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逆反心理严重。
这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的心理。
许多家长和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盲目地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学习包袱,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苦海无边”的感觉,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
师生之间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变得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对立。
小学生李*的母亲家教很严,甚至对他放学时间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李*对母亲的这种安排极为反感。
有一次晚上八点多,母亲打电话向我询问孩子未到家的原因。
原来是他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他的妈妈。
2、嫉妒心泛滥。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聪明活泼,他们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看到别人的同学比自己强时,心里就极不舒服,看不得别人的好,一味地否定别人。
嫉妒之心使小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3、普遍存在逃学与厌学情绪。
有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宽严失度。
有的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
有位家长把一个9岁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等,结果孩子由于过于紧张造成抽动——秽语综合症。
2、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现在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再加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媒体等信息,使孩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使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没有一点的承受能力,这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再加上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容易产生冲动,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教师忙于应试教育,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
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就不了了之。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3、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