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健康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据1982年联合国第37届会议规定人到60岁便是进入了老年;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就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1999年世界60亿人口日的有关报道,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随着生物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并因此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心理健康已受到学术界的注视,随着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显重要。
1 老年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
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健康”的定义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西方不少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始尝试用人本主义观点重新审视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学者指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还有的学者将心理健康概括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正常,包括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正常。
其涵义为:(1)个体心理活动内部一致,知情意3心理过程协调。
(2)个体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统一,表现一致,即主观反映与客观现实相符。
(3)个体与环境协调,人际关系和谐。
(4)人格健全,个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最近,有研究者总结: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的统一是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现和重要检测体系;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是用“标准”对心理健康进行描述,实际上,这是对心理健康因素结构的探讨。
用“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描述的主要观点: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1.3老年期
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老年期”是指一个人在其人生过程中从“成年期”(或壮年期,大约25 至40 岁)经由“中年期”(大约41 岁至64 岁)而进入年老(65 岁以上)的阶段。
可是随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态度,对“年老”的看法有所不同,不能用生物年龄而且人工地划分其界限,也难以职业或其他社会功能来硬性地分别界限。
在社会学、公共卫生与医学界里,为了方便讨论与统计,一般都使用60 岁为老年期的开始。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老年期属于人生全程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有其自身
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发展任务。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的改变也是老年期的重要适应课题。
可见,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要建立在该群体的发展特点之上。
从四、五十岁的中年期开始,伴随视、听、消化系统等生理机能发生变化,记忆力、判断力、情绪情感、性格与态度等心理方面也发生改变;面对躯体与精神上的变化,老年人需对自己的生活随时进行调整与适应。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也不同于成年人,子女不在身边、退休后社会活动时间充裕等等,都是老年期较为突出的特点。
因此,从壮年期步入老年期,老年人如何适应身心及社会关系方面的改变,并且努力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以积极的态度度过晚年,是老年心理健康理论探讨中的关键问题。
2 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和性别差异
2.1.1健康状况
张美兰等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SCL- 90、HAMD(抑郁量表)、HAMA(焦虑流量表)对75 例老年期痴呆病人及65 例老年非痴呆病人的主要照料者进行测查。
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照料者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老年非痴呆病人照料者,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是主要的心理问题。
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得多;痴呆病人照料者的抑郁、焦虑障碍者的比率分别为46.67%和53.33%,显著高于非痴呆病人照料者[1]。
邢华燕、倪居采用SCL-90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对郑州城区116例高血压患者和186名健康者进行调查。
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较差,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支持量表(SSRS)总分、主观支持、倾向性、稳定性和精神病性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卫生服务,可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2]。
刘靖等人对城市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与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采用SCL- 90 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0 例冠心病和186 例健康者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较对照组差,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子女数、社会支持和人格特点有关。
建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其心理卫生服务、对于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防治冠心病可能有重要意义[3]。
谢秀梅,李别非,余国龙对老年慢性病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老年慢性患者存在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老年人是多病共存,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但服10多种药物可能会使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受到某些损害[4]。
赵凤臣等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较差,社会支持较健康老年人少。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卫生服务,对防治老年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5]。
2.1.2体育锻炼
马晓云等人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了解不同锻炼方式与西安城区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坚持健身活动的中年组和老年组身心健康状况均呈现良好态势[6]。
罗兴华等人探讨不同体育锻炼周期对老年妇女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提高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不同锻炼周期对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必须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显著。
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7]。
崔熙芳等人研究表明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
健身锻炼要持之以恒,从易到难,要掌握好
运动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健身锻炼应构成一个固定的体系,应包括下列几个部分:保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培养积极情感的锻炼手段;加强和完善心血管系统的训练手段;完善呼吸系统和机体免疫系统;促进骨骼和肌肉完善的训练手段;保持正常体重和清除机体内有害物质的手段[8]。
2.1.3性别差异
梅锦荣根据554名年龄在70以上的老人所作的调查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有较多的心理症状和抑郁表征,且对生活有较大的不满。
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与教育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对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年龄并没有显著的关系,但与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却密切相关。
本研究表明,若以社会人口特征预测老人的心理健康,性别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9]。
李娟发现在低学历老年人中,男性除了人际因子分低于女性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女性[10]。
张兰君等人发现男性老年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得分均低于女性老人;在快乐感上,城市老人得分均低于乡村老人,女性老年人得分均高于男性老人,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城市老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乡村老人组,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老人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等因子分均高于女性老人[11]。
2.2婚姻状况、养老方式和社会支持
2.2.1婚姻状况
杨碧漪发现丧偶对人的精神打击最大,进而容易引发各种精神障碍。
老年妇女的精神卫生状况在年龄大小方面区别不大,而丧偶被试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低于未丧偶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12]。
梅锦荣发现丧偶的男性则比较缺乏生活的满足感[13]。
婚姻状况是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夫妻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精神上相互依赖,互为寄托,形成了紧密的感情联系,一旦丧偶或离异,就会感到孤独无依,情绪抑郁,导致生活幸福感的降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旦失去老伴就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很大损伤。
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丧偶意味着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无人照料;对于女性老年人来说,丧偶意味着妻子角色转变为寡妇角色再转变为自我角色,孤独与悲哀有时会伴其一生。
丧偶是一重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身心都有重大影响。
因此,重视老年人的再婚问题是改进和保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2.2.2养老方式
吴振云等人比较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采用自编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评定对象为441例年龄55~106岁集中养老者和1010例年龄55~96岁北京城区居家养老者。
发现两类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类似特点:心理健康水平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年龄差异不显著。
居家养老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集中养老者。
两类养老方式最大区别在于养老机构中亲情纽带作用减弱,老年人缺少天伦之乐,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这提示当前养老机构应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物质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已提到日程[14]。
范悦斌等人发现社区养老优于家庭养老。
两种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15]。
2.2.3社会支持
陈立新探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在有轻度及以下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邻居、同事、家人、经济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多朋友、同事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家人支持和较多安慰支持能分别显著改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16]。
2.3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别
2.3.1受教育程度
吴振云等人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14]。
陈天勇发现,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高学历老年人在多种认知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低学历老年人,相当于低学历青年人的水平。
高学历老年人群的内部差异性较小,说明教育因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由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学历老年人中,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在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是一致的[17]。
2.3.2 城乡差别
王玲凤、傅根跃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在SCL-90的9个项目上的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退休老人。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退休老人差[18]。
张兰君等人采用情感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等对西安市城乡老年人进行自评问卷调查。
发现城市老年人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村老人[11]。
2.4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
2.4.1人格特征
严建雯、李安彬发现外倾性、精神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可直接预测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
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是影响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外倾性和神经质通过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间接预测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19]。
黄希庭等人发现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生理自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自我。
老年人自我概念水平的高低显著地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尤其是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化、忧郁、恐怖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的表现程度[20]。
陈立新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稳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情绪不稳定的老年人[21]。
2.4.2应对方式
黎春虹发现老年人应对方式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而发生变化,男性、低年龄组、文化程度高和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的应对方式更趋向于成熟。
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显示,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成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成正相关[22]。
陈立新探讨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社会再适应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武汉市随机抽取的442 位60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压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压力越大,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解决问题、自责和幻想三种应对方式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调节压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反之,采用自责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23]。
3 现在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3.1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测量法和调查法。
目前我国学者使用的量表多为scl-90、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一般生活问卷等等。
这些问卷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
还有很少一部分问卷是由研究这自己编制的,信度和效度都不是很理想。
3.2研究范围局限
目前的研究范围不全面。
研究城市老年人的居多,农村老年人的研究缺乏。
研究发达地区的比较多,研究西北落后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某一方面或某两个方面因素的比较多,研究整体的老年心理健康结构建构的比较少。
3.2问题研究多,解决对策不具体
目前我国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在探讨解决对策时比较宽泛,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的很少。
3.4未来研究的方向
我认为不能单独就某些量表或某次调查做出草率结论,老年心理健康与诸多因素有很多联系,应该把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研究老年心理健康,建立完整的老年心理健康理论。
研究方法多样化,测量工具本土化,研究对象全面化,研究结果实用化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美兰,许明智,杜耀民.老年痴呆病人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6年14卷4期.
2邢华燕,倪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11月22卷11期.
3 刘靖,宋金伟,何俐.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与相关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35卷4期.
4 谢秀梅,李别非,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
5 赵凤臣,韩秀敏.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6 马晓云,李静,张兰君,赵柏林,郑亚绒.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心理学,2006年9月第9期.
7 罗兴华,陈昆明,谭先明.二十四式太极拳对女性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不同锻炼周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28卷第3期.
8 崔熙芳.体育锻炼对保持老年人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9月第12卷第3期.
9 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年第3卷第4期.
10 李娟,吴振云,许淑莲.北京市城区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年22 卷5期.
11 张兰君,马武玲,杨兆兰.西安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12 杨碧漪.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2期.
13 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年第3卷第4期.
14 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年11月第23卷.
15 范悦斌,张国臣,张佐涛,刘敏,孙传伟.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4月第18卷第4期.
16 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第29卷第4期2005年7月.
17 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11期.
18 王玲凤,傅根跃,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11卷第2期.
19 严建雯,李安彬.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3月.
20 黄希庭,陈传锋,余华.老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1998年6月第4卷.
21 姚远,陈立新.老年人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05年第4期,
22 黎春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10月.
23 陈立新,姚远.老年人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西北人口,2006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