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水和水蒸气.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王小梅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z间的关系。
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貝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休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
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Z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
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
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屮冇着许多根深蒂同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口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口汽”便是蒸发出來的水蒸气。
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 ;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
因此,对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曲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屮,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丿力“预测——观察一一解释一一预测一一……”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小烧杯、大烧杯各一只、毛山、手电筒、黑色KT板、5倍放大镜、红色冰块若干、冇盖子的玻璃瓶、热水、记录单。
五、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准备:谈话导入1•复习
2.活动准备:认
识材料与记录
单,明确学习任
务。
1.复习导入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
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
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
板书:水
3^ ------------------------- 冰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
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 •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2.引起注意、熟悉材料。
(-)探究“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1. 暴露而概念
2. 观察玻璃片上
的水并记录观察
到的现象。
3. 在观察交流活
动中认识水蒸发
成水蒸气现象
1 •问题情境:(出示玻璃片)用于
指点水,并将水划在玻璃片上, 预测
过…会儿会田现什么现象?
3.组织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
现彖?(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
水到哪里去了?(3)解释: 水变成
看不见的气体状态跑到空气屮了,这
种现象叫蒸发。
由水变成的看不见的
气体叫水蒸气。
(板书:水 -------- 水蒸气)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
——观察——解释” 的
学习过程,建构
“水蒸发成水蒸气”
的科学概念。
(三)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1 •观察“白汽”,
做出猜想
2 •借助工具观察
“白汽”,引发
新思考
1 •问题情境:在空杯子屮倒入热水,
提问:热水在蒸发吗?你观察到了什
么现象?
2.提问:“白汽”是从哪里来的?它
是什么?
1•暴露前概念,引发认
知冲突;
2.引导学生经历
“预测——观察、描
述、记录——新预测
3. 进一步观察“白汽”,形成新认识
4. 解释现象: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3 •组织观察与交流。
4.组织实验,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
的水。
6•总结:白汽是杯里的热水蒸发成水
蒸气后遇到冷的空气又变回来的水,
这种现象叫凝结。
(板书:水蒸气y
-------------------- 水)
7.组织学生解释:杯壁上的水是从哪
里来的?
——观察、描述、记录
——新认识”的学习
过程,在有层次的观察
活动中不断寻找新证
据验证原先的猜想,引
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四)师生总结整理本节课的研
究学习活动,形
成新的认识。
1・捉问:现在,你对水冇了哪些新
的认识?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2 •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整理学生的概念发展
成果。
(五)课外探究引发探究欲望:
经历水蒸发的研
究过程。
交待任务:观察一杯50毫升的水蒸
发完需要多少时间?实验:给50毫
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
Q
进一步发展科学实证
意识及培养持续观察
的习惯。
板书设计水和水蒸气
水------- 、水蒸气
%
冰
试教体会:
一、让前概念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牛的科学前概念展开。
在木课教学过程屮,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前概念做了调查。
学生对于“蒸发”已经冇了或多或少的
认识,在这些零散、模糊的初始想法屮,最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对“水蒸气”的认识。
绝大多数孩了认为“水蒸气”就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白汽”。
这些调查结果让我下定决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绕过“白汽” 的研究。
试教过程证明,这项研究活动也绕不过,除非你“告诉”孩子说“白汽不是水蒸气”。
二、让实证成为探究学习的核心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因此水和水蒸气的互相转化可以说是一个隐性的物质变化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学生已经从一些课外读物中间接获取结论,在课堂上我们是继续“告知”学生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见” ?在试教过程屮我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实证”的过程:
1 •水变成水蒸气。
一开始我根据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的现象分析“水到哪里去了?” O学生分析得有根有据,蒸发的概念顺利得岀。
可是这是“实证”吗?学生凭什么相信这些水是自己少掉而不是老师在作假呢?如何进行“实证” ?我做了以下改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块玻璃片,让学生在2分钟内观察玻璃片上水的变化,亲眼看到水少了、干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2水蒸气变成水。
用在热水上罩人玻璃杯的实验很容易得出“水蒸气能变成水”的结论。
但是“白汽就是水蒸气”的错误前概念在这里自然呈现,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都把口汽描述为水蒸气。
在试教中我发现,当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时,学生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而是去寻找新的“错误”证据,比如“水蒸气热了就看见了”、“水蒸气浓度高了就看见了”等来证明自己的观念。
使用直接告知、或者推理等方法來解释“白汽”吋,学生暂吋接受。
但是课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很多学生仍然认为“白汽”是水蒸气,有的学生则说老师告诉我们“口汽”是水。
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启发了我:对于三年级儿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看到“白汽”的真面目即小水滴,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学生才会茅塞顿开。
三、让记录成为科学学习的习惯
“科学记录本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让毎位学生有一张记录纸,伴随着学生整堂课的研究学习。
可是在试教过程屮我们发现,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让学生记录,好像把课堂的节奏搅乱了,记录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包袱”。
我们带着疑虑的心情翻阅着学生的记录单,逐渐一•份份欣喜代替了原来的忧虑:一份份记录单呈现着一位位孩子探究的足迹。
从每i份记录单上我们都可以还原孩子当时的想法与表达。
这不就是孩子冋忆与反思的依据,不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科学学习的依据吗?如杲说科学探究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科学记录就是项链上
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于是在木课中,我决定对记录单进行完善,把记录进行到底!
个人简介:
王小梅,女,1979年出生,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积极参与课改教研活动,多次在县市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教材分析、主持参与式培训;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承担县市级以上公开课10多节,其中《食物链与食物网》拍成录像课由屮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咅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拱形的力量》在浙江省第七次科学备课会上公开展示;多篇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或发表,其屮论文《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探索与实践》荣获浙江省一•等奖、《让概念为探究掌舵》荣获浙江省二等奖并发表于《科学课》08年第4期, 案例《用“儿童的方式”探究生命世界》荣获浙江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