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现代文组织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辅导科目:语文 年级: 高中 学期:第一、二学期
课时数:1课时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
文学类现代文组织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掌握其组织答案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根据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培训方法 √ 传统讲授法 □ 游戏演练法 □ 角色扮演法 □ 演示教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案例分析法 □ 头脑风暴法 □ 视频教学法
□ 其他(如,用引导式提问的方式引起共鸣等)
教具配备及场地要求 无
与其它课程联系
无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日 ××:××——××:××
教 学 内 容
(你会怎么回答?) (5分钟)
如果你不想别人用点头或是摇头来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方式不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提问开头,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问”与“答”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何针对性答题?) (15分钟)
一、总说
文学类文本主要从“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怎么写的”三个角度进行考查,也即内容、中心主旨和写作手法。

首先,我们要对以下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表达效果”一般问的是修辞手法的作用。

2、“好处”“目的”“意图”“精妙之处”“是为了”等等表述,我们都可以简单看作是在问“作用”。

3、“是什么”和“分析”“赏析”的区别,简单来讲,前者只要做出简单回答就行,后者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

4、对手法的赏析,一般按三步作答:手法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作用如何。

5、所谓“作用”,一般是在考查写作手法。

知识典例
C ——文学类现代文组织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专题导入
6、除了回答题目所问的作用外,还要回答句子本身的作用(如果有的话)。

二、词语类
一般问含义和作用。

含义前面已讲,这里讲作用。

看2011年秋考《又见鹭鸶》第8题: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

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分析:“‘扑飞’的精妙之处”,其实问的就是“扑飞”一词的作用。

词语的作用,一看词性,二看意思,三看手法,四看所运用的手法的作用,五看结构上的作用。

“扑飞”是一个动词,这里是说记忆中鹭鸶的倩影,扑飞进了现实的世界中,成为眼前的河湾里的鹭鸶。

这里出现了两个写作手法,一个是动作描写,一个是虚实相生。

参考答案为:“‘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第一点是就动作描写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扑飞’是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记忆中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动作描写”是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记忆中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是作用,“扑飞”一词本身是内容。

第二点是就虚实相生来说,“虚实结合”是手法,“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是内容,虚实相生的作用在内容上,它本身没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说这里虚实相生的作用同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一样的。

“极具感染力”可以不写。

三、句子(段落)类
一般也是问含义和作用。

这里只讲作用。

直接对句子问“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回答。

看2011年秋考《又见鹭鸶》第9题: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分析:内容上,看手法,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强调突出”。

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以及感叹号,理解到这里是强调突出作者多年之后又见到鹭鸶的惊喜之情。

结构上,短的段落,一般的过渡,承上文的回忆,启下文的现实描写;还要注意到对文题的照应。

参考答案为:“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四、修辞手法类
完整的回答为:表达效果词+(写出了\表现了)+该修辞的作用+(该句子的作用)
看2011年秋考《又见鹭鸶》第10题: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

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

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

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分析:比拟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本体的什么特征,所以答案表述为“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再看2010年秋考《天目山》7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分析:这个句子除了是运用比喻的修辞外,还是一个神态描写,所以除了写出比喻的作用外,还要写出神态描写的作用。

根据上下文理解,答案表述为:“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五、对手法的赏析
三步走:手法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作用如何。

看2010年秋考《天目山》9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
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分析:先对内容进行分析。

眼前之景让母亲回忆起她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唱军歌的欢乐场面,母亲和“他”被押解的悲壮场面。

运用到的手法有联想、对比和虚实结合。

作用从内容层面理解,既然是回忆青春季节,就含有对青春季节的怀念之情;既然有对主要人物“他”的描写,就要表现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为:“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虚实结合”是手法,“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是结合内容,“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是作用。

“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这两个句子中有手法词“联想”“对比”,所以可以不单独写出。

再看2012年秋考《冬阳•童年•骆驼队伍》第10题: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分析:“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文字”即语言,所以这个题是在考查本文的语言风格。

只不过不用我们自己对语言风格做出判断,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细致而不柔弱),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第⑦段划线句进行分析,也就是要回答这么一个问题:第⑦段划线句是如何体现“细致而不柔弱”这一语言风格的?首先,我们要对“细致而不柔弱”做一个理解。

其中“细致”应是就描写而言,“不柔弱”应是就描写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而言。

划线句是在对骆驼“走”和“嚼”的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用两个“慢慢”分别修饰“走”和“嚼”,可见作者描写之“细致”。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骆驼“沉得住气”“从不着急”的性格特点,骆驼就是靠着这样的性子一次又一次穿过沙漠的,的确是“不柔弱”。

参考答案为:“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强化练习
(牛刀小试)(17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

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
红的香味。

曾祖母跪在麦秸上。

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

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

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

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

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

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

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1 分)
参考答案: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2 分)
答:
参考答案:掏瓜的细节反映曾祖母热切希望掏得深一点,多一点,以便挑出最香最甜的瓜,看吃瓜的细节表现曾祖母心理很有成就感,反映她内心的慈爱。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 分)
答:
参考答案:因为我的记忆有着梦一般的特点,它是遥远的,片段的,不完整的。

4.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 分)
答:
参考答案: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也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5.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3 分)
答:
参考答案:质朴自然,有乡土气息。

文章叙述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刻画出了曾祖母慈爱、温厚的乡村妇人本色,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十分吻合。

6.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5 分) 答:
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甜美和灵秀,“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的温厚和博大。

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联系。

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声和春深
(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

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
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2)春风告退。

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3)我服了。

后来也爱了。

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噜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

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

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

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4)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

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

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5)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

他说有。

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

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

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

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

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

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

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6)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

江岸“绿”,是苏苏“绿”的。

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

“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

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

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

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7)这是春声。

(8)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

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

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

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

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9)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

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

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

只落下一个字:长。

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

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

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

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10)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

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

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

“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

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11)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

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

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

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

映山红,满山红相映。

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

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

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

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

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

这是长了。

(12)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

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

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

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

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

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


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13)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

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14)这是春深了。

1.第(1)、(2)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2分)
参考答案: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2.第(5)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3.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11)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

(3分)。

参考答案: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4.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

(一点两2分,两点3分)5.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4分)
参考答案: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一点2分)
回顾小结
(吾日三省吾身)(3分钟)
一、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二、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