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15日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
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
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
未稍止。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
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
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
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
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
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
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随着朝代更迭,杂
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
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
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 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
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
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
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
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 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
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 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
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 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
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
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
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
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
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
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
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
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
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
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
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
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
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
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
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
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
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
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
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
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
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
”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
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
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
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
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注意,更没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5.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
6.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
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
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
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
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
考古不易,考今更难。
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
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
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
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
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
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
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认为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
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
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
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
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
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
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遣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认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
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9.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时言事者众,诏阁门,非涉侥望乃许受之。
由是言路稍壅。
泌抗疏陈其不可,且言:“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
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淳化
..二年,久旱,复上言时政得失。
王禹偁上言:“请
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
”泌上言曰:“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是疑大臣以私也。
今陛下囊括宇宙,总揽英豪,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
王禹偁昧于大体,妄有陈述。
”太宗览奏,即追还前诏。
会修正殿,颇施采绘,泌复上疏驳之。
亟命代以丹垩,且嘉其忠荩。
一日,得对便殿,太宗称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
”太宗动色久之。
时,群臣升殿言事者,既可其奏,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
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金谷送三司。
从之。
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
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
”不报。
真宗初,边人屡寇。
泌上疏曰:“敌所嗜者禽色,所贪者财利,余无他智计。
先朝平晋之后,若不举兵临之,但与财帛,则幽蓟不日纳土矣。
察此,乃知其情古犹今也、汉祖、明
皇所用之计,正可以饵其心矣。
”近制,文武官告老皆迁秩
..。
泌言:“请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历任犯赃者,听从便。
”诏可。
徙知福州,代还,民怀其爱,刻石以纪去思。
大中祥符五年,疾革,服道士服端坐死,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谢泌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B.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C.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D.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B.“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伏”本指“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臣下对君王的敬辞。
D.“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泌敢于直言,善于说理。
针对朝政中的某些现象,谢泌敢于直言心中的想法;同时他经常借助历史中的人、事进行说理,进而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
B.谢泌精通军政,颇有主见。
面对边境战事,谢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敌人发动战争的本质动机,并劝示皇帝要效仿汉祖、明皇等帝王处理边境事务的计策。
C.谢泌心性细致,受帝赏识。
谢泌不仅对国家大事颇为关心,而且对皇帝的饮食起居等琐事也挺关注;他曾建议皇帝减轻工作强度,得到了皇帝认可与赏识。
D.谢泌理政有方,深得民心。
谢泌曾任地方官员;在地方理政的时候,他深受民众的爱戴;任期结束的时候,民众以刻石立碑的形式记录并感念他的恩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
(5分)
(2)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
(5分)
(二)诗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富春
吴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①,也应花里有秦人②。
严光③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④更问津。
注解:①谢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
②秦人:指桃花源里隐居的人。
③严光:字子陵,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
④桡:船桨。
问津:问路。
孔子迷路,使子路向隐者问津而遭到讥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随着船的行进,富春山水好似在热情地送迎诗人,诗人以比拟手法写富春山水的可爱。
B.第二句写诗人从船上观赏雨后傍晚时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这里山翠水绿,清新如画。
C.第三四句写江上的帆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潮落后露出江中的沙洲,飞鸟频下啄食。
D.后两联用典,这里既有诗人谢灵运,也有隐耕于此的严光,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典雅畅达。
E.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先写在船上所见之景及对船行的感受,再即景
抒情。
15.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色彩冷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描写音乐效果,又描写秋夜静寂月色的两句诗是:“,。
”
(3)《过秦论》中点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
....的改革方案的初稿。
②新农村建设、新民居规划,应该考虑“门前地”问题,全盘考虑大街小巷的“高度”
平衡;而邻里之间,也应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切莫只图自己舒服,而不惜以邻为壑
....。
③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令观众刮目相看
....、赞叹不已。
④刚从青岛到北京的刘锡禧大爷握着客运组长张润秋的手连连道谢,感谢她对自己的热
情帮助和具体而微
....的照顾。
⑤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
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
⑥正是这些懂得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
....,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
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