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每首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每首2题)·学生版
一.古诗词赏析(共24小题)
1.(2019•徐州)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2.(2022•牡丹江)赏析《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妹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3.(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4.(2020•海南)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和“”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5.(2020•新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
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6.(2022•兴安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
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7.(2021•湘西州)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8.(2020•贺州)古诗词鉴赏,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你结合小令内容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景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
9.(2020•甘孜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2020•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峨眉山①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
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
(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如图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篆书楷书行书
B.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C.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D.行书隶书楷书草书
11.(2021秋•眉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也从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寓意很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C.这首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表现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不仅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留恋,还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12.(2022秋•杭州期末)【活动二】古诗鉴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从“落花时节”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时节是在;“落花”寓意甚多,主要寓意是。
(2)“正是”和“又”两个词,读来一转一跌,寓藏着诗人无限感慨,请做简要赏析。
13.(2022秋•青神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言绝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之情,而是充满了对国家战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诗歌首句的“登高”二字就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深切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说自己虽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最后一句是想象的手法,紧扣试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14.(2022秋•诏安县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状况。
C.“无人送酒来”化用李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和李白一样开怀畅饮。
D.“应傍战场开”用语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
(2)诗句“遥怜故园菊”已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意,更寄托作者什么感情?
15.(2020•牡丹江)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前两句。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2022秋•北塔区期末)古诗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的第一二句描绘了“”和“”的边城夜色,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了心境的愁惨凄凉。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
愁之情。
B.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受降城的夜晚格外空寂惨淡,因而诗人生发出思乡情愫。
C.诗歌的后两句正面写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
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17.(2022•永州)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18.(2021•恩施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①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
②寂寥:冷清萧条。
③排:推开。
(1)请你概括诗中“鹤”这一形象的特点。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3)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9.(2022•吉首市校级模拟)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未有期”“何当”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B.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C.诗人身处巴蜀,为远方的妻子写下了这首诗,“君”指的便是诗人的妻子。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蕴含着微妙的情感变化。
(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妙处。
20.(2020•舟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何当”是“何时应当”之意,“话”是“回叙”之意。
B.“何当”一句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C.“涨”字富于动感,借景抒情,以秋雨涨池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愁思。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这首诗前两句表达了的愁苦之情;后两句表达了的向往之情。
21.(2021•谷城县模拟)古诗词赏析,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2.(2020•谷城县模拟)诗词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此诗作于南宋,陆游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表达愿望。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23.(2022•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2)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24.(2022秋•萍乡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的首句以一种近景式的特写,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诗的第二句展现了诗人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C.诗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2)说说“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古诗词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每首2题)·教师解析版
一.古诗词赏析(共24小题)
1.(2019•徐州)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的判断。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2.(2022•牡丹江)赏析《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妹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分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来描绘,结合句中的意象及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想象的运用。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此句属于虚写,运用想象,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答案:
(1)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2)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3.(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C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李白听闻王昌龄贬谪他的诗歌。
前两句写故事背景,用“杨花”“子规”渲染了场景,后面则是把自己的抚慰之情寄予了月亮,体现了李白浪漫的诗歌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
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暮春。
A.是夏季之景。
B.是秋季之景。
C.是暮春之景。
D.是冬季之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表达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所以此句适合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
答案:
(1)C
(2)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2020•海南)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杨花”和“子规”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
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作答时要结合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
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给人以画面感。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答案:
(1)杨花;子规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5.(2020•新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