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4期
第31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人口相对稀少而能源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国家计划移民和自发移民频繁,1949-2005年间人口累计净迁移量占同期人口增加总量的25.53%,累积净迁入人口402.58万人,是全国人口迁移最大的省区之一。

大量的人口迁移,极大地改变了新疆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结构,同时也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与内地其他省份间的人口迁移情况,其结果可为新疆未来人口迁移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新疆人口迁移的时间变化特征
新疆是我国相对偏远封闭的省区,人口的机械变动主要表现为与内地其他省份的人口交流,主要包括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的自发迁移。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口的迁移主要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为主,自由流动人员所占比重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户籍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口迁移以自由流动为主[1]。

1.计划经济时期人口迁移(1949-1980年)
这个时期新疆人口整体表现为人口大规模的迁入,且以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为主,有两个迁入高峰期和一个短期的迁出高峰(见图1)。

(1)1949—1960年为新疆人口迁入的第一个高
峰阶段,迁入新疆的人口达187.72万人,占12年间净增人口总量的67.84%,年均净迁入人口15.64万人。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农业落后工业几无基础的新疆,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劳动力,国家鼓励其他省份人员自愿来疆以及实行部队官兵集体转业等多种形式,从其他省份组织大批青壮年移居新疆。

该阶段迁入量一直较高,在1959年达到人口净迁移的最高峰,年净迁入人口51.12万人,净迁移率高达83.03‰。

(2)1961—1963年是新疆人口迁出的第一个高峰期。

1961年新疆依据国家政策,关、停了大批企业,其他企业和单位也实行简员,对于这一部分劳动力,或劝其返回原籍,或下放农村。

致使1962年成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汪学华a ,刘月兰b ,唐湘玲b
(石河子大学a.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b.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迁移特点,结果表明:新
疆人口迁移活动主要表征为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自发迁移,迁移过程具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迁入人口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迁入地区主要为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迁入主因是国家政策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吸引,人口迁出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省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疆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口;省际迁移;新疆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0)04-0063-04
收稿日期:2010-03-22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RK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汪学华(1962-),女,安徽蚌埠人,石河子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西域文化。

刘月兰(1968-),女,江苏沛县人,石河子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63”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图11949-2005年新疆人口净迁移变化
注:图1中1953-1998年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2]和[3],1999—2000年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4]和[5],其余数据为根据历年人口自然变动资料推算出的净迁移数量。

推算所用公式为[6]:当年净迁移人口数=当年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自然增长人口
DOI:10.15884/ki.issn.1007-0672.2010.04.009
2010年第4期第31卷
为新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净迁移人口为负值的唯一年份,当年净迁出人口达19.46万人,净迁移增长率-27.62%。

(3)1964—1980年为新疆人口迁入的第二个高峰阶段。

17年间,总净迁入人口147.90万人,年平均净迁入8.7万人,其中1966年净迁入人口高达30万人,净迁移率36.73‰。

2.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1980年以后)
这一时期新疆人口迁移以自由流动为主。

1981—1989年是新疆人口迁出的第二个阶段,受东部和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了持续的人口净迁出,9年累计迁出人口约19.29万人,年平均净迁出2.14万。

1990年以后,国家提出“东联西出”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新疆省际人口迁移又出现了持续的人口净迁入过程,虽然与五、六十年代相比,总迁移规模较小,但表现出年净迁移量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净迁移量1991—1995年为4.48万人,1996—2000年7.57万人,而2001~2005年达到10.84万人。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进入21世纪后,短期流动人口(停留期不到一年)明显增加,主要为春季来新疆承包土地和秋季来新疆采摘棉花的农民工,从1983年的30万增加到2005年的250万人,22年间增长了8.3倍,平均每年增长10万人,短期流动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比例由1983年的3.2%上升到2005年的12.4%,增幅接近10个百分点[7]。

二、迁入人口的定居区分析
不管是国家计划移民还是人口的自发流动,新疆迁入人口主要流向了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较快,同时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地区,如新疆沿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伊犁州(伊犁地区和奎屯市)和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地区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上五区的迁入人口占总迁入人口的61.7%。

而自然条件较恶劣的边远地区,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勒泰等地,迁入人口明显低于其他区。

(表1)。

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迁入区也表征出从城镇到乡村的特点。

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期外来人口主要迁往城镇,城镇乡村比为2:1,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渐变为二者并重,迁入乡村的人口占总迁入人口的53%,表现出新疆大量待开发土地和鼓励西部开荒的土地政策对其他省份农民具有较大吸引力。

三、新疆迁入人口构成
1.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
新疆迁入人口来源于全国各地,但主要是陇海铁路沿线和长江、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的省市(见表2)。

1995—2000年间,来自四川、河南、甘肃三省的迁移人口占迁入人口总数的69.9%,其中四川移民占30.31%。

此外陕西、重庆、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也有较多人口迁入新疆,这些地区也都是历史上新疆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2.迁入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新疆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具典型的劳动力移民特征,1995—2000年间,新疆省际迁移人口的79.82%为青壮年人口(15-59岁),少年儿童(0-14岁)和老年人口(60岁以上)占总迁入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6.85%和3.33%。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新疆处于大片荒旷土地的开发时期,劳动强度大,自然条件艰苦,对男性劳动力需求大,迁入人员中有大量复员军人,自流来疆人员也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因此50年代的移民性别比很高。

60年代由于婚迁、随迁以及国家有计划的组织年轻女性入疆,入疆人口性别比有所降低。

70年代迁入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平均为101,然后性别比又开始渐升,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1995—2000年间性别比又达105。

3.迁入人口的文化和职业构成
表1新疆省际迁入人口流向单位:%
迁入地
占迁入人口比重
迁入地
占迁入人口比重1990年2000年1990年2000年
乌鲁木齐市18.6220.2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0.790.41克拉玛依市 3.68 4.19喀什地区 6.817.90吐鲁番地区 1.97 1.62和田地区 1.480.64
哈密地区 2.29 6.15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4.1610.33昌吉回族自治州9.8912.12塔城地区7.11 4.30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4.73 3.37阿勒泰地区 3.73 2.1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9.297.61石河子市 5.347.36阿克苏地区10.1111.66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9]。

表2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来源地构成单位:%年份(年)甘肃四川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河北湖南宁夏1957-196635.02 4.4711.13 6.287.60 3.7115.95 2.61 1.82 2.6 1967-197632.4112.0515.9213.7 4.36 2.86 4.43 3.38 3.63 3.55 1977-198420.4613.7112.4312 3.386 5.087.09 3.66-199011.3434.6017.01 4.70 3.78 6.05 6.09 1.51 2.14 2.00 200018.7130.3120.88 2.61 4.42 5.18 4.200.89 1.52 3.42资料来源:《中国人口(新疆分册)》[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9];“-”为数据缺失。

2010年第4期第31

由于地域偏远及经济较落后,新疆迁入人口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上个世纪50—80年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占移民总数的17.94%,其中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到
52.25%。

随着不断普及基础教育,90年代以后迁入人
口素质略高,但也仅表现为文盲及半文盲所占比例减少,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仍占总迁移人口的
79.2%,高中文化者占11.16%,大专以上者为1.83%。

较低的文化素质使迁入人员的从业范围也多限于农业生产或成为待业家属,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则相对较少,2000年迁入者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8.05%,63%为农民,见表3。

四、新疆人口迁移原因分析
1.人口迁入原因
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新疆人口迁入原因可分为90年代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大量人口的迁入主要与新疆自身条件和政策干预有关。

新疆地广人稀而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原有经济基础又较薄弱,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和工矿企业、新兴城镇的相继建立,面临着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而同时内地其他省区则面临着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故而新疆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对内地许多省区的城乡人口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另外,新疆是灌溉农业区,农业产量稳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小,人均拥有耕地较多,还有大面积的宜农耕地等待开发,这对于其他省份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生活保障低的贫困区人来说,诱惑力较大,同期表征为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地的农民大量迁入新疆。

在此同时,国家移民干预政策对新疆移民在客观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采用多种方式,包括部队转业以及随迁家属等方式,动员、鼓励和分配人员迁入新疆,以支援边远地区的建设。

进入90年代以后,新疆成为21世纪中国能源
资源的战略后备基地,国家为实现新疆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飞跃,加强了资源性产业的开发力度,特别是以石油和棉花为主导产业的大发展。

2000年以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加强了新疆的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工业的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入疆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据统计,在各种迁移原因所占的比例中,务工经商的比例最高,达到30%,其次是随迁家属,比重可达
23%。

同时由于新疆本地人的就业观念和知识技术
结构等原因,造成城市结构性失业,为其他省区劳动力进入新疆城镇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了可能。

另外,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疆与内地以及新疆区内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也成为新疆省际人口迁入的拉力。

2.人口迁出原因
新疆人口迁出的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等。

新疆前期迁入人口主要是戍边军队和有组织的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加上政府对区域移民的干预减弱和祖籍亲缘关系的影响,出现新疆大量人口迁往东部地区的现象。

其次,由于新疆与东部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使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也想方设法调入东部地区,从新疆考入东部地区的大学生也大多选择了毕业后留在东部地区发展。

另外,新疆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条件严酷,也增加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加剧了人口迁出的速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影响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主要因素,如果区域服务业不发达,生产活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化会引起人口迁移[10]。

近几年,新疆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规模不断缩小,导致出现剩余劳动力。

这部分人口中技能和文化程度低的人口转向服务业,而有技能、文化程度高的则到条件好的东部地区就业。

五、迁入人口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1.迁入人口奠定了新疆现代工农业的基础,缓
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

按当年价格计算,1949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仅6.8万多元,农业占85.7%,工业仅占13%,全疆无一家大中型企业。

大量移民的到来,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农牧场和企业,形成了以轻纺为主,钢铁、煤炭、建
表350—80年代新疆迁入人口职业构成
单位:%
年份(年)
工人
农民
干部
转业军人
学生
家务
其他
1949-1952 4.44011.120 6.67-17.781953-195614.918.111.78.57.58.530.81957-19668.943.14 6.34 1.87 6.44 4.8928.211967-1976 3.3148.36 2.16 2.677.789.5626.111977-1984 4.6543.21 4.32 1.7613.79.3822.97
资料来源:依据周崇经主编《中国人口(新疆分册)》数据计算,“-”为数据缺失。

2010年第4期第31卷
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到2005年底,全疆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20.97×104hm2扩大到406.34×104hm2,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604亿元。

2.促进了新疆商品经济的繁荣
新疆本土民族如维吾尔、回、乌孜别克等民族一向具有经商的传统,但受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新疆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商品品种单一,生产规模小。

外地人口的大量入疆,尤其是90年代以后来疆经商人员明显增多,使原有僵化、死板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疆各地建立起了集商品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商业网络,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动了新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新疆与其他省份的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交流
迁入人口分散在新疆各地,扩大了各民族交往的范围和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建立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同时,迁入人口来源地广泛,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技术,扩大和加速了新疆与其他省份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分工。

4.人口迁移也对新疆人口构成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新疆人口迁入和迁出人口的文化构成恰为相反,长期以来新疆迁入人口以文化程度偏低的农业人口为主,而受东部地区优越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吸引,迁出人口以拥有一定技能和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为主,致使新疆人口以低素质扩张,本土培养的较高优质劳动力外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六、结论和讨论
新疆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环境容量有限,部分地区特别是城镇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因此需要适度控制和引导省际移民,同时充分发掘本地劳动力资源,引导人口在新疆区内的合理流动。

未来移民政策要立足于打造引进各类专业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平台,为智力型或科技型移民创造条件。

人口迁移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其发展条件、经济效益和生态后果要作详细论证,人口迁移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也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以利于劳动力能通过迁移和流动达到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新疆辉煌50年(1949-1999年)[M].新疆出版社,1999.
[3]周崇经.中国人口(新疆分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01)[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田方,林发棠.中国人口迁移[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7]谢其元,苏成.新疆人口形势报告[J].新疆社会科学,2008(1):120~138.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R].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R].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0]Brown,L.A,Lobao,L,and Digiacinto,S.1999.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migration in an old industrial region:The Ohio River Valley.In K.Pandit and S.D.Withers(eds.)Mig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the U.S.Boulder CO:Rowman and Littlefield:Longman.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Populati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Xinjiang,China
WANG Xue-hua a,LIU Yue-lan b,TANG Xiang-ling b
(a.Xinjiang Reclamation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b.Normal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832000) Abstract:Among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Xinjiang,the populati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takes a dominant role.The paper analyses the Xinjiang populati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Xinjiang population migration mainly took the form of state planned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spontaneous migration,and the migration process displays a notable time and stage feature;Most immigration population were rural young and middle aged men with low education background;the immigration popul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areas with high development level,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s.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mmigration are the state policy and the attraction of large amount of land resource.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emigration are imbal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cestr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and deregulation of domicile control.The populati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Xinjiang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but it also brought some negative impacts to the region.
Key words:population;populati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Xinji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