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验收达标练(二十二)古代诗歌形象题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二)古代诗歌形象
题不分版本
〔二十二〕“古代诗歌形象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 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芜,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

②自然引出诗人的思归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蚕
[唐]于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单独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 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

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始皇长子扶苏墓。

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

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

④单于:曲调名。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秋兴
程馞[注]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

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渔船。

转过芦花不见。

[注] 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二、高考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调歌
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

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
山之上明星闪烁,那么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响。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选DE 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沉着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

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

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内人①
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宫门。

③窠:巢穴。

④红焰:指灯芯。

(1)以下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衬托出了华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选BD B项,“华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
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土!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此题可据此答复。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表达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

“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表达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