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徐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徐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徐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明史·徐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徐渭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
为诸生,有盛名。
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__。
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
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
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
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
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寅、明臣亦颇负崖岸,以侃直见礼。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
藉宗宪势,颇横。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
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
入京师,主元忭。
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
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
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
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译文: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他十多岁时就能模仿扬雄《解嘲》,写了《释毁》一文,长期师从同乡季本先生。
做学生时,就有盛大名气。
总督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与歙县的余寅、鄞县的沈明臣一同担任__。
宗宪猎得白鹿,将要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一篇,送上朝廷。
学士把徐渭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倚重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
胡宗宪曾在烂柯山上宴请部下将领和官吏,大家喝到酣畅时,音乐响起,沈明臣即席写《铙歌》,有十个章节,其中有“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句。
胡宗宪兴奋站起身起,捋着自己的胡须说:“沈生,你是何等人物,写诗竟如此雄浑畅快!”当即下命把沈明臣写的《铙歌》刻在石头上,此后,胡宗宪对沈明臣宠信和礼遇与对徐渭的等同。
胡宗宪主管幕府,气势严肃庄重,将领、官吏们没有谁敢仰视。
而徐渭头戴角巾,身着布衣,只行长揖之礼,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
胡宗宪在幕府中若有紧急之事需要找徐渭,会让人夜深打开大营门口来等待徐渭。
徐渭有时喝醉了,来不了,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
余寅、沈明臣两人也很孤高自负,凭着刚毅梗直的品行受到胡宗宪礼遇。
徐渭懂军事,喜欢出奇妙计策,胡宗宪擒住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其中的谋划。
徐渭依凭胡宗宪的权势,很骄横。
等到胡宗宪被投入监狱,徐渭害怕灾祸及身,于是装癫狂,竟拿巨大的锥子刺自己的耳朵,深入几寸,还用椎子砸烂自己的阴囊,但都没有死掉。
后来,又杀死了后妻,被判死罪,关进监狱,他的同乡张元忭竭力挽救,才得免除死罪。
于是游历金陵,到达宣、辽等地,纵观各个边关险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结交为友。
进入京师后,做了张元忭手下。
张元忭用礼法来教导他,但徐渭不能听从张元忭教导,时间长了,(憋不住),就生气离开。
后来元忭去世,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哭后,也不告诉主人家自己姓甚名谁,就离开了。
徐渭天才高超,不同凡俗,诗文水平超出一般的人们。
善于写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很精巧。
他曾自己放言:“我的书法最好,诗歌次之,散文次之,绘画又次之。
”嘉靖年间,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为是平民身份,被他们摈弃。
徐渭愤恨他们用达官
贵人来欺压寒素之士,发誓不入这二人的帮派。
之后二十年,公安县的袁宏道在越中游历,发现徐渭残余的书册,把它拿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一同激动欣赏,于是就刻印了徐渭的文集,使流行于世。
《明史·徐渭传》
2、《明史·胡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胡松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胡松,字汝茂,滁人。
幼嗜学,尝辑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
登嘉靖八年进士,知东平州。
设方略捕盗,民赖以安。
再迁南京礼部郎中,历山西提学副使。
三十年秋,上边务十二事,谓:
去秋俺答掠兴、岚,即传箭征兵,克期深入。
守臣皆谂闻之。
而巡抚史道、总兵官王陛等备御无素。
待其压境,始以求贡上闻。
又阴致贿遗,令勿侵己分地,冀嫁祸他境。
今山西之祸,实大同贻之。
宜亟置重典,以厉诸镇。
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
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
更给牛种费,优复数年。
则我捐金十万,可得壮士二万。
拊而用之,皆劲旅也。
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大同最敌冲,为镇巡者较诸边独难。
今宜不拘资格,精择其人。
丰给禄廪,使得收召猛士,畜豢健丁。
又久其期,非十年不得代。
彼知不可骤迁,必不为苟且旦夕计,而边圉自固。
又必稍宽文纲,非大干宪典,言官毋得轻劾,以坏其成功。
至用间之道,兵家所贵。
今寇谍获于山西者已数十人,他镇类是。
故我之虚实,彼无不知。
今宜厚养死士,潜纵遣之。
得间则斩其名王、部长及诸用事贵人。
否亦可觇强弱虚实,而阴为备。
又寇贪而好利,我诚不爱金帛。
东赂黄、毛三卫以牵其左,西收亦不刺遗种,予善地,以缀其右,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顾,则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胜矣。
他所条析,咸切边计。
帝嘉其忠恳,进秩左参政。
松疏上,当事者已恶其侵官。
及迁擢,益忌之。
不畀以兵柄,令
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
寇大入,抵太原。
给事中冯良知遂劾松建言冒赏,无寸功。
纪功科道官张尧年、王珩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松虚议无补,遂斥为民。
家居十余年。
屡荐,辄报罢。
至三十五年,以赵文华言,起陕西参政,分守平凉。
复条严保甲、均赋税、置常平、简伉健数事。
三迁江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所部多盗,松奏设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将讨捕,以次削平。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以会讨广东巨寇张琏及援闽破倭功,两赐银币。
居三年,召理部事。
进左侍郎,改吏部。
迁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代郭朴为吏部尚书。
奏言:“抚按举劾,每举数十人,虚誉浮词,往往失实。
所劾犯赃,仅拟降调;罢软贪残,仅拟改教。
赏罚不当,人何所激劝?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
”帝嘉纳之。
松洁己好修,富经术,郁然有声望。
晚主铨柄,以振拔淹滞为己任。
甫七月,病卒。
赠太子少保,谥恭肃。
译文:
胡松,字汝茂,滁人。
幼年特别好学。
曾经收辑古代名臣的奏章,慷慨有经世之志。
嘉靖八年(1529)进士,任东平州知州。
设定计谋捕捉盗贼,人民得以安居。
后调职为南京礼部郎中,历任山西提学副使。
嘉靖三十年(1551)秋天,他奏上边关要务十二事,说:
“去年秋天俺答骚掠兴、岚两县,立即传令征兵,约定进击敌人,守臣都熟知这件事。
而巡抚史道、总兵官王陛等的守备防御则向来没有准备。
等到大兵压境,才向皇帝奏报俺答求贡。
又暗地里对敌人进贿赂,叫敌人不要侵略自己的分地,希望嫁祸给他人的防区。
现在的山西之祸,实是大同兵变所留下的。
应当尽快以重法进行处置,以勉励诸镇。
“大同自从兵变以来,壮士大多逃往漠北而被敌寇所用,现在应当招他们回来。
有携带牲畜及生产器械归来的人,这些东西归他们所有。
再给与他们牛及耕种费,免除数年赋役。
这样我们花费十万银两,可得到壮士二万人。
安抚而使用他们,都能成为劲旅。
怎能遗弃他们而资助强大敌人呢?
“大同是抗敌的最重要的要道,镇守这个地方的人比其他边关更难。
现今应当不拘资格,精心选择人才担任。
多给他禄粮,使得他能招收猛士,畜养壮健兵丁。
又让他长期任其职,不到十年不能代替。
他知道他不会突然调迁,一定不会有苟且的短期打算,这样边关防御自会牢固。
又应该稍微放宽法网,不是很严重地违反法典,言官不得轻易弹劾,以免破坏他成功。
“至于用间之计,是兵家所推崇的。
现今敌寇间谍在山西捕获的有数十人,其他城镇也与此相似。
所以我方的虚实,敌人无所不知。
现在应当厚养敢死之士,潜派到敌人那里去。
如果能得到机会就斩敌名王、部长及诸当权贵人。
否则,也可侦察敌人的强弱虚实,暗中好做准备。
“再加上敌寇贪婪好利,我们应该不惜金帛。
东边贿赂黄、毛三卫用以制其左方;西边收亦不敕遗部,给他好的牧地,用以连结其右方,让他们首尾受制,自顾不暇,则我方可以起承其敝,坐收全胜了。
”
他的逐条分析,都切中边关之要害。
皇帝嘉奖他的忠恳,进升他为左参政。
胡松的上疏,当事的人已厌恶他侵权。
等到胡松升迁后,就更加忌妒他。
不给他兵权,让他在三关听用,想以此来陷害他。
敌寇大肆入侵,抵达太原。
给事中冯良知于是弹劾胡松以空言冒赏,毫无寸功。
记功科道官张尧年、王衍弹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说胡松的提议是空谈,于事无补,于是胡松被贬斥为民。
回家乡居住十余年。
屡次被推荐,总未得到批准。
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因为赵文华的荐言,胡松被起用为陕西参政,分守平凉。
又逐条奏上严保甲、均平赋税、置常平仓、简选健卒数件事。
三次迁官后为江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官职巡抚江西。
江西多盗贼,胡松奏请设立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派将士讨捕盗贼,依次削平了盗贼。
进而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因为会师讨伐广东巨寇张琏及援助福建破倭贼之功,受到皇上两次赐赠银币。
过了三年,诏封为理部事。
进而为左侍郎,改派到吏部。
迁为南京兵部尚书,参与辅佐机务。
代郭朴为吏部尚书。
他向皇帝奏言“:
巡抚、巡按推举弹劾,常常推举数十人,虚誉浮词,往往失实。
所揭发的犯赃,只拟降职或调离;罢除懦弱贪残之人,仅让其改过。
这样赏罚不当,拿什么来激励规劝人呢?而且巡抚年终例行有册子献上,排列所属的官吏贤与不贤,现在搁置不行,请求告诫整治其中欺玩的人。
”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话。
胡松洁身自好,富有治理之术,颇有声望。
晚年掌管选拔官吏之权,以选拔滞于仕途的官员为己任。
刚刚任职七月,病故。
赠官太子少保,谥号恭肃。
3、《明史·麻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麻贵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麻贵,大同右卫人。
父禄,嘉靖中为大同参将。
贵由舍人从军,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
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十年冬,以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十九年,为阅视少卿曾乾亨所劾,谪戍边。
明年,宁夏哮拜反。
廷议贵健将知兵,且多畜家丁,乃起戍中为副将,总兵讨贼,贼尽平。
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诸部深入定边,营张春井。
贵乘虚捣其帐于套中,斩首二百五十有奇。
还自宁塞,复邀其零骑,会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
宁夏总兵萧如薰不能御,总督叶梦熊急檄贵赴援。
斩首二百三十有奇,获蓄产万五千。
帝为告庙宣捷,进署都督同知,予世荫。
二十五年,日本封事败,起贵备总兵官,赴朝鲜。
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
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贵别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亦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遮贼锋。
分兵三协;左李如梅,右李芳春、解生,中高策。
贵与杨镐督左右协兵专攻清正。
策驻宜宁,东援两协,西扼行长。
诸军至庆州,倭悉退屯蔚山,如梅诱败之。
清正退保岛山,筑三砦自固。
游击茅国器率死士拔其砦,斩馘六百五十,诸军遂进围其城。
城新筑以石坚甚将士仰攻多死明年正月二日行长来援俱溃既而败状闻,责贵以功赎。
与刘綎、陈璘、董一元分四路。
贵居东,当清正,数战有功。
会平秀吉死,官军益力攻。
明年三月,旋师。
进右都督,予世荫。
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
先后
承特赐者七,锡世荫者六。
及殁,予祭葬。
称一时良将焉。
(节选自《明史·麻贵传》)
译文:
麻贵,是山西大同右卫人。
父亲麻禄,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
麻贵由舍人从军,积累战功至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
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十年冬天,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宁夏总兵官。
万历十九年(1591),被阅视少卿曾乾亨弹劾,贬职发配边地。
第二年、宁夏哱拜反叛。
廷议麻贵是一名健将,善于用兵,而且供养了很多的家丁,于是起用为防地副将,统帅部队讨伐放人,叛贼全部被平定。
万历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集各部深入到定边,在张春井扎营。
麻贵乘敌人内部空虚,直捣河套敌人营帐。
斩首二百五十多级。
麻贵从宁塞回兵,又拦截敌人的零散骑兵,适逢敌人久留内地,辗转掠夺直到下马关。
宁夏总兵萧如薰抵挡不住,总督叶梦熊火速传令麻贵前往增援。
麻贵斩敌首二百三十多级,缴获牲畜物产一万五千。
皇帝为此祭告祖庙宣扬大捷,提升麻贵代理都督同知,给予世代荫封。
万历二十五年,日本受封失败,朝廷起用麻贵为备倭总兵官,奔赴朝鲜。
麻贵快马赶到王京,倭寇已经进入庆州,包围南原。
守将杨元逃跑,全州守将胨愚衷也逃跑了,倭寇乘机直逼王京。
麻贵另外派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也命令都体察使李元翼从忠清道出发拦击敌前锋。
分兵三协:左边为李如梅,右边为李芳春、解生,中间为高策。
麻贵与杨镐率左右二协兵力专门攻打清正。
高策驻守宜宁,向东援助两协,向西扼制行长。
各军到庆州,倭寇全都退守蔚山,李如梅引诱敌人深入并将他们击败。
清正退回保守岛山,修筑三座营寨自守。
游击茅国器率敢死队拔取敌人营寨,斩首六百五十级,各军于是进围岛山城。
岛山城刚用石筑成,很坚固,将士仰攻死亡很大。
第二年正月二日,行长来增援,明朝军队都被击溃。
不久失败的情形传来,皇帝责令麻贵立功赎罪。
麻贵与刘綎、陈璘、董一元分兵四路。
麻贵居东,抵挡清正,多次战斗,都有战功。
正好平秀吉死,官军更加努力进攻。
第二年三月,率师凯旋,提升右都督、给予世代荫封。
麻贵刚毅矫健、灵活,善于用兵,在东西两边都立下战功。
光后得到
七次特别赏赐,六次赐给他世代荫封。
等麻贵死后,朝廷给予他祭葬。
号称一时之良将。
《明史·麻贵传》
4、《明史·郭登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郭登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
幼英敏。
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
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
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
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
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
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
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
”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
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
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
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
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
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
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
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
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
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
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其秋,以疾召还。
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
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
登去,大同人思之。
成化八年卒。
赠侯,谥忠武。
登为将兼智勇。
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
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
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
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
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译文: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
从小聪颖敏捷。
等到长大成人,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兵法。
正统年间,郭登跟从王骥征讨麓川有功,被提升为锦衣卫指挥金事。
郭登又跟从沐斌征讨腾冲,因功升任代理都指挥金事。
十四年,皇帝北征,郭登护卫到大同。
郭登对学士曹鼐、张益说“皇上应当进入紫荆关”,(那二人)不听,于是导致失败。
在那个时候,大同军士大多战死,城门白天关闭,人心惶惶。
郭登慷慨勉励,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慰问死者的家属和受伤的将士,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敷上药物,说:“我发誓和此城共存亡,不让你们单独死去。
”景泰元年春,侦察得知敌寇几千骑兵,从顺圣川侵入在沙窝扎营。
郭登率兵跟踪,大败敌兵,追到考格山,斩首二百余人,获得被掠夺的人畜八百多。
边将自土木堡之败以后,畏惧退缩没有敢于与敌作战的。
郭登率领八百人打败敌人几千骑兵,军队士气为之一振。
捷报奏报朝廷,郭登被封定襄伯,朝廷给予他世袭的铁券。
当时镇守宦官陈公妒忌郭登。
恰巧有人揭发陈公谋求受贿,陈公怀疑是郭登主使,就与郭登结怨。
皇帝对于谦说:“大同是我的屏障。
陈公与郭登如此,将拿什么守卫?”朝廷派右监丞马庆取代陈公,郭登更加感激奋发。
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
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一营几十人不能生还的,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
上皇已回,代王朱仕壥赞颂郭登功劳,请求颁发救书奖赏慰劳。
兵部称郭登已封为伯,才作罢不再封赏。
二年,郭登因为年老多病乞求退休,皇帝不允许。
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
这年秋,郭登因病被召回京。
郭登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
等到此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郭登离去,大同人很想念他。
成化八年,郭登去世。
赠侯爵,谥号忠武。
郭登为将智勇双全。
他曾经凭想象建造“搅地龙”,挖深沟,用土木覆在上面像平地一样,敌人进入阵中,发动机关,敌人自相撞击,一会儿全都陷入坑中。
他又仿照古制建造偏箱车,车中藏有火器,上面插有旗帜,以钩环相互联络,排列成阵,攻守都
可使用。
他的军队以五个人为一伍,教导他们在神祠盟誓,一个人有功,五个人一起受赏,责罚也是如此。
十伍为一队,队中以能拉开六十斤弓的人作先锋。
十队以一名都指挥统领,命令他们战功不要相互阻挠,犯罪有专人负责,一时被人们称赞。
《明史·郭登传》
5、《明史·雍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雍泰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雍泰,字世隆,咸宁人。
咸化五年进士。
雍泰,字世隆,咸宁人。
成化五年进士。
除吴县知县。
太湖涨,没田千顷,泰作堤为民利,称“雍公堤”。
民妾亡去,妾父讼其夫密杀女匿尸湖石下。
泰诘曰:“彼密杀汝女,汝何以知匿所。
且此非两月尸,必汝杀他人女,冀得赂耳。
”一考而服。
召为御史,巡盐两淮。
灶丁①无妻者,泰为婚匹。
出知凤阳府。
父忧去,服阕起知南阳。
余子俊督师,荐为大同兵备副使,擢山西按察使。
泰刚廉,所至好搏击豪强。
太原知府尹珍涂遇弗及避,泰召至,跽而数之。
珍不服,泰竟笞珍。
珍诉于朝,且告泰非罪杖人死,逮下诏狱。
王恕请宽泰罪,会事经赦,乃降湖广参议。
转浙江右布政使,复以母忧去。
起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
官马死,军士不能偿,泰言于朝,以官帑市。
边军贫,有妻者辄鬻,泰请官为资给。
尚书周经因令贫者给聘财,典卖者收赎,军尽欢。
参将王杰有罪,泰劾之,下泰逮问。
泰又请按千户八人,帝以泰屡抑武臣,方诏都察院行勘。
而参将李稽坐事畏泰重劾,乞受杖,泰取大杖决之。
稽乃奏泰凌虐,帝遣给事中徐仁偕锦衣千户往按。
杰复使人讼泰妄逮将校至八十六人,并及其婿纳赂事。
法司核上,褫②为民。
武宗立,给事中潘铎等荐泰有敢死之节,克乱之才。
吏部尚书马文升遂起泰南京右副都御史,固辞不赴。
许进为吏部,复起前官。
擢南京户部尚书。
刘瑾,泰乡人也,怒泰不与通,甫四日即令致仕。
谓进私泰,遂削二人籍,而追斥马文升及前荐泰者尚书刘大夏等为民。
泰归,居韦曲别墅,不入城市。
瑾诛,复官,致仕。
年八十卒。
泰奉身俭素贵宾至不过二肉为尚书无绯衣及卒家人始制以敛天启中追谥端惠。
(节选自《明史·雍泰传》,略有删改)
【注】①灶丁:盐工。
②褫(chǐ):褫夺,革除。
译文:
雍泰,字世隆,咸宁人。
成化五年中进士。
授官吴县知县。
太湖涨水淹没田地千顷,雍泰修建堤坝爲人民带来便利,称爲“雍公堤”。
一个百姓的妾逃跑,妾父状告她的丈夫把她秘密杀害后藏尸于太湖的石头下。
雍泰责问他説:“他秘密杀害你的女儿,你怎麽知道藏匿的地方?而且这并非两个月的尸首,一定是你杀了别人的女儿,希望得到钱财罢了。
”一审讯,罪犯果然服罪。
召任御史,巡察两进盐政。
没有妻子的盐工,雍泰帮他们成家。
出任凤阳知府。
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起用爲南阳知府。
余子俊督师,推荐雍泰爲大同兵备副使,升任山西按察豪强势力。
太塬知府尹珍与他在路上相遇时没来得及让路,雍泰便把他叫到面前,令尹珍跪下后责备他。
尹珍不服,雍泰竟鞭打他。
尹珍上诉朝廷,并告发雍泰殴打无罪的人致死。
雍泰被逮捕入钦犯监狱。
王恕请求饶恕雍泰,恰逢因事遇赦,便降职湖广参议。
弘治四年,转任浙江右布政使,又因母亲去世离职。
起用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
官府的马死亡,边防兵士无力赔偿,雍泰便向朝廷进言,用公家的钱买马。
边防士兵贫困,有妻的人穷得把妻子也卖了,雍泰请求官府资助他们。
尚书周经因此命令给没有妻室的贫困士兵提供聘金,给典卖妻子的士兵赎妻的赎金,军士皆大欢喜。
参将王杰有罪,雍泰弹劾他,朝廷将王杰交给雍泰逮捕审讯。
雍泰又请求审察千户八人。
皇帝因雍泰多次压制武臣,正命令都察院勘查。
而参将李稽因事犯罪害怕雍泰从重弹劾,请求接受杖刑,雍泰用大棍棒打了他。
李稽于是上告雍泰凌辱虐待他,皇帝派给事中徐仁偕同锦衣千户前往审察。
王杰又让人跑到午门外登闻鼓下.击鼓上告雍泰任意逮捕将校达八十六人,并提及他的女婿收受贿赂之事。
司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