为717元。
2.2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由于当前培养基种类繁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势必给检验带来一定的影响,最终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针对这一问题,201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了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这一项目,以确定培养基质量是否满足检验所需要求。
它包括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对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回收率测定法,即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应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2]。
控制菌检查是用于检查某些特定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白色念珠菌7种,它的适用性检查项目包括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相应的参考费用见表1。
2.3计数方法验证
2.3.1无抑菌性的供试品我们直接采用平皿法(1ml/皿)分别对每种代表菌株一一进行验证,验证试验一般分为试验组、菌液组、供试品组,而且要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且任意一次试验组的菌数回收率均不应低于70%[3],只有这样验证方法才算通过。
2.3.2有抑菌性的供试品首先应先采用平皿法进行验证试验,如果回收率不满足要求,应依次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因此,此类样品的检验费用应再进行追加,而不是一概而论。
我们根据以往的试验经验,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验证方法。
其中,细菌计数主要以平皿法(1ml/皿)、稀释法(0.5ml/皿)、稀释法(0.2ml/皿)和薄膜过滤法(冲洗液为500ml)为主;霉菌以平皿法(1ml/皿)为主,相关检验费用见表2。
2.4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验证时,依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验证的菌株。
试验组验证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增菌、分离、纯培养、革兰染色和生化鉴定几个步骤。
同计数验证一样,如果样品抑菌性很强,常规法无法进行增菌,也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
我们结合平时的试验耗材,对主要的7种控制菌的方法验证费用(包括检查费用)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以常规法为主。
具体费用见表3。
3 建议
药品检验成本应以检验项目为单位,分为能源资源消耗成本摊入成本、一次
性实验耗材成本、多次性使用实验耗材成本、仪器及配套设备损耗成本(本文未考虑)、检验人员的工费(本文未考虑)五个部分进行计算。
我们以2010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验标准为依据,结合表2和表3对不同品种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检验成本做了小结(见表4),也得出了一个成本费用的参考数字2400元。
也就是说,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限度的相关标准,一个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投入成本费用大概在2400元左右,这还没有把检验人员的工费(大概在2000元左右)考虑在内。
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以上得出的数据能予以参考,使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经费能够随检验标准及物价水平的变化等因素得以及时调整,避免因检验经费标准滞后影响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正常开展,制约药品的全检率,确保检验经费公正、合理、贴近实际,促进药品检验事业健康发展[4]。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79-88.
[2]马仕洪,杨美琴,刘鹏,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照培养基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药事,2012,26(8):847-851.
[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1-389.
[4]严佳,钟桂香,贺全山,等.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发展历程[J].药学实践杂志,2010,28(3):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