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_第二单元_探秘水世界_单元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_第二单元_探秘水世界_单元评估检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30分,)
1. 工业和医疗上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通常把氧气变成液氧装在天蓝色的钢瓶里,其结果是()
A.氧分子改变了
B.氧分子的间隔改变了
C.氧原子改变了
D.氧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2. 铝是一种“年轻”的金属:年以后才被大规模冶炼和使用.铝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A. B. C. D.
3.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不正确的是()
A.制备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B.做氢气可燃性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后点火
C.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停止加热,后把导管移离水面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4. 如图装置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
B.烧杯
C.长颈漏斗
D.玻璃棒
5. 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B. C. D.
6. 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A.酒精和水
B.食盐和泥沙
C.食盐水
D.铁粉和铜粉
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B.生活中常利用过滤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C.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事先要往烧瓶中放几片沸石,防止暴沸
8. 年月,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具有吸附性
B.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D.不可重复使用
9. 用如图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一种助燃性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10. 下列关于水的电解实验(如图所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试管中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D.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其体积比为
11. 臭氧是一种有鱼腥味的气体,它能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下列有关臭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臭氧是一种单质
B.臭氧和氧气性质相同
C.我们要保护地球上空的臭氧层
D.每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
12. 与普通水相比,固体水具有固态物质的物理特征.在常温下,不流动、不蒸发、摄氏不结冰,在
也不融化.它的外观看起来更象是有弹性的胶状体.下列说法的是()
A.固体水中的水分子之间不存在间隔
B.固体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C.固体水中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固体水是一种新物质
13.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B.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会改变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15.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B.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C.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在硬水里用肥皂洗衣服会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5分,)
16. 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它属于软水
17.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A.脆甜的饼干变软了
B.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刻有水滴滴下
C.在氢气燃烧的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
D.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表面“出汗”
18. 水是重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了解水、认识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肥皂水能区分硬水和软水
B.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其变成淡水
C.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D.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电解水时产生更多的氢气和氧气
19. 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
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浮渣
20. 一杯的纯净水,加盖盖好放在的室外,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状态改变
B.水分子无序排列
C.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水分子运动速率变慢
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21.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钠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顷刻间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2. 一位同学在做加热固体制气体实验,实验时,试管破裂.请举出三个可能导致试管破裂的原因:
________.
23. 科学研究证实,物质从宏观上讲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讲是由粒子构成,例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请你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填空.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________;
(2)氨气是由氮、氢两种________组成的;
(3)农药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晶体是________构成的;
(4)温度计中的水银是由________构成的.
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12分,)
24.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饮用矿泉水.如图是某饮用天然水部分商标图,图中列出了理化指标.据此回答题:
.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
.单质.原子.分子.元素
.这种饮用天然水呈()
.酸性.碱性.中性.无法确定.
25. 同学们在玩扑克牌的游戏中,都知道大牌可以赢过小牌.在我们的化学世界中,也可做同样的游戏,只是规则更多样.请在每个方框中填入一个给定的化学符号或物质名称完成游戏(笑脸是赢家,哭脸是输家).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4 小题,共计34分,)
26.(7分) 探究给物质加热方法.某同学做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水.试管: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处加热;试管: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试管: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分别是秒、秒、秒.请你回答:
(1)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为什么?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至少答出三点)
(3)上述实验,还存在哪些问题(举两例),有哪些改进意见?
27.(9分)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和图:
(1)放射源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倍;
(2)金箔厚度(等于),重叠了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有的甚至几乎达到,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________.
(2)金箔包含了层金原子,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是实心的.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大的核
(3)在图中线条中,不可能是粒子(带正电)的运动轨迹的是________.
.....
28.(9分) 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目前只能是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中的一种.
(1)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蒸馏水,理由是________.
(2)为确定该液体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反思交流】
(3)大家认为标签受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通过学习大家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缺乏,而海水淡化是未来生活一种重要来源.自然界中的溴元素绝大多数存在于海洋中,其元素符号为,根据中文名称“溴”推测: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________(填“左侧”、“右侧”或“中部”).
(5)小明同学从水产市场带回一瓶浑浊的海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你参与实验并回答:
①加入絮凝剂的作用是__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下列对该操作①过程及结果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
.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该操作是利用颗粒大小不同将混合物分离
.该操作之后得到的“水”仍是咸的.该操作之后得到的“水”可以饮用
(3)请仔细观察图三幅图.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操作②应选用三幅图中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29.(9分) 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如图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铝原子在反应中易得电子
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价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和混合溶液进行了图实验,并对溶液和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①只有②、③、
[交流讨论]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填标号),其理由是________.
[实验探究]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的成分,请将表填写完整.
少量,滴加
(3)在炼铁炉中焦炭的作用是通过燃烧提供能量和________;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黄铜(合金)与稀硫酸在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_第二单元_探秘水世界_单元评估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30分)
1.
【答案】
B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业和医疗上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通常把氧气变成液氧装在天蓝色的钢瓶里;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此变化为物理变化,则物质的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解答】
解:、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氧分子没有改变,故错误;
、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正确;
、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为物理变化,氧原子没有改变,故错误;
、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为物理变化,氧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错误.
故选.
2.
【答案】
A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
根据各元素的元素符号和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律回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
解:、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故正确;
、错误,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故错误;
、这是银的元素符号,故错误;
、这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错误;
故选.
3.
【答案】
C
【考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
、制备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防止气密性不好,浪费药品;
、做可燃性实验时,都得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使用;
、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步骤不能颠倒.故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解答】
、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说法错误,因为“制备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防止气密性不好,浪费药品”,故正确;
、做氢气可燃性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后点火,说法正确,故正确;
、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说法错误,故错误;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说法正确,故正确。

4.
【答案】
C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过滤操作装置图中所用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由过滤操作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中使用了铁架台,故选项错误.
、由过滤操作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中使用了烧杯,故选项错误.
、由过滤操作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中没有使用长颈漏斗,故选项正确.
、由过滤操作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中使用了玻璃棒,故选项错误.
故选:.
5.
【答案】
C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元素的简单分类
【解析】
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依次氧、硅、铝、铁.
【解答】
解:由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可知,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依次氧、硅、铝、铁.所以,地壳中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所以:
、氧元素是含量最多的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硅是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地壳中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符合题意;
、铁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6.
【答案】
B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过滤: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看四个选项中哪一个符合此条件,即是正确答案.
【解答】
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水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方法.
、酒精是可以溶于水的,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错误;
、食盐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正确;
、食盐可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错误;
、铁粉和铜粉均不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故错误.
故选:.
7.
【答案】
B
【考点】
硬水与软水
蒸发与蒸馏操作
【解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结合能产生大量的浮渣.
【解答】
解:、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正确;
、过滤不能除去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硬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浮渣产生,软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泡沫产生,能使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故正确;
、在烧瓶中放沸石能防止暴沸,故正确;
故选.
8.
【答案】
D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考虑;
、根据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考虑;
、根据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考虑;
、根据“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考虑.
【解答】
解:、“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故说法正确;
、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说法正确.
、“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故说法正确;
、“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所以可重复使用,故说法错误.
故选:.
9.
【答案】
A
【考点】
电解水实验
【解析】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回答.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两种气体,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
【解答】
解:、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描述错误;
、该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描述正确;
、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描述正确;
、甲试管收集的气体是氢气,乙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为氧气,由于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略大,所以气体的质量比约为,描述正确.
故选.
10.
【答案】
C
【考点】
电解水实验
【解析】
回忆教材中电解水的实验,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为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为能燃烧的氢气,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由此实验可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解答】
解:、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故正确;
、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故错误
故选.
11.
【答案】
B
【考点】
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解析】
、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解答;、根据分子种类的不同进行考虑解答;、根据臭氧层的作用考虑;、根据分子的原子构成解释,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臭氧的化学式,可知其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属于单质;故说法正确;
、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说法错误;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上空的臭氧层,故说法正确;
、根据臭氧的化学式可知每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故说法正确.
故选.
12.
【答案】
C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水的组成
【解析】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
【解答】
解:、固体水中的水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固体水中的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固体水中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固体水和液体水、气体水是同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13.
【答案】
B
【考点】
水的组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
、根据电解水的结论分析回答;
、根据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解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根据原子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答】
解:、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变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氧分子,形成氢气和氧气.故本选项解释正确;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变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氧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故选.
14.
【答案】
D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解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会改变,正确;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不正确;
故选.
15.
【答案】
A
【考点】
电解水实验
水的合成与氢气的燃烧
水的净化
硬水与软水
【解析】
、根据电解水属于分解反应而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进行解答;
、根据净水的方法进行解答;
、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解答;
、根据硬水中加入肥皂水的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
解:、电解水属于分解反应而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故正确;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正确;
、硬水里用肥皂洗衣服会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故正确.
故选:.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5分)
16.
【答案】
C,D
【考点】
水的性质和应用
硬水与软水
【解析】
根据蒸馏水的性质进行分析.蒸馏水是通过蒸馏的方法得到的水,其中几乎不含有其它物质,属于纯净物.
【解答】
解:、蒸馏水不是天然物质.其中水就是一种化学物质,故错;
、蒸馏水不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故错误;
、它清洁、纯净,由于缺少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故正确;
、纯净水中只含有水这一种物质,属于软水,故正确;
故选.
17.
【答案】
A,D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水的合成与氢气的燃烧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空气的成分中的水蒸气的证明方法.
【解答】
解:选项原因是对盛水的锅加热时,锅中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揭开锅盖时,水蒸气又遇冷变成了小水滴,这个水不是空气中的水而是过重的水.
选项原因是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的水附在烧杯内壁,遇冷变成的水雾,也不是空气中的水.
选项是因为饼干表面有一些细小的微孔,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使饼干变软.
选项是因为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饮料瓶非常凉,拿出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使水蒸气变成液滴沾附饮料瓶表面,使饮料表面“出汗”.
故选.
18.
【答案】
B,D
【考点】
硬水与软水
电解水实验
水的净化
【解析】
、根据肥皂水加入与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可以区分二者;
、明矾溶于水可形成胶状物,可以吸附一些杂质,但无法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所以无法使其变成淡水;、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分析;
、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解答】
解:、肥皂水加入水中,若泡沫丰富是软水,若浮渣较多,是硬水,故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说法正确;
、明矾溶于水可形成胶状物,可以吸附一些杂质,但无法除去水中的氯化钠等可溶性物质,所以无法使其变成淡水.说法错误;
、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说法正确;
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说法错误.
故选.
19.
【答案】
A,C
【考点】
硬水与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