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3课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思维导图】
第13课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专题主线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其原因而言,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与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扩张性密不可分;就其阶段而言,则经历了雏形出现、进一步拓展、初步形成与最终形成的过程。

主线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

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主线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真题再现
1.(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史学研究视角和方法。

【解题思路】材料中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设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完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答案:B
2.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全面理解。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读懂表格数据。

工业革命期间国民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两倍多),工人实际工资总体有所增加,但在1797年有所下降,增速有限(不到一倍)。

依据二者的增幅数据比较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总收入增加较多而工人工资增加较少,表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据此,正确答案为D,A、B、C选项均与历史事实不符。

答案:D
3.(2018·全国Ⅰ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解题思路】首先提取情节,根据小说梗概可提取的情节主要有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并贩卖黑奴;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进行开发,建立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等等。

其次指岀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情节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可知开办种植园、贩卖黑奴,在海岛上建立领地等情节反映了近代早期西欧的殖民扩张;自学《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等等。

最后进行概述和评价,概述时要注意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如概述近代早期西欧的殖民扩张,需要指岀它的时间(始于新航路开辟)、地域(亚非拉地区)方式(武力掠夺、贩卖黑奴、商品贸易等)等要素;最后评价时要全面合理,辩证评价。

答案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四、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新航路的开辟。

把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重大影响,特别是它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要明确其扩张的目的、方式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3.工业革命。

要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特点,重点把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本考点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内容是命题重点。

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雏形初现、基本形成、最终形成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核心考点】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②政治方面: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2)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而言: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而言:促使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而言: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3)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④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国际贸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材料,使世界贸易范围规模迅速扩大。

(3)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的改变,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4)19世纪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三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17世纪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止于英国的崛起。

(2)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占据主导地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美几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课堂演练】
1.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哥仑布给我们带来贫困”
解析: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几乎遭受种族灭绝。

B、C不符合印第安人的角度,D表述程度不够。

因此选A。

答案:A
2.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中收集了1820—1931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如下表格),对
B.英国从此只奉行自由贸易
C.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就经济实力而言,美国与英国的差距在拉大
解析:B项表述中“只”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C项错误;题目表格反映的是英美两国的进口关税率,并未牵涉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故D项错误。

答案:A
3.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的是世界经济格局。

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其发展是一致的,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相一致,故A项排除,二战后日本逐渐失去殖民霸主地位,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1870~1900 年间”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国家逐渐兴起,且进行了工业革命,逐渐改変了经济格局,出观“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的现象,故C项正确, 自由贸易政策与题干所述观象无必然的逻辑关系, 故D项排除。

答案:C
五、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 (2018•江苏卷•T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
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岀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天津卷•T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A.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解析:依据“英国的业余科硏传统正在使英囯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岀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硏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B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C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岀现材料中现象,故D
项正确
答案:D
3.(2017•天津卷•T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据题干“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可知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标准,所以人们生活就不在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从而受制于于国家同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排除ACD;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变式提升】
1.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

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

这一“修正”
A.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并不会缓和社会矛盾,反而会引发济贫院外部分壮年男子的不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可以迫使这些人去寻找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家干预经济始于1933年罗斯福新政,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福利国家建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下图是1750年、1850年英国和法国一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
A.法国农业经济比英国发达
B.两国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
C.英国的人口总量多于法国
D.法国的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解析:材料英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法国,城市化进程超过法国,但不能据此推断法国农业经济比英国发达,故A项错误;英国城市化进程超过法国,体现出英国工业化超过法国,故B项正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法国,不能据此推断英国的人口总量多于法国,故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法国工业革命所处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B
3.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

”其意在说明
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解析:材料“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体现出大众教育的普及,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材料“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工业革命促进了大众教育的普及,教育下行,故B项正确;这场变革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材料没有体现出变革与社会精英的关系,故C项错误;大众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平等,故D项错误。

答案:B
五、课堂检测
1.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

“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

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解析:题干比较了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A项错误;题干中“缺乏人手的抱怨”,说明需要机器解决劳动力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问题,C项错误;题干比较了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资本家利润下降,“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结合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D项正确。

答案:D
2.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
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D.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一方面英国农业领域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等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变革, 故选A。

B、C两项属于英国目地运动开展带来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D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