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足玉龟”啥来历?“八角星纹”怎么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足玉龟”啥来历?“八角星纹”怎么讲?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一副男性骨架的头部两侧,各有一个大玉环;胸前还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玉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副骨架的双手处,还各有一只玉龟。

在另一座中心大墓里,陪葬的玉器更多,达20余件;并且,里面也有一只碧绿色的玉龟。

无独有偶,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里的一座大墓里,也发现了一只玉龟。

玉龟分为背甲和腹甲两部分,中间还夹着一块玉版。

这中间夹着的一块玉版,相比其上下的龟背与龟甲,更为不凡,堪称是罕世之孤品,被考古界称为“含山玉版”。

奇怪的是,所有这些出土的玉龟,都是“无足玉龟”。

而这块罕世之孤品——“含山玉版”,则更有意思。

它上面刻画着的图案,让我们联想到湖南汤家岗文化遗址里的“八角星纹”:
而提到“八角星纹”,就不止是湖南汤家岗文化遗址才有。

大汶口文化遗址里也有。

红山文化遗址里也有。

并且,“含山玉版”上刻画的那些尖角图案,是否会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官员们上朝时,手捧的“玉圭”?
其实,所有的为数不多的“无足玉龟”,以及“八角星纹”,都是出土于主人身份显赫的大墓之中,这些圭形刻痕,只不过是更明确地强调了主人的官家身份与地位罢了。

另外,我们必须清楚和明白的一个时间界限就是,所有这些“无足玉龟”和“八角星纹”,其考古学年代,都是在距今6000年-5000年的这个时间界线之内。

而这个考古学年代所对应的华夏历史时代,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时代。

据老子《道德经》介绍,神农氏炎帝时代,是一个“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

考古发现,在那个时代里,最明显的,有中原和陕甘地区的仰韶文化,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三大文化并存。

而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是对湖南汤家岗文化的发展。

凌家滩文化又和红山文化,具有许多的特点交集,特别是,她们都有龙形玉器的存在。

所以,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和湖南汤家岗文化,其实是龙文化在南方地区的存在。

也就是说,他们和红山文化,是属于同一个部族的文化,她们是红山文化在南方地区的不同表现。

那么,这些“无足玉龟”和“八角星纹”,到底是什么来历?它们,又到底有些什么寓意呢?
首先,由“无足玉龟”,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古籍记载中的女娲氏“断龟足以立四极”。

《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

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

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这个意思就是说,共工氏乘着洪水爆发的时候,在河北发动起义,使祝融氏并不周全的江山,崩溃了。

女娲氏就强渡激流,前往河北,“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从而使天下得到太平。

那么,女娲氏的这个“断鳌足以立四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它与后来的这些“无足玉龟”以及“八角星纹”,又有没有关联呢?
“断鳌足”——+“无足玉龟”,这似乎有点关联嗬。

但是,“断鳌足”而成了“无足玉龟”之后,又怎么“以立四极”呢?
我们看“含山玉版”以及湖南汤家岗文化中的“八角星纹”。

这些“八角星纹”,是不是都是由里面更基础的四角——四个部分变化而来的?
这里面四个更基础的部分,连同“含山玉版”一起,被包含在“无足玉龟”之龟背与龟甲的上下扣合之中,说明它们肯定是与“无足玉龟”相关联的。

那么,这四个更基础的部分,是否就是“断鳌足以立四极”中的“四极”呢?
如果它们就是“断鳌足以立四极”中的“四极”,那么,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它们又具体代表了什么?又为什么要“断鳌足”以立它们这“四极”呢?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又联想到“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这个传说。

在这个传说里,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个阴性的点数,是正对着“神龟”的四条腿的?
那么,“断鳌足”,是否就是要让《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条腿”都缩回龟壳内部,不再伸出来搞事?
是否是要让“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条腿”共同拥戴《洛书》中央的阳五,从而支撑起一个以阳五为中心的“天下”?它们也就各自成为支撑起这个“天下”的“四极”中之“一极”?
“含山玉版”和“汤家岗文化”的“八角星纹”之中,那四个基础的部分,正好都是在“八角”的中央。

这就是说,整个“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意思,是否就是要让《洛书》中“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个主体,泯灭各自的个性,而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共同拥戴中央的阳五,去调节各方、周济“天下”?
由此,“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个主体,就成了齐心协力,共擎天下的“四极”?
那么,《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在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那个年代,有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呢?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这个明确的指向性,是存在的。

当时的黄河流域,正好有四大文化,分别指向四大部族集团。

分别是:仰韶文化指向的女娲氏部族集团;赵宝沟文化指向的伏羲氏部族集团;裴李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中原文化,指向的共工氏部族集团;北辛文化指向的东夷氏部族集团。

所以,女娲氏所谓的“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要劝说这四大部族集团,收敛各自的个性,而团结在一个中央机构之下,实行“四方并举、天下结盟”。

这样一来,“无足玉龟”的意义,就一下子明确了。

它就是代表着四大部族中的各方首领,在天下结盟后的中央机构中的身份地位。

龟就是指天下。

龟而无足,就是指支撑天下的四方,都收敛自己的个性,而统一于天下结盟后的中央,各自也就在这个中央,占有一席之位。

那么,由“四极”变化而来的“八角星纹”,又有什么寓意呢?
“含山玉版”和“湖南汤家岗文化”中的八角星纹”表现得很明确,“八角”是由“四方”分化而来。

这个“四方”分化出“八角”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可以在《洛书》中找到。

《洛书》中,阴为静,阳为动。

四个阴性的点数“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就是四个具有稳定性结构的主体。

而四个阳性的点数“阳九、阳七、阳三、阳一”,就是从属于四个主体的具有动态性结构的功能结构。

它们是要在各自主体的支配下,去通过自身的变化,而实现自己相对于所在主体的功能价值的。

那么,具体到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这个倡导,就是四大部族集团,要给各自手下的诸侯部落们松绑,让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权。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推恩令”,就是要通过扩大各个部落的自主权,而削弱四大部族集团各自的集体行动能力,避免部族集团之间的宏观对抗,从而实现宏观上的天下太平。

这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考古学发掘中,代表着四大部族集团首领身份的“无足玉龟”,就出现的很少;而代表各个部落、诸侯首领身份的“八角星纹”,就出现得比较多。

这样看来,“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传说,并非虚构,而是有确有其事。

只不过,“龙马”和“神龟”,可能就不是由天上降下来的,而是由女娲氏部族的一些高人,做局做出来的。

“龙马”是当时伏羲氏部族的图腾。

在濮阳西水坡遗址中,我们就见识过真正的“龙马”。

那就是扬子鳄的脖子处,加上了一些马鬃。

使这个图腾,既具有扬子鳄的凶狠霸气,又具有草原马的奔腾之势。

“神龟”则是当时共工氏部族的图腾。

在8000年之前的贾湖文化遗址中,就有与占卜相关的龟壳出现。

后土氏作为共工氏部族的领袖,其后土之名,实际上就是一种官职。

其意为“司土”,也就是“司地”。

盟主司天,后土司地。

后土,就相当于后来的丞相与宰相。

这就是后来中国神话中,龙为王,龟为相的神话模式之来源。

这实际上也是后土氏所在的共工氏部族,其图腾为龟的证明。

女娲氏部族为了劝说伏羲氏部族停战,就将《河图》刻画在“龙马”的背上,以神的名义,向伏羲氏部族提出启示。

当然,这个启示,还是要他们自己前去帮忙解说,伏羲氏部族的人们才看得懂。

不过,这总算好过他们自己直接去说。

但是,他们的劝说应该是没有成功。

伏羲氏部族风头正劲,连“神”的旨意也不听,还要继续打仗。

所以,女娲氏就“以济冀州”——强渡激流,平定河北。

司马贞的《三皇本纪》,是根据他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史籍资料整理而来的。

其中,就用到了《淮南子》中的一些资料。

但是,《淮南子》中关于“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
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这一段,原文是这样说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的原文,不仅提示女娲氏平定河北的方式,是通过“杀黑龙”实现的,而且,通过女娲氏“杀黑龙”这件事,她也告诉我们,伏羲氏,就是祝融氏。

因为,《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而这里,共工氏“乃与祝融战”的时候,女娲氏又通过“杀黑龙”而平定了河北。

黑龙氏不可能是属于共工氏。

共工氏作为奴隶性的部族,他们只可能以龟命名,而不可能以龙命名。

所以,黑龙氏就只能是属于祝融氏。

那么,祝融氏就是伏羲氏。

“祝融”之“祝”,就是祭祀的意思;“祝融”之“融”,就是春天来临,大地融化,万物复苏的意思。

“祝融”,就是春天来了,要准备开始农业生产,所以,先要举行祭祀仪式,祈祷上天风调雨顺,保佑人们的农业生产得到丰收。

由于祭祀是古代社会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古代社会里,阶层关系中一项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主持祭祀之人,在国为君,在家为长,一般人,是不能够随便举行祭祀的,所以,“祝融”,也就是古代当权者的代名词。

名为“祝融”者,就为当时的统治者。

相对的,“共工”之“共”,就是双手相捧;“共工”之“工”,就是劳动的工具;“共工”,就是双手握着工具劳动的人。

而相对于“祝融”这个统治者,双手握着工具劳动的“共工”,又是个什么身份呢?
就是奴隶的身份。

“伏羲”之“伏”,是伏击的意思;“伏羲”之“羲”,其字音之意,就是气喘吁吁,累得不行;而其字形之意,就是半牧半农,以
龙为图腾,尚武好战的意思。

我们在辞典中查阅“伏羲”,给出的解释就是“人类的祖先”,没有多余的话。

其实,这个祖先,就是黄帝部族的祖先。

“伏羲”这个名号,就是黄帝部族给他们的祖先追封的谥号,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祝融氏被女娲氏、共工氏、东夷氏联合战败后,向湖南逃跑时候的艰难历程。

“祝融”和“伏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但是,相对于共工氏,他就是同一个对象,就是统治者、征服者,就是共工氏部族的敌人。

女娲氏通过帮助共工氏部族打垮了伏羲氏部族,使伏羲氏部族逃到湖南。

然后呢?
然后就是共工氏部族南防北守,两线作战。

在长江一线,他们要防备伏羲氏部族偷渡长江,卷土重来;在燕山一线,他们要防备伏羲氏在辽西地区的老根底,重新集结力量再入中原。

所以,他们自己还是力有不逮,他们就仍然希望女娲氏对他们继续施以援手。

而这时候,女娲氏就又把《洛书》刻画在“神龟”的背上,以神的名义,向共工氏部族提出启示。

当然,这个启示,也是要他们自己前去帮忙解说,共工氏部族的人们才看得懂。

但是,这也是好过他们自己直接去说。

这一回,他们的劝说就成功了。

因为,共工氏部族不是一个统一的部族。

在伏羲氏部族没有南下中原之前,中原各部落或部族,原本就是各不相属、互不团结,甚至还是在相互争战的。

虽然由于伏羲氏部族的到来,使他们统一为一体,但是,他们在压力稍微减轻之后,还是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意志。

所以,女娲氏对他们分别做工作,就很容易做通。

而被打败的伏羲氏部族,这时候也没有能力再战了。

所以,只要共工氏部族和东夷氏部族愿意停战,他们肯定是求之不得。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追究一下,女娲氏以“神”的名义,给伏羲氏和共工氏所提供的《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河图》《洛书》原本是失传了的。

是后来北宋年间的陈抟老道士,不知为何又重新抖落出来。

而陈抟老道士亦有一篇文字,题为《易龙图序》,其文如下: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犧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

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

况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次序矣。

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丝之缕也。

且夫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推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几四象。

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为用。

三若在阳则为孤阴,在阴则为寡阳。

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初看之下,文字中的有些话,因为指向不明,所以就很不好理解。

如“中贯三、五、九,外包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还有“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这些话到底在表达什么,就让人很费猜疑。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和“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这两句话,直接从“龙图之变,歧分万途”这一点切入,就不难理解整篇文字的含意。

“龙图之变,歧分万途”,直接点明了《河图》是表达千种万种的变化。

而“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说明通过对孔子三陈九卦之意旨的理解,就知道《河图》的含义。

那么,孔子三陈九卦之义的意旨是什么呢?
就是“分析卦象之机理,探察事物之变数”啊,就是一个“变”字啊。

所以,这两句话都表明了,《河图》的总体含义,就是表达一种变化模式。

而根据这个要点,我们就可以将这整篇文字理解为:
“'龙马负图’的故事,出在伏羲时代,乃远古之流传。

现在即使与'神龟载书’相合,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更何况还不与'神龟载书’相合呢?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理解其意呢?回答是:从孔子的三陈九卦之中,探察其意旨,就能够知道。

“天时显象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如同用线穿珠一样,稍有差池,就成不了次序啊。

所以,从一到万,都是累累成串,如丝如缕。

《河图》本来应该与《洛书》相合。

《河图》为事之变,《洛书》为物之形。

而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事与物相合为一个对立统一的事物,圣人就难以从这个对立统一的事物中单独观察和表达事之变的次序。

所以,圣人就要将事与物分开,而单独对事之变进行形容。

圣人观察和表达了事之变的规律,就能够对它进行运用。

“这个《河图》,就是对像天时、节气一样的所有事之变化规律作出的显示,而伏羲将它与《洛书》结合,就创作了八卦,孔子领会了其含义,就用三陈九卦来说明。

“《河图》不与《洛书》相合,单独表达事之变化,就有从一到九的九种点数,一共五十五个点,表示五十五个次序。

“前二十五个次序,就是《河图》里面的一、二、三、四、五等数之和,它们是先天之数,就像一个小孩的成长被其父母家庭的变化所遮掩一样,是不容易被人感觉的变化次序。

“而先天与后天相连贯,就像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
这是以《河图》中的三、五、九数来代表;外面再包以此人父亲的中年、自己的中年、儿子的中年,以《河图》中央的三个五数来代表。

“以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五、九数加上父亲中年、自己中年、儿子中年三个五数的质变之阳,而对比分别在《河图》中以一、六数表示的自己出生之始和自己衰老之始的质变之阴,这出生之始与衰老之始的一与六数,就相对没有次序的显示了。

因此,我们实际上只能够看到二十四个次序,也就是二十四个点数。

这就是所谓的天垂象啊。

“后三十个次序,就是《河图》中六、七、八、九等数之和,它们是后天之数,就像一个人成长到壮年,成为家庭中的主角一样,他现在的每一个变化次序,都是引人注目的,是容易让人感觉的。

“它们也是经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五、九数加上父亲中年、自己中年、儿子中年的三个五数,一共五个主要的次序连接。

“从一至九,九九归一。

五在中央,是九九归一之起点。

所以,五亦为转折。

这就是五数在次序中的特殊作用。

“从一到十,以六为前后之分,前虚后实,虚则不见其象,实则象而有形。

六分而见其象,象则可见六、七、八、九之四形。

“阴六隐于阳五之中。

整个次序在前则隐去一,显示出二十四个次序,在后则隐去六,也是显示出二十四个次序。

“综合前后所有的次序,阳一在前面是显示变化规律的缘起;阴六在后面是显示变化现象的从来。

阳三崛起于阴二,阴四依托于阳三。

阳三在质变的情形中,是属于唯一一个不被人感觉的质变次序;而在所有不被人感觉的变化过程中,它又属于唯一一个质变的次序。

“伟大啊,《河图》所表达的变化,对应世事万物,我们现在来大略地介绍其梗概”。

可以认为,这段文字,表明陈抟对于《河图》的意涵,是“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河图》表达的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形式。

其实,陈抟之前,相同的观点,早已出现。

唐初孔颖达,以及东汉末年郑玄,均引《春秋纬》:“河以通乾
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那么,什么叫“天苞”?什么叫“地符”?为什么河龙“图发”?为什么洛龟“书成”?为什么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天”,一年四季、日月运行也;“苞”,层层包裹的花朵,按次序开放也;“天苞”就是各种不同的变化与次序。

“地”,长宽广大、厚德载物也;“符”,以竹隽刻、成图成形也;“地符”就是各种不同的存在与结构。

“图发”,《河图》是表达一种动作;“书成”,《洛书》是表达一种成形。

“九”为阳,“六”为阴。

所以,“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可以理解为:《河图》显示阳性,表达一种变化之次序;《洛书》显示阴性,表达一种存在之结构。

易学界的权威是孔子。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弟子所作的《易传·系辞》,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河图》,又说了一些什么呢?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一段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不就是《河图》中的“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六阳七阴八阳九阴十”吗?
后面的“开物成务”是什么意思?“物”,物体,既有之物也;“务”,事情、事务,需要掌握的事情,或者需要经营的任务也。

“开物成务”,就是揭开事物既有的表象,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

所以,这段话整个地就可以这样理解:
“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六阳七阴八阳九阴十,这是《河图》。

《河图》就是《易》。

孔子说,《易》是做什么的?《易》就是剖析事物的表象、找到变化的根源、透露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如此而
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挂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段话以“天数五,地数五”为界,前面讲的是卜筮之法,后面讲的是卜筮之法的依据。

这个卜筮之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就是《河图》。

《河图》中央有三个五,下面一个五代表过去的父亲,即“天数五”,上面一个五代表将来的儿子,即“地数五”,中间一个五就是代表自己,这就是“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河图》中内部各数加起来是二十五数,表示自己小时候的历史;外围各数加起来是三十,表示自己成年之后的历史;内外相加共五十五,就是“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数五十有五”。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不就是表明《河图》是对变化模式的一种表达吗?
所以,这段文字的整个意思就是:
“根据广大的易理衍生的变化之数是五十,用五十根蓍草表示。

其中只用四十九根,分为两把以象征前后阴阳,另外拿出一根以象征'三生万物’的三。

(这个'三生万物’的三,其实就是《河图》中的阳五。

因为它是整个运行变化的转折,不在前后阴阳之内,所以不能用于计算。

这也就是总数五十五而演算之数只用五十的原因)。

将象征前后阴阳的两把蓍草四根四根地数,直至不够四根为止。

四根就是象征一年四季。

而两把数下来的余数就象征闰年。

因为历法中是五年一闰,所以两把余数合起来后还要再以四除一遍,剩下的就挂起来。

《河图》中先天一个五,后天一个五,三个五是根据自己、父亲、儿子的身份而匹配位置。

自己先天的、小时候的虚数是二十五,在《河图》中就是里面的一、二、三、四、五、各数相加;后天的、成年后的实数是三十,在《河图》里就是外面的六、七、八、九各数相加。

前后的虚实之数加起来是五十五。

这就是以变化而显现鬼神之功啊”。

虽然,以上这些前人都没有详细地讲解《洛书》,然而,他们也都明确地表明了,《洛书》与《河图》对应。

《河图》是表达变化,《洛书》就是表达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