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诗词鉴赏(集锦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诗词鉴赏
《临江仙》诗词鉴赏(集锦15篇)
《临江仙》诗词鉴赏1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释】
①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
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④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
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赏析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
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
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
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
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
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
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
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
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赏析】
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
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
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
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
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
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
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
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
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
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临江仙》诗词鉴赏2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几许:多少。
扃:门外之亲,引用为关闭之意。
萼: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
秣陵:战国楚置金陵邑,秦时称秣陵,以后又多次更名。
这里的“秣陵”为古名的沿用。
孙吴时又改名建业,东晋建兴初改为建康,隋又易为江宁。
同理,此词中的“建康”也是古地名的沿用。
两名实指一地,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老:《花草粹编》等作“客”,今据赵万里辑《漱玉词》。
建康:即南京。
《花草粹编》等作“建安”,《乐府雅词》作“远安”。
远安在今湖北,清照未至此地。
建安在今福建,王仲闻以为清照似曾至此地。
试灯:正月十五为灯节,节前预赏试灯。
【赏析】:
《临江仙》系易安从明诚守建康时作,当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春为是。
该词引前人句入词,浑化无迹。
两组对仗的运用,深化了词旨,增强词的建筑美、韵味美。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临江仙》诗词鉴赏3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宋代: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译文
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
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
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注释
《临江仙》:词牌。
双调小令,唐教坊曲。
上下片各有三处平韵,五十八字。
柳永演为慢词,上片五处平韵,下片六处平韵,共九十三
字。
挼(ruó)蓝:形容江水的清澈。
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
兰桡(raó):兰舟,船的美称。
桡,桨,借代为船。
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
危,高。
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创作背景
此词乃绍圣三年(1096)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
“千里潇湘”,是词人的泊舟之处,也是昔日屈原等迁客骚人乘舟经行的地方。
词人因被贬郴州而夜泊湘江,与当年屈原、贾谊等人因怀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
引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赏析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
《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
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
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
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
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
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
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
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
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
“妃”,指湘妃。
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
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
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
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
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
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
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临江仙》诗词鉴赏4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
[1]扃(jiōng):门环、门闩等。
在此谓门窗关闭。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赏析/鉴赏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
貌写闺情,实蕴国恨。
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
“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
“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
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
“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
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 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
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
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临江仙》诗词鉴赏5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翻译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
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
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
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落尽:凋谢之意。
翻:翻飞。
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
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模糊不清。
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
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持:拿着。
罗带:丝带。
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
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
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
“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
三句“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
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春夏交际的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
有人说,“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为:“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
”(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
分析起来,不失其理。
李煜这位南唐后主尽管做得很不称职,但国势危亡、百姓罹难这样的大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己无大计、士无良策,虽然终日忧思,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以典喻今,以思妇喻忧恨,当是不可免的。
想必当此围城之时能作此春怨词,思妇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
接下来二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思妇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
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
“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
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倒贯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词写景徐徐道来,写情却有突兀之语,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
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正如陈廷焯《别调集》中所云:“低回留恋,宛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
”
创作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这一年,他三十九岁。
次
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
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国伤亡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十分沉痛。
《临江仙》诗词鉴赏6
原文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旧游帘幕记扬州。
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
天涯万一见温柔。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译文
①澹:“淡”的异体字。
②风流:这里指风韵。
赏析/鉴赏
史达祖曾事权奸韩侂胄,掌文书,颇有权势。
后韩败,史亦贬死(见《浩然斋雅谈》)。
可见他的人品远不如姜夔,但他的词典雅工巧,却与姜词相近,汪森云:“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史达祖等羽翼之”(《词综》序)。
这首小令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
词人不仅能设身处地写出女主人公思人的情境,而且能细腻地描画出女主人公的思绪,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上阕着重写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心境。
开首二句的构思就极为精巧,词人把抽象的“愁”情与无形的“西风”都人格化,它们仿佛早有约会似的,每年要到清秋时节前来赴约,相聚在一起,这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心情作了十分富有诗意的表达。
“旧游帘幕记扬州”是对思情的极为简练而又非常具体的概括:女主人公当年与她的情人在风月繁华的扬州曾有过一段令人销魂的经历,他们曾在一起偎依相游,曾在帘帏帐幕中卿卿我我。
而今“一灯人着梦,双燕月当楼”——独自一人在一盏孤灯下梦魂萦绕,夜半醒来只见当空一轮明月照着高楼,清辉中还瞥见屋粱上栖息着一双相依相伴的乳燕。
词人在这里以“双燕”反衬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燕影双双更比照出闺中人形单影只的凄楚。
下阕写女主人公思人时的微妙心理活动。
“罗带鸳鸯尘暗澹”,绣着鸳鸯的罗带已被岁月的风尘消蚀得暗淡无光,它表明女主人公翘盼游子久久不归懒于梳妆打扮,鸳鸯带已弃置久矣,但她又觉得应该整顿精神保持自己仪容的美貌风流。
“天涯万一见温柔”给这一心理活动作了交代:原来她怕天涯游子万一归来见到自己衣冠不整而失却了爱恋的柔情密意。
最后二句“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是女主人公内心声音的坦诚流露,她遥向远方的情人倾诉:我形容瘦损是因对你的思念而这般消瘦,人们看到我这样憔悴而议论我,羞赧我,我甘愿为你而羞!至此一个痴情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之情已尽现无遗。
《临江仙》诗词鉴赏7
古诗原文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译文翻译
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
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
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
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
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
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注释解释
汀州: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
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
船的美称。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灞(bà)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
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
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
青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
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
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
楚峡即指巫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
首句指明地点,时间。
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
“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
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
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
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
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
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
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
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
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
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
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
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
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
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
“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
“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
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
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
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
消逝。
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
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
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
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
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
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临江仙》诗词鉴赏8
古诗原文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翻译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
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解释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
居。
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蓦(mù):愿意为上马、超越,此处意为“突然”。
在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中,原文共11句,因为受各影视、文学、音乐等作品(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广为流传的是前四句。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
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
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
“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
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
“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